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不算开蒙的开蒙 ...

  •   秦述昭和秦纪昭一起出门来,她向来是比较内向的性子,平时话不太多,但也并非诸事不通的,便停下来,想和秦纪昭说几句话就回去。谁道秦纪昭却不放她,小女孩眨着眼睛将她从上打量道下,才说:“你真的要去开蒙?”
      秦述昭当时在屋子里答话的时候没怎么过脑子,先应了下来。这会儿出来了,事后诸葛一般地忽然想明白了前事。面对堂姐的问题顿时无语凝噎。好在她终究是多活了一世,回想起秦老夫人告诫的话,大概也是明白,她其实并不需要真去的。

      开蒙,或者说蒙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这要从大梁朝建国那时说起。
      北梁一朝之前,中原割裂,又有外族入侵,是个十足的乱世。俗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故这纷乱局势被北梁一统,倒也不算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
      最难以想象的事约莫是,这位一统中原,建立了大梁王朝的开国帝王,竟是位女帝了。
      梁太祖名讳赵平阳,传说她最仰慕的便是前朝的平阳公主李氏。然而前朝的平阳公主未有名姓,便只以她的号为名——梁太祖原有闺名,早已不详,如今连史书上记的,也是她自取的名字。建国后曾有臣子劝她此名不祥,梁太祖凤目微抬,似笑非笑地反问:“还有比朕当这个皇帝更不祥的吗?”
      一句话就把人怼了回去。
      这位梁太祖可算得上千年不出一个的人才,文武双全,极擅领军,军中上下对她极为服帖,又携大胜之威反压儒家,这才有了大梁如今的局面。
      北梁一朝至今三百余年,自建国之后,朝中便为女子留了一席之地,梁太祖亲自下令女子也可读书入仕,成一方官员,诸多待遇与男子无二。这道政令甫将发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牝鸡司晨之类的话翻来覆去的讲,但最终还是被女帝弹压,叫这道令顺顺当当地写进了律法。唯有一点是,但凡书院以男子为夫子的,女子须得等到十二岁后,懂得男女大防了才行——若是女夫子的,倒不必如此,可与男子一同七岁入学。
      可惜政令是好的,却没能发扬开来。梁太祖所出皇女没有她这般的雄心壮志,皆如寻常的公主一般,梁太祖无法,只得立了皇子为太子。导致过了女帝那一朝,曾昌盛一时的女官也少了许多,归根究底,三纲五常的思想依旧是刻在女子骨子里的,便是女帝提倡,愿意与男子共同入学读书的女子也极少;少了整整五年的学习,读书能读出头,又不被洗脑的就更少,大多女子没读上半月,便被周遭人异样眼光给压得喘不过气,自己退了学。寥寥几个咬着牙念到出头,考了科举入朝为官的,虽说待遇与男子一般无二,但想成婚,却是决计不可能的了。
      世上有哪个男子肯被发妻压一头呢?
      还不是什么身份地位,是在自古以来便是男子统治的学问和仕途上。
      因此这样专注朝政仕途的女举子女进士女官员,向来是被世人视为离经叛道,非是女子的,谈婚论嫁,亦从不在她们之中考虑。
      就例如,从北梁第一任男帝继位后,只听说过女知州,再未听闻有女东宫。

      开蒙、读书、科举,这对女子来说无疑是条不归路。若只是读读杂书,学学诗画,医理药理也就算了,若想真正读那些四书五经,走科举途的,也最好考到秀才为止。这样的女子比寻常女子更为知书达理,倒是官员最佳的结亲人选,再高一点,男子就压不住了,也再嫁不出去。若天下女子都愿考到女秀才为止倒也是好的,可离奇的是,但凡考进了秀才的女子,除非家中强迫,否则没一个愿意停手嫁人的,皆要一年又一年的考,考到三十余,终于中不了举,当不成进士的,连大好的年华也蹉跎掉,这一辈子就算是毁了。
      秦述昭脸色甚至都有些发青,她前世也是劝过几个一心科举,连考不第,蹉跎青春的女子早日回家嫁人的,谁道今世自己也要走这一条路了?好在按祖母的意思,起码前五年她还是不必真正入书院,只消在家中先生处学习的,应是还要让先生考校一番,若她不是那块料子,岂不就名正言顺地不必去了?她娘是在她十三岁时出的事,这书院,说什么她也不能去!
      秦纪昭看她面色不虞,反倒是露出有点羡慕的神色来,歪着脖子道:“其实我也想去书院的……可是我娘死活不要我去,说是女孩学那个没用。述昭啊,你要是去了书院,一定要给我讲讲呀!”
      秦述昭有口难言,她又不能出了门就反悔,给堂姐乃至屋里的长辈留一个思虑不端的印象,只能含糊应下来,道:“还不知道能不能上。”
      秦纪昭道:“有什么不能的!夫子人好,又没什么男女之别,不论是你我还是两个小弟都一般教的。你肯定没问题!”
      她在这里加油打气,秦述昭却实在是没心思听小女孩幼稚的言论,简单应了两声,就匆匆离开了。留秦纪昭看着她背影恨恨一跺脚,对旁边跟着的婆子道:“你瞧瞧她!”
      婆子赶紧一叠声地安慰,这才让秦纪昭顺了气儿,鼓着脸回去了。

      秦家虽说也算是名门,但人丁单薄,望族是无论如何称不上的。因此也不设什么族学,只请了位夫子来教授几个孩子。这位夫子姓唐,是个秀才,六十余的年纪,却又不是什么古板的夫子。对女子读书的成见也不如腐儒般根深蒂固,是个单纯只对学问感兴趣的老头子。家中独子早夭,又无个孙儿留下。唐秀才伤心之余,也不愿呆在祖地,索性出来托人介绍,给人当了西席。他也不图别的,就是看见小孩子欣喜。当年秦家兄弟合计找夫子,便是由秦海撒银子广放网,秦江一个一个的审,好容易才选出的这么一位品行端正又不会重男轻女的,便一留八年,连年节都是在秦家过的,如今也算是秦家一员了。
      秦家宠女儿,向来是留到八岁才开蒙习字,八岁之前都是千娇百惯的。因此秦家这两个八岁的女儿和一个五岁的儿子倒是一齐送到了唐夫子那里去。秦述礼才考进书院半年,唐夫子白白拿着束脩却没学生,自己也不自在。这次一下子多了三个学生,开心的嘴都合不拢,也不顾什么男女大防,挨个摸学生的小脑袋——他都六十多的人了,马上就到上金銮殿撒尿都不违礼的年龄,还有什么避讳的?
      秦述昭打定了不出风头的主意,低调地跟着堂姐和堂弟去了书堂。唐夫子也知道她是个没念过书的,问了几句话,便拿了一本描红簿给她,要她先练练字。
      秦述昭其实也没法子出风头,她从前世到后世都不算是个能言善道的,也就在家里还稍微自在些,一对外人就不由自主地端了脸色,严肃正经的模样总是能叫气氛瞬冷。因此她嫁了人后也不算能得丈夫的心思,不过中规中矩,寻不出错罢了。她相公开始还觉得她拘禁,后来知道了她就这么个性子,也就渐渐放弃,不再多花心思了。
      她端端正正,一丝不苟地给夫子行了礼。唐夫子教书四十余载,见过的学生不少,但这么一板一眼如老学究似的的学生,却真是只见过男子,没见过女子,虽说新奇,倒也不觉古怪。给她指了个座位,又教她如何正确地握笔。秦老四秦纪礼是早领了功课,到旁边规规矩矩抄诗经去了,秦纪昭跟在唐夫子旁边看,冷不防冒出一句:“夫子,述昭妹妹将来是要上学堂,考童生的,也要和我们一样认千字文吗?”
      秦述昭脑子里顿时嗡地一声。
      她娘和她祖母倒是十分给力,让她来上学堂,什么开蒙之事是完全没跟夫子说的。这下可好,叫秦纪昭直接揭了老底。面对着夫子又惊又讶的表情,秦述昭十分憋屈地默默点了点头。
      反正到时候资质不好也不会学多久的,资质驽钝就驽钝吧,别的好就行。

      唐夫子顿时看她的目光都不一样了。充满慈祥和怀念,然后点了点头,对秦纪昭道:“开蒙之书无非也就是《千字文》《说文》《幼学》等,待认了些字,才会分学经典或诗词,述昭如今也才刚开蒙,还不需要那么精深。”
      秦纪昭哦了一声,悻悻地拿着书回去描红了。
      秦述昭两辈子没学过撒谎,为防自己重生这事泄露,十分地谨言慎行。她上辈子就是在唐夫子这里学的,一学学到十六岁,备了嫁,出嫁后才少摸纸笔了。因此她望着唐夫子的目光,虽极力掩饰,也还是显出三分濡慕来。唐夫子倒以为她是小女孩看自己亲切,没多想,自拿了只毛笔坐她对面,教她如何运笔,如何行文,一笔一划地在纸上描大字。
      大字倒是十分简单的,上大人孔乙已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子佳作仁可知礼一共二十四个字,每个字五张纸,要一笔一划地写满不能有疏漏。唐夫子给她写了一遍示范,秦述昭便自己抿着唇慢慢写。她用的毛笔是特地为小孩子准备的,笔身轻软,笔头也柔,写字不需要太使力,累不到腕子。可秦述昭有前世的底子在,就总觉得那笔轻飘飘的不顺手了。
      唐夫子看出她写字别扭,一开始以为是初习字不顺手,仔细看了看才发现是毛笔不合意,便拿了几只要她换。但他也没想过秦述昭是不习惯用小孩子的笔,拿来的几只都是特别轻的。秦述昭挑了几只,最后摸到一只专门笔伐用的狼毫硬笔上,拿来试了试,居然出乎意料的顺手。因她年纪幼小,写出来字也轻软,有狼毫中和,却又硬生生多了股锋锐气,唐夫子看得眼直,剩下的笔也不试了,当即叫声好,把她以后习字的笔定了下来。
      并夸她:“述昭写字别具一格,想来这乡试会试都难不住你,也给秦家考个女举子回来!”
      秦纪昭秦纪礼非常给面子地起哄,秦述昭捏着毛笔,欲哭无泪。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