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第 52 章 ...

  •   存在就是绝对自己通过自己存在的存在。存在不会通过上帝而在,因为若上帝存在,那么就上帝也“存在”。存在也不会通过物质而在,因为若物质存在,那么就物质也“存在”。存在也不会来自虚无又回归虚无,因为若存在来自虚无又回归虚无,那虚无就成了“存在”。所以,存在就是绝对自己依靠自己、自己通过自己的存在,就是自己认识自己、觉知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绝对解释、自己就能够绝对地解释自己的存在。存在是绝对圆满的,是永恒的绝对圆满。正因为是永恒的绝对圆满,所以存在即是“虚无”。它不可能是任何存在者、任何事物、任何现象。它绝对不可能被观察到。并不是因为它无形无状而不能或难于被观察,而是它与被观察无关,绝对不是观察对象、认识对象。它就是“虚无”,是观察本身。因此,事情就一定是这样的:存在着无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为个体存在的存在者,它们一定是具有意识的,或者说一定是觉知的、能觉知的、有感受和感知能力的,所谓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仅取决于它们意识程度、觉知能力的高低,绝对没有完全没有意识或感受能力、觉知能力的存在者。在这个意义上,纯“物”意义上的存在者是不存在的。从最低等级的存在者到最高等级的存在者应有尽有,它们共在于一个世界之中,彼此是彼此感受、感知,直至认识、把握、处理、对待的对象,每一个都具有偶然地来偶然地去,其存在的样态、等级、程度和形式等等都为整个世界所有存在者以及它自身的过去所决定,非绝对决定的特征。但这只会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所有的存在者都内在的是“上帝”,是永恒的绝对圆满本身。这就是说,每一个存在者目前的存在样态都非真实的它本身,这些样态是短暂的、偶然的、相对的和片面的,变动不居、生死无常、生灭无常。但是,这些样态只是作为观察对象显现给其他存在者和它自己的现象而已,而非它的本质真相。
      所以,整体而言,每一个存在者都一定是进化的,在其样态的变动不居、生死无常、生灭无常中意识程度越来越高、觉知能力越来越强,并最终一定获得这样的经验:万事万物,所有的现象,整个宇宙,如果有无数的宇宙那就包括无数的宇宙,如果有上帝和天堂就包括上帝和天堂,如果有地狱和魔鬼就包括地狱和魔鬼,如果从作为纯粹的、“物”的认识对象方面看,从现象方面看,都是至善至美本身,作为至善至美本身是真实的,作为“物”则是虚无,绝对没有我们通常对“物”所以为的那种实在性,并且没有什么是一个整体的美的部分,而是每一个都是无限、绝对、永恒的只能形容为“上帝”或“天堂”的美,也可以说,作为美它是真实的,是“上帝”和“天堂”,作为“物”,则只不过是意识的幻象而已;同时,自己是那种纯意识、纯觉知,并不是自己有一个身体,哪怕有一无形的身体也不是,意识或觉知是其功能,它瓦解了,意识或觉知就不复存在了,而是纯意识、纯觉知本身就是一切,就是存在本身,不可能、不可以对此作进一步的还原。总之,自己就是“上帝”,存在不过是自己创造出来自娱自乐的“美”而已。以我们人来说。我们通常以为所看到和面对的一切,万事万物,时间、空间、运动、变化、所谓客观规律,那组成了世界、组成了万事万物、也组成了那个被视为一个叫做张晓宇李晓宇王晓宇的人的长短、轻重、快慢、硬度、颜色等等,无不具有其“客观”的实在性。但是,没有这种实在性。它们无不是意识的幻象而已。只不过,这个事实只能在获得了那种经验后才能够明白。在这个经验中,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至美的,是至美本身,可以说那是处处看鬼神之舞,点点听上帝之音,存在本身就是一首无限宏大、纯粹的音乐,无数首无限宏大、纯粹的音乐,在这个音乐面前、在这个音乐的沧海一粟面前,世间无音乐,世间音乐都是对音乐的侮辱了,它永不停息地演奏,变化万端,层出不穷,非上帝的创造和演奏不可能如此,但是,它却绝对没有我们曾经在被我们视为“客观事物”那里所以为的那种实在性,它整个是意识的创造和幻象而已,是绝对精神性的。
      现在,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万事万物,上帝和魔鬼,天堂和地狱,也包括那个曾经被视为张晓宇李晓宇王晓宇的“自我”,都是这种美,其中每一个美都是绝对独一无二的,是从未有过也不会再有的、无限的独特、深远和壮丽,是一整个天堂和无数的天堂,又其中每一个美都没有特殊性,从这个意义说,它们是“平等”的。作为美,是真实的,或者说,说它真实或非真实、是幻象或非幻象都无意义,美是超越作为人的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真实和非真实的东西。作为“物”则是虚无,或者说意识的幻象而已。连时空也只是意识的“时空感”而已,并非真有时空的客观存在,尽管必然会有这种“时空感”。而自己本身则是这个纯粹的美的纯欣赏者、纯觉知者,我并不是作为一个生命、一个人、一个鬼或一个灵魂、一个神、一个上帝,或一种有意识和觉知能力的“机器人”、“蛋白质的合成物”在欣赏着这个美,我是绝对没有任何“体”,哪怕是无形无状的“体”,作为其载体的纯意识、纯觉知。我在“最后的晚上”,站在这个黑东西面前,就是如此接近这种存在状态,从而也如此接近最后明白这个真理、真相和事实的时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想象,越是低等级的存在者,其个体性也就越模糊,只是不可能绝对没有个体性。感受、觉知、意识就是个体的感受、觉知、意识,它们并非从属于个体,但是,也必然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感受、觉知、意识的能力越发达、程度越高,其个体性也就越鲜明和突出。也可以想象,越低等级的存在者,受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遍必然规律”或“物理规律”的支配和协调的程度就越小,受“感受”或者说“感应”的支配和协调的程度就越高。每个存在者都是有感受的,是感受本身,它不只是感受着“自己”,还感受着他者,感受他者的感受一如感受自己的感受。这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也不受“普遍必然规律”的限制。相隔不管多么遥远的两个存在者和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瞬时或者说零时的互相的感应,就像它们是同一个个体似的。这种感应是无法追踪的,并不可能如追踪物的运动的轨迹地追踪它。我们只能说它发生了而已。据现代物理学,亚原子层面两个相隔以光年计的遥远距离的粒子,也可以成为所谓“同谋粒子”,一方的改变能为另一方即时感应到,互相之间的感应是真实的,但所需的时间为零,如果按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速在它们之间传递信息,也要在以数年计的时间之后才能传递到。如果从我这种观点来看,这其实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也许,即使是相隔最遥远的两棵树之间,也会有这种感应,它是“心灵感应”,只不过是最弱、程度和等级最低的心灵感应。在低等级的存在者身上,这种感应时刻发生着,对它们的支配和调整,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理规律的意义和作用或更大,或一样大。只不过,这种感应没有上升到意识的高度,个体对它没有明确、清醒的觉知,从这个意义讲,又不能称之为心灵感应。感受、感知、觉知、意识,必然以个体的形式的显现,它们的程度越高,其个体性就越鲜明和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人这种存在者,人所在所面对的世界,它一定是这样而非另样的世界,是必然的。
      对于其个体性已经相当明确稳定的存在者来说,比方说人这种存在者,世界一定是“否定”的。什么意思呢?这时候的存在者的意识程度提升了,觉知能力提升了,可以说,它不再是沉睡的而是觉醒的了。也就是它有一定程度的明确的觉知了。只要有一定程度的明确的觉知,就有明确的觉知的内容。而明确觉知的内容则一定与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等等相关,不然,它到底明确地觉知到了什么?只要明确地觉知到了“什么”,那这些“什么”就一定是这类东西。最低等级的存在者可能是觉知到了一切又什么也没有觉知,觉知着一切又一无所知,而可算是已有一定程度的明确内容的觉知不是这样的了,它正因为有明确的、被意识到了的内容,这些内容就一定与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等等相关,不然,就“什么”也没有觉知到。而只要与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等等相关,世界对于它就是“否定”的,“否定”是其本质特征。以它觉知到了一种明确的硬度为例。这种硬度当然是特定和唯一的,但正因为它是特定与唯一的,就一定存在着与它不同的种种硬度,存在者觉知到了一种硬度,就必然能够觉知到第二种硬度,有第二种就有第三种,如此以致无穷,并且这些硬度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这种硬度正因为它被觉知到了,它就是无数种不可穷尽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硬度之一种,不然,它不可能被觉知到。这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可以想象,假定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只有一种硬度,就谁也不可能觉知到这种硬度。同样的,如果存在者觉知到一种特定的颜色,这种颜色就一定是无数种不可穷尽种种不同的、可能的颜色之中的一种而已,绝对不可能是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只是它这一种颜色,如果万事万物都只有一种颜色,就是没有任何颜色。余者依此类推。所以,如此的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等等没有一个不是“否定”性的,或者说没有一个不是“非”性的,因为它们每一个都依赖无穷无尽和它们有差异又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别的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也即它们的“非”者而存在。所以,世界呈现为被某种可以清楚地观察和清晰地描述的“普遍必然规律”支配的特征。而每一个存在者都无非是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而已,除了这些一无所有,所以,每一个存在者都是“否定”的。世界就是无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存在者共在的世界,每一个存在者都在这个世界中发现自己和他者并最终觉悟真理。在这个时候,存在者所发现的自己和他者都一定是“否定”的,也即,它们都是有其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的,它们每一个就是这些特征的综合,而且极不稳定,可以说是变动不居、生死无常、生灭无常,存在者极有可能相信它们仅仅是这些特征的综合而已,每一个个体都是这类特征临时凑合在一起,这种凑合解体了,该个体的存在也就终止了。由于存在者是“否定”的,它就会极力维持自己的稳定,并且极力走向“肯定”,这种极力维持自己的稳定和走向“肯定”的意志、欲望来自其具有感受、感知、觉知的能力,来自其是意识个体,它是不可能通过分析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而知道的,一个个体,将它的全部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剔除了,既是什么也没有剩下又并不是什么也没有剩下,剩下的还有它们就是存在本身、就是真正的一切而非依赖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存在的感受、感知、觉知能力,剩下的还有意识和意志。所以,个体对自己的这种维持和奋力走向“肯定”,能够使它的感受、感知、觉知能力的稳定性得到维持,也能够使它的感受、感知、觉知能力的强度得到提升。要知道,每一个存在者都有一个存在样态,每一个样态都是“否定”的,也即是变动不居、生死无常、生灭无常的,而存在样态是什么样,它的感受、感知和觉知能力觉醒、显现的程度就是什么样,其意识的程度就在哪个高低的位置上,如果没有个体对自己稳定性的维持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肯定”,它就可能永远存在于极低等级的存在状态,在无数不同形式却程度差不多、等级差不多的存在样态中流转和“轮回”,永远活在黑暗中不得解脱。存在者走向的“肯定”当然是也只可能是觉知能力的扩张,意识的程度和强度的提升,并且最终达到绝对和无限的程度,虽然,它每一次从“否定”走向“肯定”从其所新得到的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方面看都不过是走“否定”走向了“否定”,在硬度、颜色、味道、形状、大小、运动的世界中就只有“否定”,但是,在其觉知能力和意识能力方面,则极有可能是提升一级了。猴子不再是猴子而是人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