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 ...
-
夏鱼紧紧地走在约瑟的身后,近得可以闻到他身上的气息。如果不是导游这个时候说这条小街耶稣二千年前曾经走过,她真的很难把目光从约瑟的身上转移小街上。
导游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前,就是扛着将要钉死自己的十字架从这条小街上走过。那个时候的耶稣,已经受到了严重的鞭刑,踉踉跄跄,拖拽着沉重的十字架,悲怆地前行。
夏鱼转头看着约瑟,这个和她并肩同行的男人,难道不就正背着一道沉重的十字架。夏鱼想起第一次见到约瑟的样子。他坐在阳光普照的候机大厅里,干净、真诚。可是当她走近他之后,才发现这个男人的身上有这么多经历,这么多故事。约瑟,这个坐在首都机场里普通的男人被这些故事磁化了,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将夏鱼牢牢吸引,让她再也无法潇洒地抽身离去。
约瑟回头看她,冲她笑。他知道她在看他,他让她看,他很享受她的目光。
可是夏鱼终于把目光移开。周围还有很多人,更重要的是,她不想让这次庄重的耶路撒冷之旅变成一次暧昧的打情骂俏。
小街的行走还在继续。小街的街面还保持着中世纪的石板。经过千年历史的冲刷,石板被磨得非常光滑。夏鱼一步步地走,她用脚面丈量着这条小街,用脚步敲打着历史。
遗憾的是,小街两旁几乎每一户居民们都在自家门前支起一面幌子,搭起一个雨棚,底下摆上货物,就成了一个卖货的小摊。卖衣服的,卖鞋裤的,还有卖玩具和一些具有中东特色的纪念品的,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商品的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的,在夏鱼的眼里,这条据说是被耶稣踏足过的小街看上去就像北京的秀水街。
小摊前,身穿阿拉伯白色长袍的男人们在忙着招揽生意。他们看上去平和友善、悠闲自在,完全没有约瑟所讲的杀气。或许是曾经的战争早已过去,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天蜂拥而至的游客。一个着白袍的男人躺倒在自己门前的躺椅上,双目轻闭,气定神闲。他看上去不像是身处一条以色列人需要三个保镖才敢进来的小街上,倒像一个在北京自家四合院里乘凉的退休老人。
小街的终点是一个著名的考古遗址——圣经上记载的被两度摧毁的犹太圣殿。这里实际上是一座考古发掘现场。在阿拉伯世界质疑犹太人是否在这里生活过的时候,以色列用一个废墟宣告了他们的存在——以前存在过,现在在这里,以后还要永远生活下去。
以色列政府沿用二千年前的风格为废墟搭建了一个博物馆,保护废墟。
走进博物馆,世界瞬间暗了下来。博物馆那两扇木质的大门仿佛是一个时间穿梭机器,让人瞬间回到了远古。
站在废墟上,夏鱼对犹太人的历史有了一次从近往远的反向推演。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经历。历史永远是“向上”发展的,所以当人们探寻历史,发掘历史的时候,却不得不低头向下。
首先导游带领大家进入的是第二圣殿,这是犹太人经历过屈辱的巴比伦之囚之后,流浪了半个世纪重返家园时重建的圣殿。到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统治时期,残暴的皇帝极力镇压犹太教起义,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也被夷为平地。在这场镇压中,耶路撒冷和犹太圣殿被 “挫骨扬灰”。石头建立的宫殿不但被烧,被拉倒,然后被砸成石末、灰尘,意图让这段犹太历史随着吹过山谷的风,消散在空气中,它让犹太人对耶路撒冷的记忆只剩下废墟外那一堵哭墙。可是犹太人还是回来了,回到了这块已经属于阿拉伯人的土地上。这块在别人眼里只有沙漠和石头的土地却是他们的上帝应许给他们的土地,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天堂。他们没有再建造圣殿,却重新建立了一个以色列国,反而是当初灭亡它的罗马帝国消失在了风里——历史有时有意地讥讽人类。
越往下走,四周越黑暗,除了零星的几盏地灯指路,其余的一切都陷入了黑暗之中,让人真的感到一种走回历史的感觉。
走道越来越黑,脚下的路却越来越崎岖。一两节台阶上去,又有一两节台阶下来。夏鱼觉得自己渐渐落到了队伍的最后。突然夏鱼的脚下一滑,还没等她叫出声来,一双大手牢牢地扶住她,把她揽入怀里。黑暗里她能看到约瑟的眼睛,那双安静的蓝眼睛。她没有挣扎,只是紧紧地贴着他的身体,任由他抱住。她闻到他的鼻息,很甜,有极淡极淡的薰衣草的香气。然后是他的鼻尖,小心翼翼地探过来,她几乎感觉到他的脸庞,感觉到他的脸庞微微的发烫。夏鱼闭上眼睛,她以为他要吻她,他会吻她。她静静地期待着,准备着。可是只是一瞬,约瑟松开了他的手,她能感到她背后的那只手放开她时那么的犹豫,那么的不情愿,可是他放开了。
接下来的行程,夏鱼完全不知道导游在说什么。她不停地在心里问:“为什么?为什么他没有吻她。”
约瑟却没有再和她有更多的交流,只是依旧紧随着她,寸步不离。
终于离开了圣殿,夏鱼的眼前豁然开朗,而哭墙高大的身影以一种出其不备的姿态出现在她的眼前。
灰白色的哭墙长约50米,高达18米,冷峻地矗立。它的面前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大得有些荒凉,大得有风经过时,在广场的上空呼呼作响。站在这巨大的广场上,夏鱼觉得自己很渺小,仿佛是沙漠里的一粒沙子,仿佛自己的身体被那广场上风吹起,在耶路撒冷的上空游荡。
约瑟对夏鱼说:“你在这里安全了。去看看墙吧。我在这里等你。”
在离哭墙还有五米左右的距离的时候,人群被分为了男人和女人,进入两片区域进行祷告。进入女性区域时,站在入口处的一个女人递给夏鱼一块布巾,让她遮住露在外面的肩膀。布巾大大的,淡紫色。她用它包住头,让自己从头到脚都裹进紫色的布巾里。
仰望18米的高墙,它让夏鱼生畏。夏鱼一步步走向墙,这就是那座只在圣经里读到过的墙啊,今天,她终于见到了它。她伸出手,轻轻地抚摸。它是坚硬的,所以才能挺过那么多的灾难;它是冰凉的,岁月的变迁已经在它的骨子里注入了沧桑,它变得决然,决然得无情。夏鱼抚摸着墙砖上的斑驳和裂痕,在那些细细的缝隙之间,她感到了它的生命力。它在述说,述说着它的历史,和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讲述它见证的风云变化,世事变迁;它在哭泣,犹太人的灾难、屈辱和不公让它不平,让它叹息。一阵风过,传出它安静的声音:“孩子们,祷告吧!祈祷吧!让我分享你们的不快,让我带走你们的悲伤。”
就在这一刻,夏鱼决定像其他人那样,写一张字条,塞进墙里。夏鱼只把头向四周看了看,作出一个找东西的神情,身旁一个年轻的女人就递过来一小片纸和一支铅笔。
“谢谢。可是你怎么知道我要找笔和纸?” 夏鱼问。
“来这里的人还会寻找什么,不都是在向上帝寻找一个答案吗。” 女孩说:“你一走进来我就看得出来你有心事。祈祷吧,让上帝指引你。”女孩说完,低头只顾看她的圣经。
夏鱼再次抬头看了一眼那堵高耸的墙,她低头在纸上写:“请指引我的心、我的脚步。请让我幸福。”她小心地折起字条,放到唇边,轻轻地吻了一下,然后才将它小心翼翼地放进墙缝里。
眼泪在这个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涌出来。夏鱼向前走了一步,身体完全贴住了墙,她轻轻地吻它,仿佛它是一个挚爱的恋人,又仿佛它是一个慈祥的父亲。或许是几千年来,人们在它的底下祷告,这堵墙真的有了灵性。又或许是太多人在它下面哭泣,它本身就变得悲伤。
夏鱼拥抱着墙,也感觉被墙拥抱住。在墙砖的缝隙之间,她感觉到了它的呼吸,一种让人悲伤的气息;风吹过的时候,她感到了它脉搏的跳动,它是活的,是鲜活的。
夏鱼是倒退着离开祈祷区的。刚才的祷告和墙体上那让人不知不觉悲伤的气息让她真的敬畏它了。信仰起源于相信,而那墙的真实存在和它的伸手可触让夏鱼相信它的力量,相信它可以指引她,给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