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 关于天京之变的几点补充 ...
-
不hd的把答复贴在这儿了,因为码字总是很慢,pf星儿jj个。
一、大破江南大营前北翼会面的时间问题:
石达开:
5月22日撤出陶吴,后在小丹阳、朱门一线屯据,6月13日取溧水。(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6月5日从大胜关进军上新河,6月8日在江浦,6月13日从博望进军溧水。6月18日驻扎在仙鹤门外。(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可见他从5月下旬就开始在天京附近活动了。那么,如果韦昌辉是在6月中旬离开天京的话,完全有可能在天京城外,远离杨秀清的监视下私会石达开。韦昌辉带着几个人骑马趁着黑天来到石达开的大营,神不知鬼不觉的见一次面很容易的。难道密谋他还要带着大队人马不行吗?可见苏双碧说二人在大破江南大营之前不可能见面才是不可能的。
说句题外话:苏双碧说北王是因为在江西战败,恼羞成怒才铤而走险起了杀杨的念头。事实上,她所说的战败也靠不住,她怎么能这样?
花絮,舞台剧:
假设:两人见面:
韦小北:石小翼,你看,江南大营就要破了,这杨小东肯定会在胜利后当万岁的,到时候,咱俩咋办?
石小翼(斜着眼看他):要不你天京之变后让米用的天老洪给杀了,怎么脑袋这么秀逗。杨小东能力这么高,咱们换山头跟着他干不就得了。也就公司不变换老板而已。
韦小北(恍然大悟):真是让俺茅塞顿开呀,换了老板,咱们不参与啥子--
石小翼:虾米啥子,不要跟曾老剃学好不好?
韦小北(擦汗继续):咱们不参加天京之变,太平天国也不会灭亡,咱们俩也不会最后搞的你死我活的。俺不会被切成肉条,你最后也不会凌迟。革命成功,多么皆大欢喜。
两人仰天大笑,天京之变兵不血刃的解决。
汗,为了给严肃的学术讨论氛围轻松下,上面是中场休息讲冷笑话。大家可以无视,哈,哈……
二、密诏到达的时间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告密者的问题。也就是麦高文通讯中的“第八位”,简又文说是胡以晃,罗尔纲说是陈承瑢。不过不管他是谁,俺在起初看到有人告密的时候心中疑惑,因为东王要造反的迹象是那么的明显,都逼封万岁了。(汗,当然,你说没有,逼封万岁是正常现象。俺怎么看也不正常。)还用的着告密吗?但告密是实有其事,说明什么,他有什么可值得告的?告杨秀清要造反,可是公开的,谁都知道的事实用得着告密?说到底无非是要告诉东王要对天王进行人身上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会怎么作。他惊恐之下,急忙发密诏给北翼燕。密诏肯定是同时发出,历史上也记载秦日纲是先回来的。可见他并没有估计路途的远近,然后从容的订出你早几天,他晚几天的送信计划。而且,所谓的江西瑞州和湖北武昌,路途虽然有远近,但如果在和平时期,他们回来应该也差不了几天。但洪秀全没有想到的是:事实上,因为他深居内宫,根本不了解前方的战势,所以不能对江西和武昌战争的局势对送信及回归时间产生的影响做出估计。
好,咱们先回到1855年6月14日率众6k增援武昌的古隆贤身上,他之所以救援不成功是因为什么?因为他和城中守将韦俊约定“举火为号”的密信被湘军将领李续宾截获,而提早做出了防范。可见敌人的反情报工作作的很到位。
后来,石达开率众来援救,也是因为文书屡次被敌人破获而无法与城中兵马取得联系。其中有胡林翼截获他要援救武昌文书而及早防范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密诏当然比被太平军控制大部分地区的江西应该是难送的多。
而且,石达开在武昌的作战方式也非常可疑,他放弃了自己擅长的运动战,而采取和敌人硬碰硬的单纯的进攻战略,造成了虽有优势兵力,却无法救援武昌的目的。他为何如此反常?是否他也在对天京局势产生了某种担忧,而急于想打胜这场战役而导致了战术指挥失策?
三、忠王供的孤证问题:
事实上,我看简又文版的《太平天国全史》,其中说王韬、李滨两人的记载中都说密诏是发给北翼两人的。我手头没有王韬,李滨两人记载的原文。难道简又文比苏双碧还过分,苏先生大笔削春秋,把韦昌辉在江西有胜有败的战例拣出战败的来证明韦昌辉是因为战败害怕东王惩罚才跑回天京干掉杨秀清的,简又文干脆就说假话了?所以,如果他没有说假话,忠王供怎么能算是孤证呢?
四、朝野内外的反应:
裨治文通讯:谈及东王时候用的是:“在东王一生凶猛而奸恶的事业中,”天王召北王回京“一以保护其自己的生命,次则以诛减谋篡者”“杨氏欲推翻天王的阴谋”“谋朝篡位者全体被杀之事”
麦高文通讯:谈及东王时候用的是:“人皆相信彼(东王)有奸谋,欲弑天王”
这些外国通讯当时所在的位置是第三方,所谓的中立立场,他们都对东王的所为表示出的态度还不足以说明东王当时的公论吗?
忠王供中谈及天京之变,则对东王的行为用了两个逼字,而且说天王是不得不从,虽然委婉,却也指出了东王的确是在天王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逼封的。
而且,抱歉,我看不到太平天国朝野对东王下场普遍的同情的证据。而且就人性来说,群众大多如《裘力斯凯撒》中的平民,是随大溜的。
在东王死后,洪秀全看到太平天国信仰的缺失,而竖起了死去的杨秀清这面大旗,是再正常不过,反正他也死了,不能再闹腾了。
五、试题四海之内有东王的问题:
天王出题,难道不是东王的授意?虽然东王不识字,但他周围可是有识字的人的。
六、太平天国是在洪秀全还是在杨秀清的领导下孰优孰劣的问题。
众所周知,其实是罗尔纲说,太平天国是军师负责制。所以诛杨后如果按照北翼原计划,军师论资排辈是该韦昌辉作的。所以,不存在洪秀全领导会不如杨秀清的问题。在军师责任制下,天王应该还是虚君,只不过比以前强的地方是不用被打pp。老婆半夜被人拉起来教训,哥哥负荆请罪挨板子而已。
后来,计划赶不上变化,韦昌辉杀人太多,导致失去了人心,最后伏诛。翼王远走,气得老洪只好说主是俺作,军师也是俺作。这是后话,石达开在杀杨前怎么会想到政权由老洪最后掌控了?
而且,他难道没有自信自己干的要比杨秀清好?而甘于人下?
七、东王并无谋逆之心,他威风张扬,是性格问题。而且他的一切打天北燕pp的举动,是太平天国上下都认为正常的事情。
这个,俺真是辩驳不了,就如同哥德巴赫猜想,1+1=2至今ms米人证明出来,有时候,天经地义的真理是明摆着的。你要说为什么,抱歉,俺真的说不出来。
再多嘴一句,bs自己个。
杨秀清的威望及死后受到同情之问题:
说这个问题前先引用一段话: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那么试问,太平天国中有谁能够撑得起以宽服民。答案是没有人。翼王试着做过,结果远征军纷纷回师。忠王曾经做过,结果虽然发展了苏州经济,却禁止不住部下及捻军归附者众叛亲离。
结果,聪明的东王干脆就以“猛”来继之。所以,他只是让别人畏之,试问,人家会真的从心底爱服吗?只不过他死了之后,太平天国的局势江河日下,他才被想起来了。唉,想当初,东王的时候,然后,自然是对现在的领导一阵抱怨。
东王就如同商鞅,当他在国君支持的时候,事事顺利,当国君死去,新帝登基,他最终被五马分尸。谁同情他了,谁帮过他了。他虽然使得秦朝国富兵强,但群众对他的死是冷漠的。
当然,星儿jj会说,太平天国的政体和秦朝君主制不同,那么不要忘了,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的国家,你可以说在太平天国中天王的作用减弱,但不能说是杨秀清随时一个天父下凡就能轻易取代的。
在现在太平军敌对方能看到对太平天国这种政体,天王要在东王天父下凡时下跪感到不可思议,那么,太平军中就都感到天经地义吗?
东王死后受到普遍同情了吗?
如果,他是同情的对象,为何他死后不久,家产就被抢劫一空。天京城居民很多都参与了抢劫。
如果,他是同情的对象,就拿你所说的傅学贤部对抗北王的例子。他们是真的想为东王复仇吗?如果那样,他们怎么能轻易的就上了天王和北王的当,手无寸铁的被骗到天王府外全部被歼?他们可以要北王的命作为停战的条件呀?是北王杀了东王,他们要报仇,为东王出气就应该杀了北王。可是他们没有,他们也许是为了保全自身,因为北王杀了东王后,随即杀了东王的全家。他们害怕被北王同样杀掉。可是,在天王承诺,只是杖责北王之后,他们就放弃了给东王报仇的想法。放下武器,去天王府了。要知道,太平天国的杖刑并不会致人死命。罗尔纲说,不脱裤,而且用的是清朝衙门中的小板。而且,北王以前经常被东王打,他的pp已经磨练出来了,就是再打多,再打重,也不会死的呀。可见,对东王的同情是微弱的,自身利益的考虑才是更主要的。正是这种微弱的同情和对自身的考虑私念,让他们轻易的妥协,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所谓东王的心腹,当时是感觉是,天北燕退一步,他们退一步。而且,他们未作防范的去观刑,是打算跟杀死东王的凶手握手言和的,而合好后的盛宴,摆放的就是东王的血肉。(哇,俺怎么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星星眼自己一个)。
东王死后,如果当时北燕受刑而没有接下来的屠杀的话,换句话说,如果翼王及时回来,制止了同谋的这种愚蠢的行为,历史将会完全不同。
后来就是屠杀扩大化,2w人的死,那2w人是跟太平天国在外的将士都沾亲带故的。巨大的悲痛和同情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而波连到了东王身上。换句话说,他们是因为自己亲人的死才因而同情这场灾难的最早受难者东王的。
突然想到,杨辅清刁难韦俊,是为了东王,还是更多的为了那2w人中死难的其他杨国宗,和他真正有着血液的人呢?
在这种情况下,浩劫后的天王与翼王共同都对事件隐瞒了一部分。天王自不待说,而翼王在这种浩大的仇恨下,会承认他曾经参与过密谋,是杀戮的掀开者之一?尽管他政治斗争比较幼稚,但他比较是个政治人物。
密诏=密议
这也是明摆着,要事先没有密议。啊,翼王是东王的人,天王傻了,发给他密诏,找死呀?至于忠王米在自述中提到密诏,也很好解释,密诏是洪秀全发的,他当然要给天王隐瞒。所以,不要把密诏和密议分隔开,它们本来就是因果关系。
裨治文通讯上说:当洪秀全得知东王奸谋之后,本来同时宣召北王即翼王二人的。
麦高文:洪秀全于昏聩懵懂之中忽然醒悟,立传谕召出征安徽(有误应为江西)之北王及方在丹阳之顶天侯,或并有其他首领。(虽然没有明说,但暗示了石达开)。
这怎么能说翼王没有杀杨秀清的蛛丝马迹呢?
石达开是否没有带领军队到天京。
不错,他到天京城内的时候,只带了张遂谋和曾锦谦。但城外有多少人?谁知道?要知道北王进入天京城的时候也只带了三千人。石达开回师兵马如果人数小于等于三千,大于等于两千,都不为多。他是来诛杨的,和北王的道理相同,兵马应该在三千上下。这样的人马,自然容易被忽略。不过,北王那时候让他只带几个随从进来,他们是有过密议的,所以翼王不察,就答应了。
杨秀清的读书问题:
俺想问,他喜欢读书不假,但他有多少时间读呢?起义之前?不太可能,起义入天京中?在天京之后?要知道,他一直很忙,忙着打仗,忙着铸造钱币,外交,忙着和老洪小翼小北斗。还要盖房子,还要选娘娘,他身体不好,还爱得病。他虽然聪明也不是电脑呀!
从他做事的风格上也能看出烧炭佬的锐意,他玩的花样都是威风张扬,能让人一眼看出来的。
天王诏旨的份数问题。
的确,为了避免情报被敌人截获,太平天国采用了多送的方式。但诛杨的密旨呢?只能一人一份。难道?洪秀全召来三个两司马,拿出75+3份密诏,笑眯眯,弟们送去,若是让清妖截获了,咱们还有?
破江南大营前北翼密会问题:
他们那时候都在天京城外,见面机会方便,俺知道这么说有点米说服力,可是要去查资料,比较费时,等俺写完天京之变的。
说这话有点残忍,但还是要论述:翼王只身逃离天京的问题。
作为一个男人,他怎么能逃走?不顾家小的死活。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他对韦昌辉还存在着幻想。他们曾经密谋过诛杨,是一条战线上的。所以,他怕韦昌辉加害逃走了,却根本没有想到韦昌辉会痛下杀手,把他的满门杀尽。
俺感觉,既然石达开参加了诛杨密议(估计这话出口又要让星儿jj拍死),以下跑题先。阐述下石达开参与诛杨的分析。
天京之变,可以确定的,以事变后惩治人员情况分析,可以知道: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瑢都参加了。这一系列当时太平天国的高级干部全体参加证明什么:杨秀清人缘真的不太好。虽然俺也承认他的能力,但事实上,如果想篡位的话就表得罪那么多人呀。星儿jj还说杨秀清米野心,他根本就不想篡位。他的一系列所作所为是性格原因和太平天国的制度问题。俺不敢苟同。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居然会对诛杨一无所知。我感觉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