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6、真假千金:是鸠占鹊巢还是因缘际会 ...

  •   B:“我原先很不明白,为何那些关于真假千金的作品都是那么的狗血?既然已经知道了假千金不是自己的孩子了,为何还是要对她好呢?
      妈妈的话让我明白,血缘固然重要,但共同经历的岁月才是感情最深厚的根基。她温柔地说,如果发现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孩子并非亲生,那份爱也不会因此减少分毫。
      她解释道,首先,那些一起创造的珍贵回忆,每一次欢笑、每一滴泪水、每一刻幸福都是真实存在的。其次,在朝夕相处中,父母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来培养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彼此更能互相理解。说到这里,妈妈笑着揉了揉我的头发,说我们连皱眉的样子都如出一辙。
      最后,妈妈坦言每个父母都倾注了全部心血栽培孩子。她轻声说,如果遇到另一种情况,一定会为那个孩子弥补所有缺憾,但心灵的距离需要时间才能拉近。不过这些假设都不重要,因为妈妈最庆幸的,就是能陪伴你长大。”
      A:“你的假设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愤怒和痛苦。作为母亲,如果发现有人恶意调换孩子,让自己的亲生骨肉在外受苦多年,这种背叛和伤害确实会引发难以平复的恨意。
      养育之情固然深厚,但如果这份感情建立在欺骗之上,甚至导致亲生子女被迫分离、承受苦难,那么曾经的爱可能会被强烈的排斥感取代。这不是简单的养宠物那种无血缘的羁绊,而是一种被强行扭曲的亲情,那个被养育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加害者(尽管无辜)的象征。
      或许,有些母亲会因多年的相处而难以割舍,但对你来说,这种欺骗本身就会摧毁所有温情。你会愤怒于骗局,心疼亲生孩子的遭遇,甚至对养子女产生复杂的抵触——不是因为他们的错,而是因为他们成了这场伤害的活证据。”
      B:“可能因为我就是那个孩子。小时候,我总爱做那种不切实际的梦,幻想自己是被抱错的富家千金,等着某天亲生父母开着豪车来接我。那时候我就想好了:要是真有这一天,我一定要用他们的钱养我妈妈。
      后来我还跟我妈开玩笑,万一哪天豪门来认亲怎么办?(做白日梦嘛!)我是个坏蛋,我坦白,我会假装跟有钱的亲生父母回家,然后拼命从他们那儿捞钱给我妈花。因为我从小就发誓,长大一定要让她过上好日子,住大别墅,再也不用吃苦。
      我爸妈离婚后,妈妈一个人拉扯我长大。她对我而言不只是我的妈妈这个身份,她是陪我熬夜写作业的人,是省吃俭用给我买课外书的人,是我哭的时候永远会抱住我的人。我们俩是世界上最亲密的战友,是彼此的一切。所以就算天上掉下来一对亲生父母,我的心也永远在她这里,我要和她分享所有好东西,包括别人给的钱。
      这么一想我就明白了:血缘或许能决定你是谁的孩子,但爱,才能决定谁是你的家人。”
      A:“这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的。”
      A:“从大人的角度看,可能不是这样的。
      人类天生会被类我‘吸引’——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偏爱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一点在真假千金的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所有的假千金上位剧情,都刻意回避描写真千金与父母的相似性,反而大篇幅渲染假千金如何与豪门母亲气质相投、品味一致。但现实中,有时候仅仅是一张相似的脸,就足以让父母的心天然倾斜。
      就拿我姐家的两个孩子来说:大儿子活脱脱是姐夫的模样,小儿子却像极了我姐。全家上下——包括我姐自己——都更偏爱小儿子,哪怕他长得不如哥哥精致。亲生骨肉之间尚且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更何况是在一个鸠占鹊巢的复制品,和一个承载着自己青春印记的另一个我之间做选择呢?”
      B:“嗯,你讲的很明确。”
      A:“爱或许始于血缘,但真正的羁绊却是在朝夕相处中生长出来的。若是忽然发现孩子并非自己亲生,那种血缘的本能可能会动摇。就像一棵被突然切断根系的树,最初的震惊与无措会让所有曾经理所当然的爱都变得迟疑。
      那些深夜喂奶的疲惫、手把手教她写字的耐心、为她每一次进步而骄傲的喜悦……这些记忆不会消失,但可能会被一种陌生的疏离感慢慢覆盖。不是不再爱,而是这份爱突然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底气,变成需要重新审视的感情。”
      B:“然而我依然觉得血缘有时候可能没有那么重要。你看一下那些从小被拐卖、成年后才寻回亲生的家庭,这些父母确实会因为多年刻骨铭心的失去,而对亲生骨血产生更强烈的执念,那是一种混合着愧疚、痛苦与补偿心理的复杂情感。但现实是,即便重逢时泪流满面,错失的二十年光阴早已在亲子之间划下无形的鸿沟。没有参与孩子的第一次走路、第一声妈妈、第一次上学,这些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白,让再浓烈的血缘也显得苍白。
      成年后的相认,就像试图拼合一块已经凝固的石膏,即便勉强粘合,裂痕永远都在。母亲记忆里永远缺了一块孩子的成长轨迹,而孩子心里也永远少了对家的本能亲近。这不是谁的错,只是时光最无情的判决:有些羁绊,错过了培育的季节,就再难生根发芽。”
      A:“关于血缘的分量,世人始终分作两派。那些将血脉视作不可撼动基石的人,往往难以理解另一群人为何能轻描淡写地越过血缘的藩篱。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扎根土壤的乔木永远无法体会浮萍的漂泊自在。
      这种认知的鸿沟,本质上源于生命经验的分野。笃信血缘至上的人,他们的情感世界构筑在与生俱来的确定性上,自然难以共情那些在非血缘关系中找到归属的灵魂。这不是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