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第 35 章 ...
-
是的,不知道他的过去的人,没有谁可能一眼看出他是这样一个“读书人”,而且,在这“大世界”、在这样一个公司、在这样一些人中间,他更会掩盖自己,不暴露自己。特别是,已决定出来混,他就放弃很多很多从前的东西了,也是打定主意放弃这些东西才走出门到这“大世界”里来的。但是,他毕竟有那么漫长的是那么回事的过去。他不可能做到完全放弃,骨子里还会残留下很多,也不可能不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毫无疑问,他进了这家公司,大老板何总最初对他的那种蔑视中,就包含有对他是这样一个“读书人”的蔑视,尽管何总只是本能地感觉到了什么。他不敢怀疑,后来,何总,还有全体公司里的人把他定位为一个“实在人”、“老实人”,其实就是在表明他们把他看成了这样一个“读书人”,他们说他“太实在”、“ 太老实”,说的就是他是这样一个“读书人”。当然,他们只是多少感觉到了一点点,感觉到他是他们所说的那种“读死书的人”、“迂夫子”,读书读成了一个“不会拐弯”、“不灵活”的,等等,但有这一点点就够了,如果他们完全知道他,有可能都会说不要让他在这家公司干了,他就是一个不适合干公司活的人。他们所说的“拐弯”、“灵活”是什么呢?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就是他们公司年年造假套取数百万上千万元所谓“扶贫款”的行为。他之所以能够在这家公司站稳脚跟,也是因为他在工作中用上了这种“灵活”、借鉴了公司这种套取“扶贫款”的思维方式。公司里的人和何总说他“太实在”、“太老实”,说的就是他相较他人,不善于这类行为。
当然,有可能不过是他想多了,甚至于是他自作多情。但他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他早就想到了,到这“大世界”、“外边的世界”里来混,不管他多么会“拐弯”、多么“灵活”,他仍然免不了会被人视为“迂腐”、“跟不上时代”,仍然免不了被人视为“实在人”、“老实人”,而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他该怎么办。他最后的决定就是,不要过分刻意地掩饰自己,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实在”和“老实”。他认为对他有恩、其为人也让他觉得不错的“何哥”在何总面前替他说话,他知道,就可以看成是他成功地利用了他的“实在”和“老实”。在孟老板那里,他也成功地利用他的“实在”和“老实”。而对于他的大老板把他看成是“实在人”、“老实人”,也可以说是“读书人”,他知道他就更得小心和更得加以利用了。进他们公司才几天,他就相信他已经知道何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并且就在等着何总将对他做出的一些动作。果然,他把他这片市场打开来后,何总并没有放心地把这片市场全交给他,而是不断地另外派人来,说是协助他的工作,实则是不相信他,他相信,主要就是不相信他身上的“实在”和“老实”。是的,这边的市场很大,两三个业务员都不够,但是,从何总给他派的这些人是什么人看,他就相信自己知道了何总是怎么想的,何总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何总又在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
第一次给他派来的业务员,何总声称“连麻雀都能够哄下树”,叫晓宇把神北集团的业务暂时交出来让这个业务员做,他只是协助这个业务员,以这个业务员能够“把麻雀都哄下树”的本领,一定能够把神北集团攻下来。你看,在何总心目中,做生意就是“哄”——哄骗。这个时期,神北集团正是晓宇在全力“攻”的对象,他已经开始在和那家贸易公司接触了,大老板说与他无关了就与他无关了,说是只是暂时交出来,但是,要是这个业务员真把神北集团的业务做下来了,结果就真的会是大老板说的暂时吗?晓宇再“老实”,现如今在“大世界”里闯荡的他,会大老板说什么就信什么吗?这就是私企的老板,太TM无情了。不过,这个业务员,不但没有把神北集团“攻”下来,也根本就没有下力气去“攻”,还到这边来没几天就做了一件事。向公司报回去了神北集团某个矿向订购了一大批风门的单子,因为货要得急,合同随后才发回公司,公司先发货。其实根本就没有神北集团向他们公司订这么一批风门的事情,整个事情不过是这个业务员和郭老板,就是晓宇刚过这边来带着一美女招待晓宇的那个人私下的协议,等他们公司把这批货发过来后,他廉价卖给郭老板,郭老板付给他现款,然后,他卷款走人。像这种事情,是张晓宇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就是在“大世界”、“外边的世界”里混,他也做不出来,但是,晓宇不怀疑,也正因为何总看出了他是这么一个人,才派了一个做得出这种事情来的人“协助”他。何总相信,非这样的人成不了大事。这个事情因为郭老板中途反水而向他们公司告发了这个业务员,他们公司才没有白白损失一大笔,但是,他们公司还是损失不小,因为郭老板告发时,公司已经把货做起了,就等着发货了,而这种货都是订做,这批货必须等到有客户需要的货与这批货的规格尺寸相同或至少是很接近才卖得出去,而这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这个事情,郭老板极有可能反水,本是可以预料的。这也是晓宇不可能做这种事情的一个原因。想想看,这么一批贷,能让郭老板得多少好处呢?而他为长久之计,精明的选择显然是不得罪晓宇他们公司、笼络住晓宇他们公司。同时,告发这个业务员,这个业务员就当然会被公司开除。有可能,这个“连麻雀都哄得下树的人”还向郭老板谎称这事情他张晓宇才是幕后策划。或者,以郭老板的头脑,极有可能相信他们公司到时也会追究他张晓宇的责任。这样一来,两个业务员都被开除了,公司要派新业务员过来得要一段时间,这不会让郭老板有更多的时间独占这边的市场吗?这个“连麻雀都哄得下树的人”这么浅显的分析都不会做,还能干什么大事?可是,你看,何总,堂堂大老板,亿万富翁,时代的象征、全体国民的偶像,相信的就是这种人而不是晓宇这样的人。晓宇还相信,当他和那家贸易公司合伙把神北集团拿下来后,何总竟然没有听他的,提着钱拜访神北集团的“领导”,而是不顾天高皇帝远提着钱方去京都拜访一个什么副部长的司机,一大原因就是何总不相信他能够把神北集团拿下来,而不相信他能够把神北集团拿下来只因为他被定性成了那种“老实人”、“实在人”、“读书人”。
对公司派来的这么个人,晓宇是怎么应对的呢?他必须得有所应对。是的,这边的市场很大,可以容下几个业务员而不会影响到他的生意。但是,他到这边来并不久,对这边的情况还不能说完全吃透了,而且,他还没有把可以挖出来的最好的资源全挖出来,至少挖出足够多的、他个人也能够应付得过来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公司派其他人来他有理由视为是在和他“抢”地盘,所以,他得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有所应对。这意思就是说,这是一块他一个人吃不下的肥肉,但是,现在是他一个人拥有这块肥肉,他得把它的最好的部分收入囊中后才能交出去。以神北集团来说,他花了那么多心思,用了那么些精力,做了那么多事情,玩了那么多心计,成功在望,他就应该说交出去就交出去吗?更重要的是,他还没有站稳脚跟,还没有形成他无法被动摇的局面,如果新派来的人是个厉害角色,到头来他完全可能被边缘化,甚至于被取代。要是换了他还是个民办教师,他可能会想,要来“抢”就抢吧,反正我也不是没有饭吃。他甚至于还可能因为厌倦或厌恶这种竞争,这种“打小算盘”、“玩手段”、“耍阴谋”而把整块肥肉都放弃了,他一生也做过好多次这样的事情,不然,他何以要等到今天才需要成“成功人士”和“衣锦还乡”。但是,现在他不能这么想了。不只是因为他要生存,要成为“成功人士” 和“衣锦还乡”不能这么想,更因为在“大世界”、“外边的世界”中本身就不能这么想,在“大世界”中,他就得整体性和根本性地改变他以前的思维方式,不然,就不要到这“大世界”中来了。所以,对何总派来这个人,晓宇真的深入思考过应对办法。他决定仍然做他的“实在人”、“老实人”,并且一直做下去,要使这个东西成为他的一个根本策略。他以他这么迅速就打开了这么大一片市场,而且手段奇崛,无所不用其极,已经让他们公司和大老板知道了他其实并不是就只有“实在”和“老实”而已,而大老板虽然总是倾向于看好,甚至于迷信、崇拜“连麻雀都能哄下树”的人,但是,生活在总是这样的人的环境中,大老板又怎么不希望有“实在人”、“老实人”可以信任?其实,可以想象,何总给他派这么一个人过来,可能也有他俩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的意思。可以想象,何总一定是人格分裂的,既迷信和崇拜“连麻雀都能哄下树的”,晓宇能够感觉到“连麻雀都能哄下树的”对何总简直有催眠般的魔力,又需要讲诚信、守规则的“实在人”。总之,他们公司里什么人都有,但可以想象,多是介于“麻雀都能够哄下树”的人和他这样的人之间的灰色地带的人,因此,演好“我还就是这样一个人,你想怎么样?”的确就有它的意义了。他愿意相信,这里面包含着他的大智慧、大心机,不然,他极有可能在这个公司做不长的,也在“大世界”、“外边的世界”中混不下去,更别说还要成为“成功人士”和“衣锦还乡”了。他不是一个傻子,在这“大世界”里,他也一定不能当一个傻子。他还多次告诫自己,千万不能丢掉这个策略、忽视这个策略,千万要运用好、利用好这个策略。
在何总给他派来这个“连麻雀都能哄下树”的人之后不久,又给他派来了一个人,而且还不无强制地要他交出了一片他还没来得及把上好资源都挖出来装进自己的口袋的市场,对这个人他照样高度尊重公司和何总的意思,全力支持、帮助和配合,但这一次,可能是因为运气也始终站在他这一边,还是大老板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人一来就向他炫耀他操□□的经历,还举起一根只有半截的手指给他看,吹嘘是在哪一次黑吃黑的火并中给对方的人砍掉的。不过,这个人也没干多久就走了,也是被公司开掉的。原因是,晓宇以完全的对公司利益的忠诚和和作精神对待他,他却以□□那一套对待晓宇,更置公司的利益于不顾。晓宇不能否认,在这件事中,他并不是被动的、无作为的,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老实”和这个业务员的社会混混的性格,不显山不露水地促成了最后这个结果的生成。给晓宇派来了两个“助手”,都被“赶”走了,何总就暂时不提给他派人过来了,但是,招聘了一位销售总监,就是蒲某人。自从那位招聘晓宇的销售总监离职后,销售总监的位置一直空着,直到蒲某人的到来。蒲某人和晓宇是同龄人,有高中学历,当过兵,在部队上干过文化员或文化干事之类的差事,在军报上发表过豆腐块文章,退伍后外出打拼,在南方某大城市混到了某保险公司部门经理的位置,有两三套房子,仅南方大城市那一套现价就值二百多万元,当然还有存款,老婆也换成了比自己晚生一代的,声称是为了赡养老母辞职回老家来创业,创业失败,决意另谋事做,被晓宇他们公司看中,来了晓宇他们公司。这样一个人,进了晓宇他们公司这样一个内地的小公司,一进这个公司就会把整个公司看成自己个人的舞台,眼界高、心意大,豪气干云、野心勃勃,那是在情理之中。何总用他,也是为了他能够大展拳脚,让他们公司提升一个档次。何总授予他的权力很大,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上任就招聘了二十多个业务员,把他们撒向全国,要让全国各地都有他们公司胜利的红旗在飘扬。蒲某人一边操作他这个大动作,一边对已经打开的、由几个老业务员做着的市场也有所动作。老的市场主要有四大块,其中三大块尤为重要,一是“何哥”做的那一块,一是和晓宇同期招聘的业务员老陈做的那一块,最后就是晓宇做的这一块了。蒲某人的重点放在老陈和晓宇这一块。他当然不可能动“何哥”做的那块市场,“何哥”是何总的近亲,那块市场是通过“何哥”直接掌控在何总手里的,有点“嫡系”的味道,而且它也做得挑不出任何毛病,简直堪称完美绝伦。蒲某人也不会动不太重要的那一块市场,就因为它是不太重要的。所以,蒲某人选择晓宇这块市场和老陈那块市场为重点,在情理之中。当初,他们公司的招聘标准是业务员都要是年轻的,有本科以上学历,但是,招的这些业务员却没有做出可人的成绩来,后来由晓宇打开的这片市场,公司几次派他们过来都无功而返,公司不总结教训,或者说那位招聘晓宇的蒲某人的前任不总结教训,在晓宇来应聘前又招了一批大学生,“何哥”受命给他们讲课,把干这个工作的幸苦和需要太多学校里学的东西之外的东西如实说了出来,第二天他们就一个都没来了,本来已定了经过几天培训就把这批人派往各大市场,结果他们却是连人影子也没了,公司傻了眼,紧急招聘,晓宇后来知道了,如果不是他正好赶在这个当口来应聘,他不可能被录用,并不是千里马被伯乐相中了。录用了晓宇的那位销售总监从招聘晓宇那天后晓宇就再也没有见过他,据晓宇后来得知,就和他在招聘业务员上的失败有关。他青睐大学生,叫“何哥”给这些大学生讲课时要“何哥”实话实说,结果把用一个多月时间招来的一批人全吓跑了。这时候,他们公司做矿用风门只不过是刚刚起步,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刚招的一批人被全吓跑了,不得不紧急招聘,来应聘的就两三个人,录用了晓宇和老陈。很显然,大老板看中的是老陈,因为他是个老“跑社会”的。“跑社会”,意思就是在社会上混,在“大世界”中打拼,而不是像晓宇那样窝在乡下和家中安安静静地过冥思苦想的日子。大老板把那块除“何哥”做的市场外公司最倚重的市场派分给了老陈,而把晓宇派到“何哥”那里学习。现在,蒲某人要插手这两块市场了,以他们的顶头上司的身份插手。蒲某人到他这边来住了十多天,不用说,既是为了解他这片市场,还为了有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