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章 ...

  •   林素华提着菜篮子回到家,一进厨房就见李笙在案板上铛铛剁肉馅,带膘的五花肉,配上姜末葱末一起剁碎,能盖住肉腥味。

      “我的小祖宗,可小心手。”

      李笙指着案板道:“妈,你看这些够不?”

      案板上的碎肉块看上去有五六斤,林素华估摸道:“得再添点,这么些的肉估计炸不出十斤。”家里每到过年吃掉的肉丸子最少有十斤,一般八斤纯肉再添上调料辅料,才能调出十斤的肉馅。

      “我来剁,你把那些菜搁到翁里,再拿几个土豆萝卜过来。”林素华把菜篮子递给李笙,接过菜刀道:“看糯米够不?这米还挺贵,三块五一斤,你这孩子想一出是一出,一会省着点用,可不许糟蹋了。”

      李笙接过菜篮,糯米、蒜苔、扁豆角、菜花、香菇、嫩韭黄和鲜韭菜,都是时下的大棚蔬菜。

      “果脯!”她欣喜地从篮低翻出一袋红黄绿橙的杂锦果脯,打开袋子,往嘴里塞了一小块苹果脯,入口甜腻,几乎尝不出苹果原有的味道。

      “你跟你弟不是说过年光吃糖都吃烦了,想吃果脯么...你说你俩,家里苹果鸭梨一大堆,偏爱吃这种甜不拉几的东西,又贵还没营养。”想起果脯的价格,林素华就肉疼,九十年代末水果的种植产量普遍低,像文阳县的苹果,在未来十几年后的批发价格也就七八毛一斤,但当前的苹果批发每斤却不低于一块五,更别提二次加工的果脯了,这袋不到一斤的果脯,花了五块钱。

      李笙吐了吐舌头,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就盼着过年父母能多往家买些零嘴糖果,其实这时候的果脯味道没法跟未来比,但小孩子才不管味道好坏,总觉得平时吃不上的零食才是稀罕东西。

      让林素华买糯米,是因李卫国和李锁都偏爱甜食,前世他俩在外打工,林素华又生病住院,一家人过年时才能吃顿团圆饭,而在满桌的年夜饭中他们最爱的就是八宝饭,她本想晚上用红糖拌上糯米做份简易版的八宝饭,这下好了,有了果脯,八宝饭的味道想必会更好。

      李笙把果脯收好,又用凉水泡了两碗糯米和大米,准备晚上做八宝饭。

      她提着菜篮来到院中西南角处常年靠阴的水翁旁,把一篮子菜小心放进瓮里。文阳县的冬季零下十几度,这年头冰箱还没普及,没有地窖的人家,会把过冬的白菜土豆储存在院子里常年背阴的墙角跟下,再讲究些的,如李笙家会在墙角立个水翁,里面专门存放价格不便宜的蔬菜肉类,以防野猫老鼠祸害。

      存放好菜,她从翁里拿出一条冻邦邦硬的鲤鱼,又从一旁的白菜堆里,捡了几个土豆和一颗大白萝卜,等会素炸丸子用。

      厨房里,林素华正快速剁肉泥,见李笙手上提着鱼,知道这鱼是死活保不住了,她无奈道:“把鱼拿来,我就着手收拾了。”

      李笙自然欢喜,给鱼祛骨是项技术活,林素华的刀工是家属院出了名的细致,林素华手快,三下五除二就把鲤鱼肚收拾干净,拳头大的鱼肚子肉最肥,李笙上手掂了掂,差不多有七八两,够做一大盘鱼丸了。

      “这鱼肉打算咋做?”林素华好奇道。

      “妈,你继续剁,我用小案板剁鱼蓉,我这鱼丸不用油,咱俩比赛谁做的快。”李笙神秘笑道。

      “这孩子,丸子不过油炸,咋放得住。”林素华摇头,心里对连油都不过的鱼丸不报啥希望。

      两人开始各忙各,一时间,厨房里净是剁案板的铛铛声。

      鱼肉不到一斤,李笙很快就剁出了带胶状的鱼肉泥,她把提前备好的葱姜末加进去,再依次放入盐、料酒、胡椒粉、鸡蛋和淀粉清水,七八两的鱼肉最后搅出大半碗的鱼丸馅。

      林素华那边刚剁出一半肉馅,李笙趁着空闲往煤炉上烧了一锅水,等会水开下鱼丸用。

      “妈,我帮你搓馒头。”李笙忙完,腾出手,从碗柜上的大脸盆盖帘里拿出三个发面馒头。

      剁肉是个力气活,一会的功夫林素华额头出了一层薄汗,怕时间不够,就没跟李笙客气,她提醒道:“别搓出疙瘩。”

      给丸子调味是个技术活,虽然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葱姜大料十三香,但林素华炸的丸子却格外松脆酥嫩,她有个独门诀窍,往肉馅里加碎馒头。馒头里含酵母,能增加肉馅的粘合度,碎馒头还能吸油,吃起来有弹性口感不发硬,关键这样做,用同样的肉,能多炸出更多的分量。

      已是下午四点,林素华和李笙一边忙着手里的活,母女俩一边说着闲话,屋外的夕阳渐渐落下,屋内的光线越来越暗,李笙刚把馒头搓碎,就听到屋外大门响动的声音。

      “你爸他们回来了。”林素华笑道。

      ******

      李卫国肩上扛着半袋麻袋,后面跟着七岁的李锁,小家伙胖乎乎,胳膊上挎着个布包袱,父子俩一前一后走进厨房。

      “这么晚才回来。”林素华连忙接过丈夫肩上的麻袋,里面不知装了啥,还挺沉。

      寒冬腊月,李卫国头上冒出一层汗,他模样随了李老头,一米八的个头,浓眉大眼方正脸,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后背一轻,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气喘吁吁道:“路上车胎扎了,我和小锁走回来的。”

      李卫国一张口,林素华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酒味,她埋怨道:“就不能让你俩凑一块喝,一碰头准喝多。”林老头爱喝酒,李卫国也好酒,翁婿俩只要凑一块,回回都能喝高。

      李卫国挠头傻笑,任由妻子埋怨。

      从县城到林家庄骑自行车大概要二十来分钟,走路少说半个钟头,李笙心疼弟弟多走了十多里路,她道:“累坏了吧,把包袱给我。”

      李锁嘿嘿笑着躲开了,他眨巴着眼,一脸神秘道:“姐,我给你带好东西了,你猜是啥!”

      “这哪猜得到,里头难不成是金子?”李笙笑道。

      李锁得意地摊开包袱道:“姥爷宰了一整只猪,知道你最爱吃猪耳朵,我特意跟姥爷要了好多好多,姐你闻闻,猪头肉又香又脆,可好吃了。”

      包袱被举到眼前,里面还包了好几层油纸,小半副色泽红亮的猪头肉冒着油光,李笙不由吸了吸鼻子,熟悉的肉香味,一闻便知是林老头的拿手绝活——熏猪头肉。

      她喜笑颜开地接过包袱道:“这也太多了,姥爷他们还够吃么。”

      “够吃!姥爷家的肉可多了,满满一大缸呢!”李锁夸张地比划着。

      “咋还一缸肉?”林素华问道,娘家的条件她清楚,爹妈主要靠着二十来亩地生活,弟弟林建宇虽经常外出打零活,但活计不稳定,挣得也不多,娘家的日子拮据,过日子向来是省着细着。

      “今年庄稼收成不错,后院的三头猪也长够膘了,咱爹留了一头自家吃,余下的两头趁着过年卖了个好价钱。”李卫国笑着解释。

      “怪不得。”林素华喜道,按年底的物价,一斤猪肉至少四块钱,两头猪少说也得五百斤,光猪肉就有两千块钱的收入,赶上地里收成好,这个年爹娘总算能松口气了。

      “还是养猪赚钱,姥爷该多养几头猪。”李笙在旁道。

      “乡下的二十多亩地,就够你姥爷喝一壶了,哪还有精力再伺候那么多头猪。”林素华回道,如今农业科技落后,田地里的活全靠人力,赶上收麦掰玉米,林素华两口子也会回娘家帮着干活,就这,五个成年人对付二十多亩地少说得累一层皮。

      李笙了然,除了地里的农活耗费人力,现如今农村的思想也相对保守,除非家中专门做屠宰,一般家庭也就养一两头猪崽,能供得上自家吃喝便足矣,主要劳力还是以种田为主。

      林素华打开麻袋,里面都是林老头亲自晒的干货。

      “红薯干、干木耳、干蘑菇、核桃、大枣...哇,这么多黄面窝窝。”李笙从袋子底下提出一大包的黄面窝头,窝头被冻的梆硬,这满满一大包少说有四五十斤重。

      “咋这么些窝窝?”林素华不由道,黄面比面粉贵,往年娘家也不会蒸太多,磨出来的黄面主要去集市卖。

      “建宇年后二十八办婚宴,家里要准备的太多,咱爸不打算走集市,就把黄面留自家吃。临走前爸要给小半副猪肉,我没要,他的脾气你知道,见我不要肉,硬把窝窝拾了一大袋,还把半副猪脸塞给小锁。”李卫国笑道:“咱妈说初五建宇就不来城里拜年了,婚前事多,家里还有一大堆活等着他忙。”

      “这么快就订日子了,不是说秋后结婚么?”林素华听到兄弟要结婚,激动地拉住丈夫。

      李卫国自然事无巨细地说给妻子听。

      林建宇的未婚妻叫张芬妹,是隔壁村小学的语文老师,二人相亲认识,没多久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本来说好过了年秋后结婚,只是前些日子村里有位老技工要去内蒙做工,需要几名助手,过完年出了正月就走,一去少说要三四个月,工钱十分可观。家里为了给他娶媳妇盖房,花了大半家当,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也为了婚后能攒些钱,林建宇就向老技工报了名。

      他和张芬妹感情正热乎,一说要分开,二人十分不舍,热恋中的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更别提分开三个多月了,所以二人决定过完年,立马结婚。

      “芬妹这姑娘人好,模样也俊俏,他是怕分开时间长了,人家瞧不上他。”林素华打趣道。

      李笙自然知道舅妈的模样,她笑道:“小舅是怕夜长梦多。”年轻时的张芬妹是张家屯数一数二的俊俏姑娘,若不是因兄弟姐妹太多,家里条件差,也不会拖到二十五才嫁给林建宇。

      几个人围着林建宇结婚的事,说了半天话,等煤炉上的水开了,李卫国、李锁也跟着帮忙,一家四口有说有笑的在厨房忙活着。

      李笙的鱼丸,李卫国、李锁看着新鲜,尤其李锁,一听李笙要做鱼丸和八宝饭,小家伙开心坏了,像个小尾巴,恨不得黏在李笙身上。

      “八宝饭原来用糯米呀,我还以为用大米呢。”李锁戳了戳碗里的糯米,好似发现新大陆,他好奇道:“姐,酒席上的八宝饭做的跟花一样,咱能弄成那样不?”

      “绝对不比饭店差。”李笙正往锅里下丸子,她信心满满道。

      “姐真棒!”李锁冒出星星眼,小家伙偏爱甜食,每次随大人吃酒席,最惦记的就是桌上的八宝饭和松子玉米仁,这两道菜在他的意识里,是只存在于酒席上的稀罕东西。

      鱼丸很容易熟,下锅没一会,锅里的鱼丸便浮了上来,李笙早已备好一小盆冷水,她把开了锅的鱼丸全部盛到水盆里,既能降温,又能让鱼丸吃起来更劲道。

      “吃鱼丸了。”李笙唤了声,林素华和李卫国放下手里的活,围了过来。

      李笙直接用筷子,从盆里给每人夹了一个,让大家先尝尝鲜,她期待道:“咋样,好吃不?”

      从入口后的不可置信,林素华几人脸上的表情,显然被鱼丸给惊到了。

      “这丸子可真鲜!”李卫国两三口咽下,唇齿间还有股鱼的鲜味。

      林素华也跟着惊叹道:“又嫩又滑,鱼鲜味十足,这可比水产店的鱼丸好吃多了。”

      另一旁,李锁吃完一颗,又偷偷从盆里捞了几颗,小家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鱼丸的味道。

      得到大家的认可表扬,李笙小得意,她趁机抱住林素华的胳膊,撒娇道:“既然这么好吃,妈你就让我再做一条,下回去姥爷家,给姥爷也捎一份。”

      林素华认真想了想,初五林建宇拜完年不在家吃饭,就少用一条鱼,初四回娘家,以前都要带两条鱼回去,有了鱼丸,鱼就不送了。

      “除了刚才剩下的多半条,咱再添上一条整的,多做点。”林素华道,鱼肚子上的一小块肉就成出一大碗的丸子,一条半的鱼肉怎么也能出三四斤,分量重了,送给娘家也显得好看。

      得了许可,李笙笑颜如花,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

      此时天色渐黑,快到饭点,林素华和李卫国终于把肉馅调好,满满一大盆的肉馅,需要个把小时才能炸完,而另一边素菜丸子馅还没准备。

      李笙见此,决定明天再做鱼丸,今晚先帮着家里把丸子炸出来。

      因白日要以老院为主,往年家里炸丸子,总要折腾到深夜,再加上第二日还要紧着老院忙活,直到年初八,大人们就没个休息的时候,用林素华的话说,过年就是过灾。

      家里有个两个炉子,蜂窝煤炉正用来炸丸子,还有个小型煤气灶,李笙打算用来蒸糯米饭。她找了块干净浸湿的蒸布,把泡好的糯米放进去铺平再架到蒸锅上,等水开半个小时就能出锅。

      鼓捣完糯米,李笙带领着李锁,清洗萝卜土豆,姐弟二人准备素丸子馅。清洗干净后,二人坐在小板凳上,脚底下是半大的塑料盆子,二人手上握着菜擦子,快速擦着萝卜土豆丝。

      林素华和李卫国围着油锅一个捞一个往里团丸子,夫妻二人配合默契,一会的功夫便炸出一小盆。

      此刻,夜色彻底变暗,厨房也亮起了灯,一家四口正忙着,里屋的座机电话突然响了。

      “我去接。”李笙离着厨房门最近,接电话的活自然而然落到她身上。

      屋里的煤炉被封着,比不上厨房暖和,一进一出,李笙身上早没了暖意,屋里一片漆黑,她懒得开灯,就抹黑拿起话筒。

      “请问李笙在家吗?”电话里一个柔柔的女声。

      “啊,我就是,你是哪位?”找她?谁啊?李笙道。

      一听是本人,电话那头像换了个人,大声急道:“我刘艳啊,数学卷子做完了吗?我最后两张卷子丢了,你要是没做,借我复印一下。”

      “呃...”李笙沉默,她都忘记寒假作业这码事了。

      “做没做啊?”电话那头催道。

      “没做。”李笙咳了咳。

      电话松了口气道:“那我明天过去找你。”

      眼见对方要挂电话,李笙及时道:“等等,寒假作业你做多少了?”

      “一多半吧。”

      李笙笑容可掬道:“那明天一起拿来,咱们对对题。”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章 第四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