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5回 ...

  •   这些天,闻浩阳过得很开心。

      于府西席宋先生听说有位5岁的表少爷要启蒙,便准备了《三字经》给闻浩阳,准备教他认字。可谁知,闻浩阳上学的第一天,宋先生惊奇地发现他竟然能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喜得宋先生直呼“神童!神童!”

      后来,宋先生得知,闻喜雨姐弟的父亲乃是光武三十二年间圣上钦定的探花郎闻仲,闻浩阳不到4岁就由其父亲自启蒙了。宋先生不由得肃然起敬,深觉肩上担子沉重,往后对待闻浩阳时更是加倍用心,誓要将闻浩阳教导成才,日后金榜题名才不辜负了闻探花的一世英名。

      而于大老爷也一直颇欣赏赞叹闻仲的才华,在闻仲生前,两人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学问,当听到闻仲病逝的消息,于大老爷还在夜深人静时洒了几滴伤心泪。此刻,见到闻浩阳如此聪敏好学,不由抚掌大笑:“闻弟后继有人矣!”当场赏了闻浩阳一刀澄心堂纸,日后更是常常亲自检查、教导闻浩阳的功课,竟比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更加用些心。

      虽然为弟弟的事感到欣慰,可闻喜雨还是很惆怅。

      自己所穿越来的这个时代国号大昭,据说在南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朝廷腐败不堪时,河北的一个猎户在山中猎到了一只羚羊,惊奇地发现羚羊腹中竟有一个块明黄色的绢绸,上面写着“天谕,宋主无道,秦昭代之!”后又在多个省内出现相同的事迹,举国哗然,民众皆谓之“神迹”,一时民心所向。

      开国皇帝秦昭趁势一举推翻了宋朝统治,建立了新的朝廷,国号“大昭”。建国后,秦昭对内一方面施以仁政,迅速收拢人心,另一方面,扩充军备,操练士兵;对外则联合匈奴、女真各族共同对抗元兵。

      待外患解除后,秦昭积极对外发展建交,同时在国内大力发展农业、商贸,提高了商人在国家的地位,不就便国库充盈,人民富足了。到如今,大昭已建国百余年了,现任皇帝为第四代君王,已当政近四十年。

      闻喜雨百分百可以断定,这个开国皇帝一定也是穿越的。这位仁兄在位期间施行仁政,世人都称之为明君,可是闻喜雨很不满!因为这位老兄在位时不仅没有想着要提高一下女性同胞的地位,甚至还经常将《女诫》《女则》赏给有品级的命妇,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女德”风潮!

      这是闻喜雨最不能忍受的,但她现在却还得咬牙背着眼前的这本《女诫》,这是第一天上闺学时,女先生送给她的。没办法,在一个封建男权社会里讨生活,想要过得好,就得学会低头。

      而另一件让她头疼的事,便是最近如姐儿异常的“热情”。

      在古代,她们这些闺阁千金的生活并不轻松。早上请安过后,便要去闺学花一个时辰读书习字,中午回屋用膳、午休一会儿后,下午还得接着去闺学,花上一个半时辰学刺绣,功课很繁重。

      而这几天,如姐儿也不知抽了什么风,无论中午还是傍晚,下了闺学便往兰芷院跑,吃穿用度样样比照闻喜雨,稍有不如意便各种挑剔,直吵吵自己这个于府嫡亲的小姐还不如一个外姓的表小姐。可每天早晨去寿安堂请安时,却又成了个乖巧可怜的小白花。

      在闻喜雨的眼里,如姐儿的行为真是与作死无异,于是私下里也好心地暗示过如姐儿考虑一下大太太的感受,可如姐儿却总是没听懂般地打岔过去,这倒让闻喜雨疑惑不已,如姐儿是真的不在意吗?

      某天晚间,于大老爷歇在了杨姨娘那里。其实,于大老爷对杨姨娘的感觉有点奇妙。

      杨姨娘本不是府里的姨娘,她的姐姐大杨姨娘才是。可是大杨姨娘在生如姐儿的时候难产去世,她在咽气之前千恳万求老太太,希望能将自己的亲妹妹接进府里,照料自己的孩子。老太太怜惜她是为了生育于家的后代才死的,于是答应了她的请求。正好,大杨姨娘的老子娘正愁怎么才能继续巴着于府这颗大树,听闻此事后,当晚就将杨姨娘打包送进了于府,生怕于府的人改了主意。

      所以,因为大杨姨娘的死,于大老爷对杨姨娘总存着一分怜惜。大杨姨娘生性柔弱,除了在临死前让妹妹进府,从未提过旁的要求,对于大老爷也只知一味的顺从,这样的女人虽好,处久了却会有些乏味。

      可杨姨娘虽然和她姐姐在容貌上有几分相似,性格却截然不同。杨姨娘虽然不至于泼辣,可也是个很有主意的女人,偶尔还会对于大老爷耍耍小性子,让于大老爷倍感新鲜。另外,在房事上,杨姨娘不像其他的封建夫人一样扭扭捏捏,反而热情大方,于大老爷虽然刻板守理,可到底是男人,在这方面上很是受用,每个月至少有三四天要歇在杨姨娘这里。

      不仅受宠,杨姨娘自己也有些心机,每日依旧规规矩矩去主母那里立规矩,其余时候就呆在自己院子里,轻易不出门。因此,于大太太纵使不满,可轻易也揪不着她的小辫子。

      这天深夜,趁着云雨过后,于大老爷心满意足的劲儿,杨姨娘将头枕在于大老爷的肩上,声若莺啼般微微埋怨道:“老爷可知道最近如姐儿老往兰芷院跑,婢妾一个人呆在院子里,想找个人说话都找不着。”

      于大老爷想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兰芷院是闻喜雨住的地方,有点诧异道:“想不到如姐儿跟雨姐儿竟处的这般好。”

      “唉,若真只是因为老爷说的这样倒也好了。”杨姨娘叹了口气,状若不经意般地将丰满的胸脯朝于大老爷胳膊上靠了靠,一条玉臂软弱无骨般缠在于大老爷的腰间,带着丝委屈地说道:“表小姐那里吃穿用度样样都比咱们院子里强,呆在那边的屋里连丝暑气都感觉不到,哪像我们这里,只有老爷来的时候才会多送些冰过来。您瞧婢妾腰上都热出疹子了,如姐儿一个小孩子哪里受得住,所以才老往表小姐那儿跑,只说在那里呆着舒服。”

      于大老爷皱了皱眉,难怪刚刚看到杨姨娘腰间红了一大块。只是,于大太太平日上要孝敬老太太,下要管家理事,于大老爷一直很敬重这位贤惠能干的发妻,因此此刻只觉得怕是于大太太平日里太忙,忽略了这里,明日自己提醒她一下就是了。而此刻,在妾室面前决不能落了发妻的脸面,于大老爷心中拿定了主意,板了板脸,说道:“知道了,此时你不要再提,以后多约束着如姐儿,老往雨姐儿那里跑像什么话,先歇了罢。”

      杨姨娘知道于大老爷是个从骨子里尊重礼法的人,自己今儿只需提一句,让他心里有数就行,不能要求更多,于是便乖巧地应了声:“是,婢妾都听老爷的。”

      第二日,闻喜雨已经准备好如姐儿的“骚扰”了,可破天荒的,中午下学后,如姐儿竟然回去了自己的院子。闻喜雨庆幸之余,不免有些疑惑。

      魏嬷嬷伺候着闻喜雨用完了午膳,跟她讲起了杨姨娘的来历。闻喜雨听完又糊涂了,问道:“听你这么说,杨姨娘也是个聪明人。她若是好好将如姐儿带大,日后府里才有她的立足之地。可她猫在院子里,却撺掇着如姐儿上蹿下跳地,她自己又能讨着什么好?”在古代官宦世家,妾室是绝不可能上位扶正的,听魏嬷嬷的意思,大太太并不是个不容人的,那杨姨娘何必撺掇着如姐儿和大太太过不去呢?

      魏嬷嬷说道:“依奴婢看,杨姨娘和三小姐这些年也只敢弄些上不得台面的把戏,做不出弄些出格的事儿,那杨姨娘也算不得真聪明,而三小姐更是个‘浑人’,任凭一个姨娘摆布。”

      闻喜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魏嬷嬷又斟酌着说道:“杨姨娘那边虽不足为惧,只是今儿三小姐却一反常态,怕是那边又出了什么幺蛾子。大太太是姑娘的亲姨母,姑娘要不要去跟大太太提醒一声?”

      “嗯,姨母对我颇多照顾,于情于理都应该跟她说一声,嬷嬷提醒得很好。”闻喜雨笑着看了一眼魏嬷嬷,又说道:“只是此事不宜声张,嬷嬷去将于永家的请了来,就说我想给姨母做条抹额,问问她姨母都喜欢什么花样。”

      “是,姑娘。”魏嬷嬷领命去了端心院。

      待于永家的过来了,闻喜雨请她坐了,并细细地问了于大太太喜欢的花样,配色。

      于永家的一一答了,笑道:“刚刚魏嬷嬷来的时候,太太也在,听说姑娘您要给她做条抹额,太太高兴极了,还悄悄跟老奴说她这心里跟裹了蜜似的。只是姑娘有这心意就好,可别累着了。您学业繁重,年纪又小,更要注意身子。晚上可不能熬夜做活儿,仔细伤了眼睛。”

      闻喜雨心里暖洋洋的,说道:“嬷嬷回去告诉姨母,让她放心吧,我省的。只是,还有一事要告诉嬷嬷。”

      闻喜雨见魏嬷嬷早已屏退了左右,便小声地跟于永家的说了起来:“……就是如此,可从今日起二表姐却不来我这兰芷院了,我不解其故,便想着要与姨母说一说。”

      于永家的听着听着神色严肃起来,最后站起来郑重像闻喜雨行了个礼,说道:“多谢姑娘提醒。请姑娘放心,这府里一草一木哪有太太不晓得的,有太太在,谁也翻不起浪来。”

      “如此,我也放心了。”闻喜雨点点头。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