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戏文里,为了凸显因果报应毫厘不爽这一主题,将崔氏女逼迫朱买臣休妻这一折安排在他四十九岁,而在次年,命运终于对这淹骞半生的书生报以青眼,蟾宫折贵,让活生生的现实,给了嫌贫爱富,见异思迁的前妻一记响亮的耳光。看到这一节,很多人都会拍手称快,——那恶形恶状的刁妇,她合该有这样的报应。编写剧本的人深谙大众心理,他让人们痛快地完成了一次情感和道德消费。但是,红尘中上演的戏码却与此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老朱同学这种饥寒交迫,有上顿没下顿的状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前,好歹还有一个人形影相吊;现在,他只能孤军奋战了。虽说前妻在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可是,你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沉默,也是一种陪伴。

      除此以外,恐怕还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理落差吧。那样孤寒的日子,那样抑郁不得志的生涯,因为有了另一个人的分担,也不再那么难熬了——痛苦被稀释,落寞也有了落足点。没有任何预警地,这个人突然抽身而去,投奔另一种生活去了。这种生活,虽然未见得比现在更有盼头,但是,大多数人心心念念的,不就是生活在别处吗。就算是彼处寸草不生,他也会想象,那里有灼灼桃花开。而前妻的离去,使自己的失意与难堪都被无限地放大,虽然老朱一直在努力打造一个安贫乐道的形象,午夜梦回,枕寒衾冷,一事无成,漫漶半生,不知道,他是不是也会感慨涕零。

      他的前妻,又嫁了人。根据班固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她再嫁的,也是寻常人家。

      汉人还不像后代那么较真,一代名相陈平的妻子嫁了六次;武帝的母亲也是再qiao之妇;倘若查查家谱,你会发现,武帝的外祖母,也不是从一而终;而大将军卫青的老婆平阳公主,是跟平阳侯曹寿离婚之后,才招卫青上门的。这种事情,在汉代司空见惯,没有谁会大惊小怪。所以,这个女人,实在不必在朱买臣这棵树上吊死。默默地陪伴了他那么多年,只能说她心地够厚道。而老朱同学的物质生活,不但仍然处于温饱线以下。而且,因为妻子的离去,洗衣做饭等家务事无人操持,他的日子,过得比以前还要狼狈。

      落寞也好,愤激也罢,时光滔滔向前,生活还要继续。除了读书作文以外,他又没有什么旁的本事,因此,依然靠打柴、卖柴来维持生计。于他而言,这也算驾轻就熟。现在,再没有人在他耳边碎碎念,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偃仰啸歌了。只是不知道,当他被积薪压弯了腰,在路上踽踽独行的时候,偶尔,只是偶尔,是否会怅然地回首,看一看自己的身后。

      光景虽然难捱,读书仍然不废。尽管这男人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禄蠹的腌臜气,但是,他那种与理想死磕的精神,你却不得不佩服。

      那一日,他到荒郊野外砍柴,意外碰见前妻与其后夫上坟。前妻见他衣衫褴褛,形容枯槁,心下恻然,“呼饭饮之”,将带来的饭菜匀给他吃。——虽然已是陌路,她仍然无法做到真正的决绝。

      这个女人,固然敏感,她的心地,还是善良的啊。

      而她的后夫,竟也是个大度的男子。——他能够容忍妻子对于前夫的接济和恻隐之心。——这倒也不难理解,她吃够了朱买臣的苦,梅开二度,她一定会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选择一个与前夫不一样的。三毛提到,有一次她问荷西,是否希望生生世世做夫妻。荷西的回答虽然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他说:如果有来生,就要活个全新的样子,娶个一式一样的太太,不如不活也罢!再婚,对古代的女人来说,其效力,不亚于跨越奈何桥,喝下孟婆汤,穿越生死城,再世为人。假如前生有遗憾,有欠缺,有心愿没有达成,你会不会抓住这个投胎转世的机会,重新铺陈自己的生活?

      别后经年,几番兜转之后,在老乡严助的举荐之下,朱买臣得到了武帝刘彻的接见。——他数年来的苦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说《春秋》,言《楚辞》,帝甚悦之,在最高统治者面前有了话语权。此后,东越屡起战端,朱买臣家在江南,熟悉敌人情状。抓住这个机会,上书说:

      以前,东越王盘踞在泉山,那里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现在,他们将定居点南迁到离泉山五百里之处,该地河流湖泊纵横,正给我们提供了可乘之机。如今,我们只要派军队涉水而过,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那么,东越的破灭也就指日可待了。

      多年以来,东越一直是汉王朝的肘腋之患,朱买臣描绘的前景着实诱人,但是方案太过笼统,假如我是决策者的话,肯定要三思而行。可是汉武帝哪是寻常人啊,这个充满了理想和激情的男人,当下拍板,拜朱买臣为会稽太守,专领此事。

      汉武帝用人的路数向来诡异飘忽,卫青从奴隶到将军这事尽人皆知,丞相公孙弘当年是个在沼泽地里放猪的主儿,他小舅子李广利本来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楞让他给封个贰师将军,赶到匈奴那儿去建功立业去了。不晓得他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还是自信心爆棚。谁都知道,纸上谈兵,笔底纵横,是算不得数的,赵括还是将门之子呢,可你看长平之战败得那个惨。老朱跟书本亲近了大半辈子,让他当个文学侍从之士那是物尽其用,啊,错了,是人尽其才,现在让他来整顿边务,连我看着都玄。可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朱买臣这厮竟然是个隐藏在民间的军事天才。回到会稽以后,他修治楼船、积聚粮食、打造兵铠,进行战备。约一年以后,受诏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人带兵平定东越叛乱,深入敌战区,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武帝龙颜大悦,饮至策勋时,因为平定东越之功,征拜朱买臣为主爵都尉,秩级二千石,列于九卿。九卿那是啥概念?简单说吧,相当于现在各部的部长。从此,老朱由地方上的诸侯一跃成为中央的部长级人物,做到了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

      对老朱来说,命运的谜题至今才算揭晓——原来,那么多年的寒窘、困顿,只是欲扬先抑;曾经,有只翻云覆雨的大手死死将他摁在泥淖里,无法抬头,原来,只是为了与后来的激扬跳脱参差对照。他的心情,恐怕就象弘一法师临终时描述的那样:悲欣交集。

      史书中说,在为朱买臣颁发会稽郡太守的印绶时,汉武帝有过这样一番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 这话不是武帝首创,多年以前,项羽也说过这样的话。鸿门宴后,项羽引兵攻进咸阳,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有人劝他在此定都,遭到拒绝,理由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虚荣心断了英雄路,垓下一曲悲歌,霸王乌江自刎。但老朱与项羽不同,他是臣子,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被生活搓圆捏扁,受尽了白眼和讥嘲。他太需要铺排这么个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场面了。——所以,武帝的这番话简直敲到朱买臣心坎上去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内敛低调的人,人前人后吃了那么多的苦,为的不就是这一天吗?!现在,有天子撑腰,无论如何,他要把身段做足。(武帝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大致说来,一生都很顺遂,竟然能够体察到臣下如此幽微曲折的心事,真乃妙人一个啊!)

      在这里,有一段插曲很有意思。老朱未拜太守之前,待诏公车——也就是国家的后备干部。不过,说是后备,前面排着好几百号呢,什么时候能轮到他也是未知。一时间生计无着,就跑到会稽郡的驻京办事处混饭吃。——想当初,朱买臣就是以车夫的身份,跟着这些到中央汇报工作的人一起进京的。现在,办事处的人对这么个吃白食的,虽然不好拂他的面子,但也没什么好脸色。好在老朱心理素质过硬,不管风吹浪打,端然吃他的闲饭。

      那一天,从未央宫出来,老朱按捺住满腔的喜悦,依旧穿着从前的破衣烂衫,怀揣印绶,步行至办事处。正赶上办事处工作人员围在一起聚餐,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朱买臣缓步进来,那些人却视而不见,拿他有当无。老朱也不计较,走进室内,和看大门的老头共进晚餐。吃到有八分饱的光景,他状似无意地抖了抖衣服,露出了印绶的一角。看门老头觉得蹊跷,挨上前去,“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大惊失色,跌跌撞撞地跑出去,把自己所见原原本本地跟上计掾吏们说了。此时,那些人已经喝得找不着北了,听了这话,异口同声地说:假的,假的!定是你老眼昏花,看错了!老头急忙辩解:不信,你们自己去看看吧。坐上有一个经常对老朱冷嘲热讽的人,自告奋勇前去打探,不一会儿,也连滚带爬地出来了,大喊:是真的,是真的啊!大伙儿酒劲儿全吓醒了,战战兢兢,挨挨挤挤,诚惶诚恐地在中庭排着队,拜谒他们的顶头上司,将来的一方诸侯。

      过了一会儿,有人报告,朝廷派来的豪华公车在门外迎候。老朱潇洒地朝这些人挥了挥手,施施然地上车,快马加鞭,绝尘而去。

      一场功成名就的秀就此缓缓拉上了帷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