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名声初传播 ...
-
这天安平县菜市场附近的西大街,两个摊贩正在等着顾客上门,其中一位卖包子的在等顾客的间隙,对右边相邻的另一位正在炸油条的老板说道:“哎!你听说了吗?”
炸油条的老板一边快速的把揉好的面放进油锅里,一边回道:“听说什么?”
“哎哟!这你都不知道,那个桃溪村沈大朗家的玉米你知道今年收成多少吗?”
炸油条的老板停下动作,不耐烦的道:“我怎么知道?沈大朗是谁我都不知道,哎……,我说你能不能一下就说完,你这样我可不听你说了。”说完继续炸油条,一副不想听的模样。
卖包子的老板平时特别爱打听和唠嗑,这会话说道一半,看邻居不想听了,顿时急了起来:“别,哎……哎哎!好好好,我说我说,那个沈大朗家今年玉米没去掉玉米芯子的时候一千八百斤,去掉芯子之后大概九百万斤?”卖包子的老板还特地的举起双手,伸出九指,还摇了摇以示真实不骗人。
这时卖油条那刚好有生意,卖油条老板一边给顾客拿油条,一边不怎么相信的摇摇头:“不可能,怎么可能一千八百斤那么多?”
刚好那个顾客听了一些,大概了解,肯定卖包子老板的话:“还是有可能的。”
卖包子老板一副还是你懂我的样子看向那位顾客。
然后顾客才慢吞吞的说下一句:“那位桃溪村的沈大朗肯定是用五亩的地来种的玉米。”
卖油条的老板若有所思的说的:“这么一说,也是有可能的。”
卖包子的老板,一看这两人都不相信他,顿时急了:“我说你们怎么都不相信我,这还是我妹妹回娘家的时候跟我说的,我妹妹就是嫁到桃溪村的,她不可能骗我。”
听他这么保证,两人也是半信半疑的。
“真的,那沈大朗家玉米亩产一千八百多斤,去掉芯子以后九百多斤。”卖包子的老板急急说道。
这时街上人渐渐多了,围在两个摊贩边上的顾客也多了起来,人们听到卖包子老板的话,纷纷道吸一口气,有人完全不相信,有人将信将疑。
卖包子的老板,为了肯定自己的话,大声说道:“真的,你们不相信可以亲自去看看。”
这时人群纷纷谈论起来。
“真的假的!”
“太夸张了吧!”
“要不……,咱们去桃溪村看看?”
“我说你真的相信卖包子老板的话?他肯定唬人的,我就没见过玉米能有那么高的收成,要不怎么会没有多少人种?”
“是呢?我们村就没有几个人种,种的也是随便撒在荒地上,就收一些口粮而已。”
“是的,我们村也差不多。”
“是是”
……
桃溪村,沈大朗家门外。几位男人透过沈大朗家的篱笆,看向沈大朗家院子的地上晒的玉米,小声议论道。
“你看这玉米有一千八百斤吗?”
“没有,怎么会有,这肯定才五百斤左右。”
“莫不是卖包子的老板骗人?”
“肯定没有全部拿出来晒吧。”
“要不,咱们叫沈大朗出来?让他给我们看看他家玉米收多少。”
“这……,不合适吧。”
这时沈大朗家的邻居出来,看见几个陌生人在沈大朗家院子外对着玉米指指点点,这时沈大朗家又没有人,平时村里很少进陌生人,村里也没有手脚不干净的,所以村里平时晒粮食什么的都直接晒在院子里,也不用特地守着,这时有几个陌生人在沈大朗家篱笆外指指点点,谁知道是不是打什么坏主意。邻居想到这里,顿时如临大敌,转身进屋让自己的妻子从后门出去叫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和沈大朗的家人过来,然后他自己锁好家门,打算拖住这几个疑似小偷的男人。
邻居高声对着那几个男人喝道:“喂!你们是谁?想干什么?”
那几个男人停下说话,看向出声的人,看着来人一副遇到贼人的模样,顿时有些讪讪的,毕竟他们这样站在人家门口鬼鬼祟祟的是有些可疑。
几个陌生男人中,有一个人上前解释道:“我们没有恶意,我们只是想看看沈大朗家的玉米,然后他家又没人在家里,我们只好在外面看看。”
邻居还是警惕的盯着几人,并不相信他的说辞:“玉米有什么好看的,为什么要到沈大朗家看,别人家也有玉米。”
“今天我们几个原本是到县城里买些东西的,后来听到一个卖包子的老板说沈大朗家的玉米一亩地可产一千六百多斤,原本我们也不相信的,可是那老板说的有鼻子有眼,还说他妹妹嫁到你们村里,他这才知道的,然后我们几人,想着你们村离县城也不是很远,所以就干脆过来看看是不是真的。”
听到这人说县城卖包子的老板有个妹妹嫁到桃溪村,邻居就知道是谁了,心里松了一点,不过这样也不能保证这几人不是贼:“就算这样,玉米也没有什么好……”
这时邻居身后乌泱泱的冲来一群提着锄头,扁担的人,然后直接越过他与那几个陌生人对峙。
那几个陌生人看到一群人气势汹汹地冲过来,有些懵,只凭本能举起双手表示自己无害。
这时里正和沈大朗才姗姗来迟,然后挤到前面。
里正上前一步问道:“你们是谁?哪个村的?在这里是想干什么?”
之前那个男人欲哭无泪地回道:“我们几个是柳树村的,来这里是想看沈大朗家的玉米。”
沈大朗家的邻居上前为里正和沈大朗解释了前因后果。
沈大朗听完失笑不已,里正也有些无奈。
里正征询沈大朗的意见,沈大朗表示可以看。
然后里正朝那几个男人说道:“好了,我问沈大朗了,他说可以看,你们也别想耍什么花招,现在我们这边人比你们多,而且都拿着家伙事呢。”
那几个男人连连点头表示不会耍花招的,他们只是想看看玉米。
双方都谈好之后,沈大朗上前打开家门,让里正先进去,之后带着几人走到左厢房当做仓库的地方,这时玉米还没有把玉米粒扒下来,还是之前那么一大堆,这时还因为有墙壁挡着,所以显得有点高,看上去就是好大的一堆。
那几个柳树村的顿时被这扑面而来的玉米震撼到了,有人不敢相信,喃喃道:“这真的只是一亩地的玉米?不是五亩地的?”
沈大朗家的邻居听到这话,顿时不满道:“爱信不信,再说了,有哪家的玉米有大朗家的饱满大个?”
柳树村的几个人,听了这话,立即上前抓起一个玉米仔细观察,果真是几乎每一个玉米粒都饱满的,而且每个玉米棒子都长满了玉米粒。
柳树村的几人,激动起来,捧着玉米满含期盼的看向桃溪村的里正,欲言又止。
里正一看到几人的目光,就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当下抬手制止几人想要出口的话,说道:“行了,我知道你们想的是什么,我跟你们说实话,沈大朗家种玉米的那块地是从县令家佃过来种的,种玉米的方法也是县令家的小姐想的……”
柳树村的几人听到这里自觉种玉米无望,低下头不舍的看着玉米,神色暗淡下来。
“咳咳咳”看见几人的表情,里正重重的咳了几声,引得几人都看过来,这才满意的继续说道:“放心吧,县令仁慈,县令也说过了,想学的都可以学,到时候可以让大朗教,不过要给一些东西,也不多,就一碗米,或者一些菜,或者来帮沈大朗家干半天的活就可以了。”
柳树村的几人听到这里,脸上重新泛起希望的光芒,期待的看向沈大朗。
沈大朗顶着几人灼热的目光,郑重的点点头表示里正说的都是真的。
而这时里正又发话了:“不过呢,沈大朗家里就只有两个人知道怎么种,所以那想要学习怎么种玉米的都要排队等,而且县令也说了,到时候我们村里先先开始,你们村的话呢就排在我们村后面。”
柳树村的几人感激的点头。
“应该的”
“应该的”
……
里正也很满意几人的态度,然后遣散过来帮忙的乡亲们,沈大朗也对着乡亲们连连感谢。
柳树村的几人满足而去。
在柳树村几人走了之后,又有几波人听说消息,然后过来察看,之后都带着充满希望的笑意离去。
而柳树村一开始,都对陌生人的到来如临大敌,到最后,对陌生人结伴到沈大朗家参观见惯不惯的了,不过沈大朗家也就因此一直留着人看家,沈大朗也向里正申请雇佣几乡亲人过来帮他看家,原本沈大朗想着给乡亲一点粮食作为帮忙看家的报酬,奈何人家只要早点学种玉米,沈大朗只好答应下来。
这几天村民们对沈大朗的态度转变,以及司小姐为一家某得的福利,沈大朗很感激司小姐,奈何自己家里也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可以作为谢礼,沈大朗只好默默决定以后要更加的勤奋,司小姐交代的事情一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