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端午 ...
-
转眼临近端午了,提前一天,徽音就从街上买来艾草插在门楣,还买了一些礼物,姐妹俩一边收拾礼物一边闲聊。
“你说明天浩义哥真的会来接咱们吗?”瑞音问。
徽音点了瑞音的额头,道:“除非有什么急事耽误了,否则呀,浩义哥一定会来的。”
“我真得挺想念张妈的。”瑞音撅着嘴说。
“你是嘴馋了吧?”徽音打趣。
第二天,姐妹俩起的早早的,毕竟还是孩子,一过节就按捺不住激动。而浩义也如约前来,穿着洁净的月白色长衫,笑意盈盈出现在冷清的院落中,仿佛一颗星辰落入徽音的眼中,她忧郁的眼睛里也闪现出流动的色彩。
“浩义哥,辛苦你了!”徽音娴静的脸上露出羞涩的微笑。
浩义笑道:“你们可别跟我客气,今天过节,咱们就算一家人了,说客气话太见外了。”
“好啊,浩义哥,你以后就是我亲哥。”瑞音从房里蹦出来说道。
“没问题,徽音、瑞音,你们若不嫌弃,我就做你们亲哥,以后有个什么事情,尽管来找哥,哥保证让你们满意。”浩义拍着胸脯说道。
“那倒好,我们这里体力活多得很,一直攒着呢。”徽音狡黠的对瑞音挤挤眼睛。
“啊,走吧,咱们过节去。”浩义自顾自往门口走去。
瑞音一把揪住浩义的衣袖,“说起干活你就跑,还亲哥呢。”
“大小姐,饶了小的吧,怎么也得让咱先过节再卖命啊。”浩义做出无奈状。
三人遂打打闹闹笑做一团,为这小院带来了许久未有的活力。
浩义将姐妹俩的小行李提上车,又将姐妹俩扶上马车,随即跃上前座,高呼:“驾!”,随着马的奔跑,马车起动了。
姐妹俩又惊又喜,连呼:“浩义哥你亲自驾车啊!”
浩义哈哈大笑道:“我十岁随娘舅闯荡江湖,这驾马车啊简直是太小菜一碟了。”
“我猜啊,浩义哥一定还会开船。”瑞音大声说道。
浩义高声回答:“算你聪明,猜对了。”
三人一路说着话,嬉笑间到了一个小镇。“二位小姐,我们在这稍事休息,再有三个时辰就到了。”
找了一家饭馆门前停车,三人进去找了楼上的位置坐下,浩义叫了四样热菜,一壶热茶,三人一面聊天一面吃饭。
“好久没在饭店吃饭了。”瑞音大嚼着鸡腿,边吃边说,“我记得还是十岁生日那天,爹带我在李记饭庄吃了午饭,晚上娘又做了一顿大餐,太开心了。”
也就是瑞音十岁生日之后不久,父亲和母亲先后离家了,而徽音的十二岁生日便只有在泪水中度过。
“你们生日几号啊?下回哥帮你们过。”浩义边为她俩夹菜边问。
“我是二月初三,姐姐是十月初九。浩义哥你可记住了啊!”瑞音嘟着嘴说道。
“记住了,记住了。”浩义边吃边说。
突然街道上一阵喧哗,只见几匹马驮着人呼啸而过,后面是官府的追兵,奔跑的官兵显然追不上骑马的人了。
旁边有客人低声议论着,“瞧这阵势,怕是红花会的人吧。”
“可不是吗,还有什么人能值得官兵这么大动静,追强盗可没这么积极过。”一客人低声说道。
“浩义哥,什么是红花会?”瑞音好奇地问道。
浩义赶紧作出“嘘”的手势,低声说:“千万别议论这些,回头我给你说,现在吃饭。”
徽音却皱着眉头咬筷子闷声不语。
“怎么了?徽音。”浩义问道。
“我觉得刚才骑马的人里面,有个身影好熟悉。”徽音依旧皱着眉头。
浩义拍了拍徽音的手臂,轻声说:“别瞎想了,吃完饭还得赶路呢。”
“可是……”徽音低下头嗫嚅着小声说,“我觉得,那个人好像爹。”
“怎么可能呢?”浩义安慰道,“古诗有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我家,哥给你们过节,保证你们不想家。”
徽音看着浩义乌黑的眸子,轻轻点了点头。浩义却在徽音的眼角发现了闪亮的一点泪光,他的心不觉颤动了一下。
吃完饭,马车继续前行,正是大好春光,郊外一片绿草红花,更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在荒郊野外悄悄的摇曳着。徽音不觉心情也好了起来,与瑞音一起饶有兴趣的观赏着美景,不时发出惊叹。
“什么人?下来看看。”突然拐弯处出现很多官兵,大声嚷嚷着。说话间帘子被掀开了,伸进来一个长着小胡子的兵脑袋,蝇头小眼扫视了姐妹俩一眼。
随后帘子又掀开了,这回是浩义,他充满关切地看着姐妹俩说:“你们不要出来,没事的,前面在抓逃犯。”
徽音和瑞音紧紧依偎在一起,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官兵吆喝声。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喧闹一番之后,似乎渐渐平息下来了。瑞音掀起帘子的一角,悄悄透过小窗户往外看去,只见官兵队伍拥着三个五花大绑的人,一身泥土,看不清面容,辨不出年龄,渐渐走远。
“你俩没事吧?”浩义掀开帘子问,“我们开始赶路了噢。”
“没事。”徽音摇摇头,“浩义哥,他们抓的是什么人啊?”
浩义驾动马车,回头看看渐行渐远的官兵队伍,说道:“他们抓走的都是英雄好汉。”
“英雄好汉?”瑞音好奇地问道,“既然是好人,官府为什么要抓他们呢?”
“因为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汉人。而官府是为旗人做事的。”浩义若有所思地说道,“说了你们也不明白,有一种事业是不为升官发财的,做这个事业的人就是英雄好汉。”
“我懂。”徽音咬着嘴唇说,“爹曾经跟我说过,有一个组织叫做‘红花会’,‘红花会’的人一直在为汉人讨公道,在为正义作斗争。”
“你爹跟你说过这个?”浩义显然很吃惊。
徽音却又说出了更令浩义吃惊的话:“我若是男儿,我定会投身‘红花会’,我不要梳旗人的辫子,不要穿旗人的衣服。”
浩义发出了爽朗的笑声,说道:“真是我的好妹妹,不过在外面千万不要说起这样的话噢。”
徽音说那番话的时候,因为激动而涨红了小脸,这个柔弱的女孩子远没有外表那么安静,她的心里燃烧着一团火,一团正义而又热烈的火。
当太阳挂在西边山头的时候,他们终于到了,那是一所整洁的农舍,一圈篱笆的围墙,仿佛世外桃源般清新迷人,而门口站着一个正在张望的妇人,腰间系着蓝花的围裙。
“妈!”浩义喊道。
“张妈!”徽音、瑞音仿佛小燕子一般向那妇人扑去。
“哎哟,我的大小姐!”张妈张开双臂搂住姐妹俩。
浩义将马拉到槽坊去喝水,随后将三人推进房中,笑道:“妈,她俩坐了大半天马车,让她们歇一歇。”
“对对对,”张妈赶紧让姐俩坐下,随后端上早已准备好的茶水,“你俩先喝口水,我去打水给你们洗洗脸。”
徽音、瑞音坐下打量起房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农舍了,没有讲究的摆设,简单的原木色八仙桌和长条凳,门后还放着锄头、铁锹等农具,墙上也挂着斗笠、披肩等物品。
浩义见状笑道:“我们家实在太寒碜了,让二位见笑了,农民家庭也没那么多讲究,收拾干净也就住人了。”
“幸福美满好过家财万贯啊。”徽音笑答。
“徽音你真是聪明伶俐,说什么都头头是道。”浩义赞叹道。
这时张妈进来喊姐妹俩去洗脸,姐俩高高兴兴地去了。趁这功夫,张妈和浩义将做好的饭菜端了上来。
瑞音循着香气奔到桌边,不禁垂涎三尺,徽音拉了拉她的衣袖,这一幕被浩义看在眼里,不禁加深了对徽音的怜爱,这个十五岁的小女孩,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颗聪慧无比而又坚强的心。
在浩义的招呼下,大家都就座了,正好八仙桌,四个人各据一方。
“今天我们也不用客气,都是一家人,爱怎么吃就怎么吃。”浩义说道。
张妈为姐妹俩夹了桂花莲藕,说:“这是特意为二位小姐准备的,想必许久未吃了吧。”
姐妹俩忙不迭地往嘴里送,边吃边说:“真好吃。”
瑞音还是小孩子,满桌子的菜,捡自己爱吃的尽管吃,徽音倒有些矜持,张妈感慨道:“徽音小姐到底是长大了,时间过的真快啊,我也已经老了。”
“哪有,张妈您还很年轻呢,跟我小时候见到的您没有区别。”徽音说道。
“妈,您这桂花莲藕是不是糖放多了呢?”浩义突然问道。
“这桂花莲藕就得甜了才好吃啊。”张妈说。
“那就对了,徽音小姐吃了您做的桂花莲藕,这说话都变甜了。”浩义笑道。
瑞音也跟着傻笑起来,徽音撅起嘴向张妈求助:“张妈,我说的可都是实话,您瞧浩义哥尽取笑我。”
“你浩义哥在外面肉吃多了,油嘴滑舌,别理他,你多吃点啊。”张妈打圆场。
浩义笑着往姐妹俩的碗里夹菜。
大家吃得很开心,不觉夜幕降临,浩义点燃了油灯,小屋显得非常的温馨。
撤去饭席,张妈又端出煮好的粽子,嘱咐呆会饿了再接着吃。徽音和瑞音笑做一团,徽音说道:“张妈这是把我们当成饥民呢,吃了这么饱的晚饭,哪能再吃下这糯米的粽子了,晚上不要睡觉了么。”
“没关系,吃完了晚上我带你们出去跑步消化。”浩义说。
张妈也笑,心想这年轻人都是爱说笑话的,聚在一起就是热闹。
大家正说说笑笑,浩义突然把手指竖在嘴边“嘘”了一声,瑞音只道又是开玩笑,却见浩义从门后拿了棍子往门外走去,于是大家都不吭声了,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谁?”外面传来浩义严厉的询问声。接着似乎有奇怪的声音传来,仿佛是人的呻吟。
“妈,拿灯出来!”浩义喊道。
瑞音早已端了油灯往外走,徽音也紧紧跟上。油灯拿过去,却见在篱笆外面躺着一个人,似乎受了重伤,浩义将那人从头到脚照了一遍,见是普通老百姓打扮,头发散乱、嘴唇干裂,大腿有血渗出,染红了衣服。
“哎呀,作孽啊。”张妈说道,随后吩咐浩义将此人背进家中。
“去我的房间吧。”浩义边说边将那人背进房间。
徽音、瑞音有些害怕,却又有些好奇,躲在张妈身后悄悄的观察那人。
“可怜啊,大过节的,也不知道谁家的,怎么就受伤了呢?”张妈是个非常善良的女人,张妈的善良也感染了徽音,她帮助张妈将毛巾用热水打湿为那人擦拭。
突然,徽音的手被那人一把抓住,徽音尖叫起来。
本章结束
敬请收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