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7、信息茧房:我们被困住了吗 ...

  •   B:“最近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和我爸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完全相反,而且我们都坚信自己是对的。更奇怪的是,我们都能找到一大堆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A:“这不奇怪,你们俩活在不同的信息茧房里罢了。”
      B:“信息茧房?这个词我好像在哪听过,具体是什么意思?”
      A:“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被自己习惯接触的信息所包围,就像蚕吐丝把自己裹在茧里一样。在这个茧房里,你看到的都是你认同的信息,久而久之,你就以为全世界都是这样的。”
      B:“听起来就像是坐井观天的现代版?”
      A:“比那个更严重。井底之蛙至少知道自己在井里,而信息茧房里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被局限了。举个例子,你平时主要看新闻用什么APP?”
      B:“我主要用X头条和Y资讯,它们会根据我的兴趣推荐内容,很方便。”
      A:“这就是问题所在。这些平台通过算法,只给你看你喜欢的内容。比如你喜欢看科技新闻,它就会一直给你推科技新闻;你点开过某个政治立场的文章,它就会一直给你推类似观点的内容。”
      B:“这有什么不好吗?效率很高啊。”
      A:“问题在于,你会慢慢失去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就像你刚才说的,你和父亲对同一件事看法完全不同,那是因为你们的接触到的信息完全不同。”
      B:“等等,这让我想起去年大选的时候,我和一个朋友争论,我们都拿出了所谓的事实,但完全对不上号。”
      A:“这就是典型的信息茧房效应。不同的媒体平台、社交圈子都在传播不同版本的事实。在各自的茧房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相,实际上可能只看到了事实的一个切面。”
      B:“那这种茧房是怎么形成的呢?”
      A:“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形成机制:算法推荐、社交圈层化和选择性接触。”
      B:“能具体说说吗?”
      A:“先说算法推荐。现在的信息平台都在用AI算法研究你的喜好,你点赞什么、停留多久、评论什么,它都记下来。然后不断强化推送类似内容。就像你去餐厅,服务员发现你爱吃辣,以后每次都只给你推荐辣菜。”
      B:“这听起来很贴心啊。”
      A:“问题是你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其他美味。再说社交圈层化,人们倾向于和观点相似的人交往。你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关注列表,是不是都是和你想法差不多的人?”
      B:“确实……我很少加那些总是发不同观点的人。”
      A:“这就是第二个茧房。人们会本能地选择相信符合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比如两个报道同一事件的新闻,你会更愿意点开那个符合你立场的一个。”
      B:“这听起来像是心理学上的确认偏误?”
      A:“没错!信息茧房就是确认偏误在数字时代的超级加强版。以前人们还能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不同观点,现在算法连这种偶然的机会都不给你。”
      B:“那这种信息茧房会带来什么危害呢?我现在真有些感到毛骨悚然了,我们一直都困在一层茧里面吗?”
      A:“危害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首先,它会加剧社会撕裂。不同茧房里的人会发展出完全不同的事'认知,根本无法正常交流。”
      B:“就像我和我爸……”
      A:“对,而且会更极端。其次,它会让人变得偏执。长期只接受一种观点的人,会越来越坚信自己的正确性,把不同意见都视为错误甚至恶意。”
      B:“这不就是现在网络上那么多极端言论的原因吗?”
      A:“正是。第三,它会削弱民主社会的基础。健康的民主需要公民基于充分信息做出判断,但如果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信息泡泡里,公共讨论就变成了各说各话。”
      B:“听起来确实很可怕。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打破信息茧房吗?”
      A:“有几个方法可以尝试。首先是主动寻求不同观点。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和你立场不同的优质媒体或意见领袖。”
      B:“这会不会很痛苦?看到反对意见时我总是很烦躁。”
      A:“一开始确实不舒服,但这是必要的认知训练。就像健身时肌肉会酸痛一样,思维也需要这种拉伸。其次是使用不依赖算法的信息渠道,比如去图书馆随机翻阅报刊。”
      B:“现在还有人去图书馆看报吗?”
      A:“这就是问题所在啊!数字原住民已经习惯了被投喂信息,主动探索的能力在退化。第三是多和观点不同的人面对面交流,注意是面对面,不是在网上互怼。”
      B:“为什么面对面特别重要?”
      A:“因为在真实的互动中,你会看到对方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ID。这会降低敌意,增加理解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即使是立场对立的人,面对面交流时也会更理性。”
      B:“但我担心这样会不会被带偏?万一对方的观点确实有问题呢?”
      A:“关键不是要你接受所有观点,而是要学会辨别和思考。就像免疫系统需要接触少量病原体才能变强一样,思维也需要接触不同观点才能更健全。”
      B:“有道理。那从社会层面,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信息茧房问题吗?”
      A:“国家可以尝试一下立法要求社交媒体提供算法透明度,或者设置反信息茧房'机制,比如强制在推荐中混入一定比例的不同观点内容。”
      B:“这会不会侵犯言论自由?”
      A:“这是个很好的质疑。确实需要在打破信息茧房和保护言论自由之间找平衡。也许更好的方法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让人们从小就意识到信息茧房的存在,并学会主动突破它。”
      B:“说到教育,我发现老一辈似乎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A:“这有几个原因。首先,年轻人虽然也受算法影响,但这些年轻人对网络环境更了解,知道信息可能被操控。其次,年轻人社交圈更多元,而老年人往往固定在小圈子里。”
      B:“那我们应该怎么帮助长辈呢?”
      A:“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否定他们的信息来源,而是温和地提供替代选项。比如你跟你爸说,爸,我看到另一个角度的报道,你要不要也看看?重点是保持对话渠道畅通。”
      B:“我试试看。不过话说回来,完全打破信息茧房是不是也不可能?人总有偏好和立场。”
      A:“确实,完全客观中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是要消除立场,而是要避免被单一立场所禁锢。确信是自由的牢笼,怀疑才是真理的大门。”
      B:“这句话真好。那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具体的小技巧可以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吗?”
      A:“我总结了一个三换法则:换平台、换圈子、换立场。定期使用不同的新闻平台,主动加入一些不同背景的社交群组,有意识地站在对立立场思考问题。”
      B:“听起来很有操作性。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信息茧房完全是坏事吗?有没有积极的一面?”
      A:“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信息茧房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群体认同'本能的延伸。它确实能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问题在于度,当它完全屏蔽异质信息的时候,就变成了认知的牢笼。”
      B:“所以关键不是彻底否定,而是保持开放和平衡?”
      A:“正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获取更多信息,而是管理信息的多样性。就像饮食一样,营养均衡比暴饮暴食健康得多。”
      B:“今天这个对话真是打破了我的……呃……信息茧房。”
      A:“哈,这个双关不错。记住,在这个时代,最危险的或许不是无知,而是被精心设计的知情。”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