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木兰辞 ...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朝阳宫内,翠衣小宫女正在为一位美妇梳头,小宫女边灵巧的打理着三千青丝,边背着刚听来的木兰辞。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著我旧时裳,著我旧时裳.....”

      小宫女蹙眉为难道:“著我旧时裳——”

      那美妇接道:“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小宫女拍手道:“是了,就是这句。”

      那宫女将一把青丝挽成一个髻,将凤簪插上,笑道:“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不就是在说娘娘您么?”

      那美妇本眉头微蹙,闻得此言笑了出来:“难怪魏王说你嘴甜,非要我把你留下。”

      小宫女笑道:“伺候娘娘是奴婢的福分,后宫里提到戚娘娘,哪个不是毕恭毕敬,奴婢去领俸禄,公公们都是赔了笑送出门。”

      小宫女又拿过妆台上一个小扁瓷盒,旋开盒盖,用手蘸了些,道:“娘娘,这是魏王派人新送回来的胭脂,您可一定要试试。”

      这美妇正是魏王之母,赵哲的结发之妻戚娘娘,其父兄原是大宋的兵马大元帅,当年宣帝做王爷时,在边关时从师其父门下,又与其兄八拜之交,和戚娘娘是青梅竹马的少年伴侣,多年来与二人伉俪情深,朝阳宫盛宠不衰,赵哲对她礼敬非常。

      戚娘娘道:“上回大理进贡的我用着挺好,这个你留着用罢。”戚娘娘为人豪爽仁义,颇与花木兰暗合。

      似是早知道戚娘娘会如此说,小宫女将胭脂扣好,踮起脚收入旁边的柜子中,道:“这是魏王爷的孝心,和八百里的军报一起送来的,奴婢怎敢贪下,娘娘什么时候想起来再用。”

      又道:“娘娘福气大,魏王孝顺不说----”看了看左右无人,小步上前,凑到戚娘娘耳边道:“外面都说,娘娘将来就是太后。”

      戚娘娘美目中寒芒一闪,柳眉倒立,厉声道:“是谁传的这个话?”

      小宫女愣住,戚娘娘一向待下人宽厚,温言相向,来她身边两年多,未听她说一句重话。不知为何今日大发雷霆。

      小宫女忙跪下,瑟瑟发抖道:“娘娘恕罪,是----外面人都这么说.......”

      戚娘娘见她吓得不轻,语气缓和些,叹道:“别人说的,你也说不得,说这话的人,纵然是皇亲国戚,朝中重臣,也免不了有一天因这些流言蜚语祸殃其身,他们尚且不能自保,你个人轻言微小丫头,若是追究起来,有几个脑袋够砍? ”

      小宫女连连叩头道:“娘娘奴婢知错了,再也不传这种话了。”

      戚娘娘托腮轻叹道:“起来罢,说这些也是为你好。你还年幼,不知这朝中深浅。你牢牢记得一句:管好自己的舌头。”

      小宫女松了口气道:“是,奴婢记住了。” 方才站起身来。

      外面有脚步声传来,小宫女不由得喜上眉梢。

      “娘-----我回来了。”

      风尘仆仆闯进来的青年不过二十三四岁,身着赤色的绫罗,外面罩了一件棕色的狐皮披风,足下踏着一双锦鞋,眉眼含笑,容貌清俊。

      赵景轩解下披风,小宫女立即上前接过,赵景轩低声道:“多谢了。”小宫女立刻红了脸退下,不敢再看这位俊俏的魏王爷。

      赵景轩走上前两步,来到戚娘娘面前道:“娘,儿子回来了。”

      戚娘娘拉住他的手,反复打量了几遍,笑道:“没有瘦,看来府衙款待的不错。”

      又道:“那差事怎么样了?”

      赵景轩轻描淡写道:“还算顺利。”
      景轩临走前说半个月便回来,这一去花了三个月,其间定是遇到了麻烦,见儿子的神色如常,戚娘娘便知此事已然办成。魏王不愿赘诉实是不欲她担心。

      念及此,不由得心中甚慰,道:“魏王回来可曾拜会王叔兄弟?”

      魏王道:“不曾,不过皇亲国戚的份礼已经派人送到了各个府上。儿子惦记娘亲,一回来便跑来这里了。”

      戚娘娘点点头:“你是晚辈,礼数当周全。便是对下人和小辈也要谦卑恭敬。”

      魏王道:“是,儿子记住了。”

      戚娘娘忽然想到方才小宫女所说的传言,神色凝重道:“我儿能文能武,当为国为民竭尽全力,此番出去历练是好事,将来太子登基,你要好好辅佐于他。”

      魏王眉头微微一蹙,随即笑答:“儿子知道了。”

      戚娘娘见他顾左右而言他,神色间颇为搪塞,心中气恼,又想到去世的兄长,不由得垂下泪来。

      魏王见母亲难过,立时急了,忙道:“儿子知错了。一切如母亲吩咐便是。”

      戚娘娘擦了泪水叹息道:“儿啊,娘也知道你的心思,不过你可知天家无骨肉,娘亲是不想你重蹈你舅舅的覆辙。”

      魏王凑过去,为戚娘娘捶肩,笑道:“娘你多虑了,父皇待娘你极好,每年清明,父皇都去给舅舅上柱香,想必也是心存愧疚已久,那件事情----唉----父皇也有他的苦衷。”

      见戚娘娘愈发悲伤,魏王慌忙道:“是儿子不该提这件事,娘你别哭了。”

      “什么事朕有苦衷啊?”

      卷帘一挑,只见宣帝大步进来,赵景轩慌忙跪下拜见,宣帝见戚娘娘双目红肿,脸上尚有泪痕,笑问道:“怎么了?是轩儿惹你生气了?”

      戚娘娘不答,宣帝转过头问魏王道:“你倒是说说,你娘怎么了?”

      赵景轩跪在地上,心道如何能将刚才的话对着宣帝再讲一遍?只是求助的看着戚娘娘。

      宣帝脸色一沉:“你作了什么好事?”

      戚娘娘见宣帝动怒,方道:“也不是什么大事,魏王走了数月,臣妾妇道人家,想念儿子,是以见到轩儿便喜极而泣。”

      宣帝面色方和,劝慰道:“轩儿刚回京,连他自己的府第都没有回,直接来宫里见你了。也算孝心可嘉。”

      戚娘娘展颜一笑:“是啊,我方才还在教训他说,自古的礼数便是先父后母,轩儿还是应当先去皇上那里问安。”

      宣帝笑道:“不必了,我听说魏王已经到京,便直接来到朝阳宫,你看,这不是都被我遇着了么?”

      宣帝转头向魏王道:“你早点回府休息罢,明日早朝还要将越州之事一一详加奏报。”

      赵景轩这才起身,看着戚娘娘,戚娘娘点点头,赵景轩笑道:“如此儿子先走了,明日再来探望母亲”。一使眼色,那小宫女也跟着出去了。

      宣帝见屋内只剩下他和戚娘娘两人,顺着床边躺倒了下去,枕在戚娘娘腿上。

      戚娘娘见宣帝面容间甚是疲倦,关切道:“皇上何事烦心?可是轩儿他差事办的不好?”

      宣帝默然,良久道:“不是,轩儿那趟差事办得滴水不漏,实在是出乎朕的意料,即使是朕亲自去,也不过如此了。”

      戚娘娘松了一口气,宣帝素来喜怒不形于色,如此评价,实是盛赞。

      戚娘娘笑道:“那是何事劳烦皇上如此挂心?”

      若非朝事,便是内事。

      果然听宣帝答道:“惠妃非要给他弟弟谋个军中管正的差事,软磨硬泡。纠缠不清。”

      戚娘娘奇道:“那不是齐王一句话么,惠娘娘为何不去求齐王?” 军中正归齐王管辖,管正的位置是肥差,也是闲职,除非辽人打进京里了,说不定由他战上一战,其余时候不过是悠哉游哉的看看热闹罢了,捅了漏子也无甚错处可寻。

      宣帝道:“她若是能说动齐王,还来找朕作甚?她那个弟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前几日在闹市和王大人的儿子打了一架,案子还是齐王给压下来的。”

      戚娘娘赞道:“齐王治军严谨,张弛有度,这点却不像他母妃。”

      宣帝长叹一声:“我倒是希望齐王像他母妃多些。”

      戚娘娘心中巨震,急问道:“皇上此话怎讲?”

      宣帝闭上眼,拍着戚娘娘的手,道:“别问,朕不说,你也能猜得出来,朕累了,不想说这些。” 说罢径自沉沉睡去,戚娘娘看着宣帝已稍显老态的睡颜,捉摸着方才那番话,不由得心惊肉跳起来。

      *****************************************************

      红桃花一抹透春情, 绿芭蕉雨打相思意。

      太湖烟波浩淼, 流水汤汤, 笼罩在江南的细雨之下, 湖面上薄雾蒙蒙, 更显得水天一色, 坐在最好的位置临窗凭眺,恰能将景致尽收眼底,仿佛人也入了画中一般。

      无锡烟雨楼,却比岳阳楼多了几分女子的柔媚。

      "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啪的一声, 手中的折扇打开, 泥金的扇面, 娟丽的宫体, 上面装裱着南唐后主李煜的真迹.

      洛青青单手托腮, 痴痴道: “公子,这扇子上的词好, 字也好。”

      叶欣见她喜欢,微微一笑:“送与你也无妨,只是这词虽好,终是抒写亡国之痛,你一个女孩子留着不吉利,改日我送你个喜庆的便是。”

      洛青青微感失望,嘟起了小嘴,不禁担心道:“那公子用岂不也是不吉利?”

      叶欣哈哈一笑:“公子我印堂明亮,鸿运当头,兼有金甲神人护体,一夫当关,百鬼莫近。”

      一路上听惯了这般言语, 洛青青撇了撇嘴:“公子又在骗我。”

      "爷, 菜齐了, 您慢用." 小二眉开眼笑的端上最后一道清蒸鲈鱼, 心中大叹今日算是遇到贵客.

      "公子...." 青青欲言又止. 他二人一路挥金如土,也不知这盘缠够不够。

      叶欣似乎猜到了她心思,展颜一笑:"人生得意需尽欢, 这佳肴还需得良辰美景来配,佳肴易得,良辰美景难再,若是辜负了可是大罪过, 什么事吃完了再说. "

      清蒸鲈鱼, 蟹黄南瓜, 什锦鸳鸯脍, 还有一色四样的江南名点, 满满摆了一桌, 确让人食指大动。
      其实他二人如何能吃这么多?洛青青不过一女子,饭量不大,这满一桌,三个壮汉也够了。况且那每一盘菜都是价值不菲。洛青青也是平日见多了大户人家的做派,王大人便是岳州的豪门,家中良田千顷,吃穿用度皆是考究,逢年过节时整治的菜色目不暇接,半个月都吃不完,可是直至与叶欣一路同行,她方才大开眼界,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游手好闲,一掷千金。

      用过了饭,叶欣左手在袖口中摸了摸,却只掏出了些碎银子给小二打赏,不同于往日的丰厚。

      叶欣皱眉道:“我们的银子怕是不够了。”

      洛青青急道:“那该如何是好?” 方才便应该提醒点叶公子,这一路行来,打尖住店,多带了一个人在身旁,叶公子多花了不少银子。

      叶欣笑道:“不急,反正已经再过几日便到得杭州了,正巧我在那边有一位故友,家中殷实,人物可亲,我们可去叨扰他几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