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不错,是有这样的一起离婚事件,那事件中的两个人,也的确是朱买臣与其前妻不假。就连首先提出离婚诉求的,是朱买臣之妻这件事,也同戏文中讲的丝毫不差。可是,不是这样的,不是象唱本中所描绘的那样。看了《汉书》中的那段文字之后,我只能说,这两个故事,如同色彩、形制、做工、包括嵌刻等细节都一模一样的两个锦匣,但是,当你打开它们,却发现里面盛装的,根本是完全不同的物事。然而,太多的人,包括我自己,看到的只是锦盒本身,却不愿掀起那盒盖,探出自己的头,去一窥究竟。

      既然以后所有的杜撰,皆源于班固的记载,那么,就让我们回到《汉书》所承载的那个年代,去追溯这件事的缘起,并且还原这起事件,和事件中的两个人吧。

      那个时候,朱买臣还蛰居在乡间。他同她的妻子,也已经结缡经年。同所有偃骞失意,但是胸怀大志的人一样,虽然年逾不惑,他对自己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清明乐观的构想。——尽管现实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可是,他坚信,自己绝非池中之物,早晚有一天,会青云直上,一飞冲天。

      人生在世,当然不能没有理想。可是,你得承认,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活在当下。既然不能吸风饮露,得道成仙,就得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碌。虽然说普通人家不能象高官显贵那样钟鸣鼎食,珍馐盈列,然而,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不管怎样,至少要保证每天的两顿饭,否者,人饿得面黄肌瘦,连说话都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候,你大谈特谈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怎么着,都象是命运的一种有意无意的嘲讽。

      朱买臣自己很穷,又没有有钱的老爸,吃饭这件事,他还得自己去想办法。当时可以选择的谋生方式已有很多,司马迁曾经说过,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要想脱贫致富的话,做买卖是首选,其次是开手工业作坊,最次的是从事农耕,向土地要效益。啧啧,看这见识!太史公与老朱是同时代的人,没有道理他能看到的,朱买臣看不到。但是,朱先生所从事的生业,与以上几个行业关系都不大。他解决温饱的方式,是找个草木茂盛的地方砍柴,再背到附近的集市上卖掉,然后就近买些米面。如果硬要往上靠的话,勉强算是个小买卖。

      那时候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林木等自然资源还很丰富,当权者为了表示自己的大度,不与民争利,也很少有封禁山林的禁令。所以,对于朱买臣夫妇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无本的买卖,这倒也很适合他们拿不出任何成本的现状,也算是因地制宜了。可是,物以稀为贵,既然漫山遍野都是树,烧火的柴禾立等可取,它的价钱自然不会很高。不象现在,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封山育林,严禁滥砍滥伐,在城市里,置身于钢筋和水泥的丛林之间,你想找一根像样的木头棍子都不容易。呵呵,扯远了,总而言之,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当时,朱家的生计,很艰难。

      虽说家贫如洗,囊中羞涩,老朱先生对于积聚产业也并不热衷。他沉浸在圣贤们所构筑的那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乐而忘返,每天做着经天纬地的梦。就连维系他们家经济命脉的上山砍柴这件事,也是隔三差五才去一次,如果不是家里等米下锅,老婆又总在耳边唠唠叨叨,他断然不会放下身段,跑去做这些粗笨功夫。

      谁的人生不是由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构成,然则,对老朱同学而言,在通往理想生活的康庄大道上,一切都可以删繁就简,假若人可以依靠光合作用活着,他也一定会举双手双脚赞成。

      汉代不是流行男主外,女主内吗,跟着这样的男人在一起生活,光是会些缝缝补补,细细涮涮的活计还远远不够,你得全方位发展自己的才能,内外兼修。所以,朱买臣上山砍柴的时候,他的妻子也“负载相随”。一方面,朱先生是一介书生,说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是夸张了点,多年的读书生涯,使他肌肉松弛,难以负重,应该并非臆测。另一方面,跟随丈夫一起上山,两个人背的柴禾,总比一个人多些,也好多卖几个钱。这么多年来,她乱头粗服惯了,胭脂花粉之类的玩意儿,离她的世界太过遥远,走过路过,能看一看,闻一闻也就够了,她从不指望把那些东西带回家去,装饰自己的梳妆台。可是,居家过日子,谁能没有个一时之需,就连田鼠过冬的时候还预先储备粮食呢,手里有几个钱,总比没有要强吧。

      也许,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她跟丈夫一同前来,走的时候,却要孤身而去。就象那句风靡一时的话所说的:我猜中了开始,却猜不中结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