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苦恼 ...

  •   喻行远近来也很苦恼。

      他夹着经济学的书本,打着雨伞,走向B大的教学楼。雨滴顺着伞沿滑落,滴到潮湿的地面,心情也陷入了沉郁。已经到了三月,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今年的B市却乍暖还寒,暖风拂面的日子才享受了两天,就寒流回袭,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他不得不穿上保暖的外套,莫名有种套上枷锁的感觉。生活,倘若细细品味的话,岂非处处都有枷锁?

      他想起一年半之前,他第一次乘车来B大报道时的情景。

      从叶泽到B大,从潜城到B市,从淳朴的小县城进入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那是一个满怀憧憬的经历。对于战胜高考的天之骄子来说,生活正从一种境界向另一种境界过度,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曾激起多少期盼和希望!浩如烟海的书籍在等着他,学识渊博的老师在等着他,青春洋溢的生活在等着他……未来的无限可能在向他招手,年轻的心中曾油然生出万丈豪情,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奋发自强,学成后报效家乡和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真真切切,这是喻行远作为九十年代大学生的心声。曾经的心声。

      九十年代是一个奇妙的年代。这个年代的人与若干年后的人不同,不把成败归因于背景,他们心怀理想,相信并崇尚自我的努力奋斗。喻行远和许多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一样,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奋斗去实现理想。与此同时,九十年代的市场改革在逐步深入,商业蓬勃发展,逐利思潮也随之发展,整个社会,包括大学校园,正一步一步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的功利主义。

      在喻行远看来: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只看重利益与果效,倾向于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会将社会导向恶俗与黑暗;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只想看到和谐与美好,害怕社会的竞争和倾轧,容易陷入脱离实际的空想;两者过犹不及,哪一种思想占了完全的上风,社会和个人都会生病。

      九十年代是一个奇妙的,两种思想并存、碰撞、交接的年代。喻行远真切体验到这两种思想的冲击。大学读了一年半载,初进B大的豪情沉淀,希望与憧憬落到生活的实处,就一日比一日看得清晰:世俗肯定的成功——出人头地、有权有钱,与个人理想——做点实事、报效家乡,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冲突。

      毋庸讳言,B大是全国知名的重点高校。喻行远和他的同学,都是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的周围都是才俊,惺惺相惜的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迫感。每个人似乎都被一根无形的鞭子鞭打,朝大众认同的成功之路上驱赶。这种驱赶带来努力和进步,也带来焦虑和迷茫——焦虑自身与成功的距离,迷茫那成功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理想?

      他不由陷入哲学家一般的思考:人生难道就是这样——从小学,到大学,到将来毕业工作,到房子车子,到钞票地位,到追求理想中的成功……每一步,仿佛都被一个看不见的按钮管控,按钮按上一下,他就如同机器人得到指令,走上一步。自由与理想在哪里呢?生存的终极意义在哪里?这种让哲学家也苦恼终身的问题,自然被他想得精神几乎错乱,也没有答案。

      除去这些焦虑、迷茫、和困惑,最为迫切发愁的,是双向选择的政策下,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没有安身立命的工作,又谈何理想?谈何成功?谈何其它?……凡此种种,日日累积,苦闷、愁烦、和孤独,难免像杂草一样,在年轻的心底滋生。

      三月的春雨还在无休无止地飘洒。

      喻行远收起湿漉漉的雨伞,走进B大的教室,找了个位子坐好。经济学老师迈着铿锵的脚步走上讲台,开讲《宏观经济学》。这位享誉B大的老师年过半百,油光铮亮的脑门彰显着智慧的光芒,声音抑扬顿挫,经济学的术语随着他的唾沫星子在空中飞舞,讲得别提多专业多有激情了。然而,不知是窗外的春雨下得太过缠绵,还是抑扬顿挫的声音也能催眠,坐在下面听课的同学都有点昏昏欲睡的春困。

      究其深层原因,喻行远寻思:应该是课程的实际效用不能立竿见影地看到——而这,也是他在大学学习最常感到的迷茫之一。大学设置的这些课程,学了之后用处在哪里?毕业后的工作用得上吗?不知道!不清楚!毕业后做什么工作谁也不能预见,现在学习的东西,也许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有用,也许八杆子都打不着。

      据说他们国际金融专业就业前景不错,可以去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公司,但两级分化的现象很严重,也有不少工作没着落、或者有了着落,却不怎么理想的师兄和师姐,所以谁知道自己将来又如何?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将来,就像金融市场的收益一样不确定,以至于现在谁都不知道学习这些到底用于做什么。

      那些依旧能扛着春困,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的,多半是为了学分,拿个好成绩,将来顺利毕业,或者继续深造,或者找工作能多一项筹码。逃离一种浑噩生活的唯一方法,也许就是向它屈服,在浑噩之中寻找意义。——这难道不是人生必须要套的枷锁之一?值得庆幸地是:只要真地用心,意义终将能找到,譬如那些认真的同学,得到的不仅仅是好成绩、继续深造和体面的工作,还有终身受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喻行远端端正正地坐在同学们中间。他属于懂得自律、会自觉套上枷锁的那一类学生。他的学习态度一贯认真严肃,可但凡是个正常人,再认真严肃,也免不了有走神溜号的时候,譬如此刻,他并没有专心听老师讲课,他在专心地开小差。

      打从寒假收到风轻的情书,眨眼过去了一个月,该怎么两全其美地回复,他思考了一个月,思考到新学期开学,新课程上了两周,还迟迟不敢动笔,着实体会了仓央嘉措的两难——“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他出生于潜城一个普通的小康家庭,自幼是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打小顶着“优秀”的头衔,难免会受“优秀”之累,期望自己尽善尽美,对自己有严格的期许和计划,他的大学计划里没有恋爱这一栏。风轻二选一的要求,让他有点措手不及。

      毫无疑问,她的真挚情意,让他感到喜悦和幸福。她在他心中与众不同,他钦佩她的才华与洞察力,他感动于她对他的了解,他珍视与她的交流,那是他平淡苦闷生活中的鲜花,但爱情,它还没有来。年轻的他,尚未经历爱的烈焰和暴风雨,不知道爱是什么模样,但他读过描写爱情的书籍,他的心中,没有那种激烈的情感冲动,也没有汹涌起伏的情绪变化。

      事实上,他不是个情感容易澎湃的性子。他天性温和、细腻、敏锐,但很少感情用事,他擅长冷静理性的思考;与即兴、快速、冲动的情绪相比,他更相信踏实、稳定、细水流长的情谊。当他考虑爱情的时候,他想得更多的是长久和深远,是现实和责任。他还太年轻,未来太不确定,他和她之间的了解也还不够。此时此刻,他付不出爱的承诺,也担负不起爱的责任。

      “喻行远!” 讲台上的老师突然喊他的名字,把他从沉思中拽了出来,“你来回答,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喻行远茫然站起。

      菲利普斯曲线?这是个什么东东?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想起课前翻书,读到一些内容,谢天谢地,他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赶紧答道:“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关系的曲线。”

      “表现了什么样的关系?”老师追问。

      糟了,是正关系?还是负关系?这个他扫了一眼,没有深入思考,不能确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还是老老实实地站着,表示不知道吧。

      老师用黑板擦“彭彭”敲了敲黑板,拖长了声音道:“这条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顿了一顿,又拖长了声音道:“记不住的话,可以做个类推——上课开小差频率高,回答问题准确率低;上课开小差频率低,回答问题准确率高。”

      哈哈哈,底下的同学一扫春困,都瞅着喻行远乐。

      喻行远白皙的脸胀红了。

      真丢脸!看样子老师不仅脑门铮亮,眼睛也铮亮,早就看出了他的心不在焉!这条见鬼的曲线,要成为国际金融班的段子,让他毕生难忘了。

      叮铃铃……下课铃救命似地响了起来,总算下课了。他收拾好书本,随着人流走出教室,想着今天决计不能再用来踌躇,今天得用来行动!

      他寻了一间安静的教室,开始写回信,诚恳坦白了自己的想法,请她不要终止他们的友谊。虽然他此时没有恋爱的计划,虽然他的爱情还没有点燃,但他希望这是一个美丽的开始,从友谊到爱情,是一个美好而值得努力的过程。他期待他们能加深彼此的了解,让这份情感顺其自然地开花结果。

      然而,很快,他收到了她的答复,那是一封断交信。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