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太一经初探 ...

  •   院中砍倒堆积的箐茅散发着清冽的甘香,直侵腹臆。坐到房中唯一的紫竹床上,小豆芽习惯性掏出一册已经扭曲变形的竹简阅读起来,这是《太一经》,流传最广的基本心法《太一经》。

      她床底下还有一大箱类似的大路货,都是竹简,是她租庭院的时候,多加上一枚下品灵贝,一整箱跟外门管事软磨硬泡买到的。箱子里的竹简多多少少都有破损,严重的甚至一碰就化掉了。《太一经》几乎要算里边品相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外门管事弟子还说她赚大了。

      也多亏外门管事弟子抠门,外门只要退租的庭院一应扫荡精光,小豆芽才能不花多大气力从他那弄到这箱竹简。虽然还能够阅读的竹简不足五成,其中又多是遗闻秩事,好歹还有一册完整的《太一经》。那枚下品灵贝花的确实不冤。

      虽然秦叔说按这本心法修行,能开窍是碰运气,想筑基绝无可能,不过烂大街的大路货就是好啊,哪怕是冼泱这样的凡人,自个儿连蒙带猜,通读下来也能懂个七八成。

      能懂四五成就好办。第一遍就懂个七八成,读个三四五六七八遍呢?

      小豆芽日也念,夜也念。晚上由于害怕那个噩梦,她睡眠本来就少,干脆通宵用来念书,白天出门采山货时默念,整理庭院时默念,就是一边仔细数着少少的灵贝时也在默念。

      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么?小豆芽对那册薄薄的《太一经》已经倒背如流了,还是没有抓到这个‘义 ’。

      《太一经》的‘义 ’就像她梦中山崖上的水滴,明明看到了,也已经走到了跟前,却怎么也捧不到手心。

      冼泱素来不懂就问,然而这册《太一经》在手中,她却连怎么提问都不知道。

      直接问《太一经》的‘义 ’是什么?

      外门弟子中十人有六人说,“找本《太一经》一看不就懂了?”还有三人会建议她去找凡间的私塾先生重新学字,剩下一人,根本懒得搭理她。

      小豆芽把青萍派两百余人能问到的都问了个遍,没有得到第三种答案,倒是让不少外门弟子因此记住了她,你认识岛上那个凡人丫头不,就是那个连《太一经》都看不懂的。

      看不懂就看不懂呗。左右手边没有第二册功法,小豆芽仍然一有空闲就默念《太一经》,说不定突然就懂了呢?说不定突然就开窍了呢?
      凑钱买玉简吧

      冼泱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运气比别人更好,也素来不会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哪怕真要吊死,怎么着也得找一棵不歪脖子的树嘛。

      没有的话,她就给自己种一棵出来。

      其实她先前跟老莫撒了个小小的谎,她不需要新衣裳,也不想买新鞋子新帽子。她现在就想买册不那么大路货的心法。秦东是老实人,他说的话让小豆芽心里七上八下。

      她打听过了,想要真正的功法,得买玉简。她在外门管事弟子那见过,那种打磨得薄薄的一叶玉片,据说是贴在脑门上就能读到其中内容的高级货。然而高级货就是高级货,一旦被人打开过,第二人就不能再阅读。外门管事弟子那回收的废旧玉简,都只能抹成空白重新载录了。

      小豆芽手上现在存了有一枚中贝和一些下贝,秦叔说最便宜的《三清心法》玉简要二十中贝。算下来如果不出岔子,四五个月后自己应该能凑足灵贝。

      青萍派内门不提,外门弟子多靠灵植赚取灵贝。因为不仅灵植作物可以换取灵贝,而且灵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练。漫山遍野采摘山货对修练没有什么助益,也只有小豆芽一个无依无靠的凡人才会出此下策。

      青萍洲那么大,生长着许多灵物,采摘者却寥寥,应该没有理由会出岔子呢。

      四五个月后买到的玉简,贴在脑门上就能阅读么?阅读以后多久能开窍呢?小豆芽悠然神往,想到什么又蹙起眉头。按说玉简至少也是俢器,而自己却还没有开窍,即使顺利买到了,就能够打开阅读么?

      又听说海的那边,有一座名叫安海的巨城。城里许多修士往来频繁,老莫和秦东就多去到那里交易买卖。那里时常举办修行启蒙大课,即便是凡人也能入席旁听。一堂课半个时辰,只收取一中贝到三中贝不等。然而不保证听者能听明白,更不保证听者多少堂课能够开窍。

      当然,只要有足够的灵贝,在哪都能请得到先生。据说哪怕是青萍派内门,只要缴上足够的捐修灵贝,哪怕是凡人也能进入。

      然而对一穷二白的小豆芽而言,据说只能是据说。

      收拾院落《太一经初探》
      小豆芽向来只盯着自己锅里的东西,譬如这座不醒庄。

      上次托秦叔捎来五把柴刀,不料才清出一个小小的角落就都崩了口,也累得小豆芽好几天晚上都趴在床上动都动不了。她才知道青萍洲上哪怕是茅草也得了浓郁的灵力滋养,又生长了这么多年,其坚硬恐怕要直追凡间的杉木,哪是普通的茅草能比。

      这次她托秦叔捎来了二十把锯子和一整张牛皮就是专门为了对付这些茅草。

      将大黑布撕下一条,中间宽两边狭窄细长,绑到头上,割下两块牛皮包在手上,冼泱持锯在手。

      既然这些茅草象杉木一样坚硬,她就把它们当成杉木一样对待。

      茅草经霜则败,偏偏这处常年温暖,不醒庄中经年未霜。积年的茅草被伐倒,散发出凛冽冷香。这是菁茅,除了自己的家乡和青萍洲,冼泱再也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过。

      茅有白茅、菅茅、黄茅、芭茅各种,叶皆相似,青萍洲上多为其中最为柔软的白茅。青萍洲虽大,冼泱也只在不醒庄中发现了菁茅。

      锯子果然比柴刀省时省力了好多,一把锯子才刚缺口,砍伐下的茅草已经有上次的一半多了,有了牛皮保护,虎口也没有再震裂开来。

      小豆芽缓下了几日山货采摘,每日早晨去山中寻够一日吃食,便用大竹筐背回庭院,在菁茅浓烈的冷香中一边涕泪横飞一边奇异的越发头清脑眀,竟似胸中有石碎开一般畅快。三日后,毁掉了两把锯子,眼睛像兔子一样红肿的小豆芽终于能够踏进不醒庄第二间屋子的大门。

      屋子里只有灰尘和两个同样积满灰尘的木柜,冼泱不以为意,又费了半天功夫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什么都没有发现,小豆芽难掩失望。

      她幼时常与虫豸相伴,对虫豸巢穴再熟识不过。

      上岛第三日,为了采摘山货,小豆芽爬到附近山上,隔得太远并不能立刻辨出院中茅草类型,却第一眼看到这个庭院布局就莫名熟悉,细一琢磨,这个布局竟然和一种虫豸巢穴十分相似。而那种虫豸有储藏的习惯,摸透它的巢穴,可以找到意想不到的好东西,不知道曾经给幼年时的她带来多少惊喜。

      小豆芽虽然已经不再年幼,但是对惊喜的期盼从未衰减。所以她才毫不犹豫的租下这个既不省事、又不宜居的不醒庄。

      菁茅是她得到的意外之喜,她的‘意内之喜’却至今没有发现。

      按理说这间只有两个高大立柜的厢房应该对应虫豸巢穴的一个藏宝点。莫非 ‘宝贝’已经被老管收刮?大有可能。

      小豆芽垂头丧气,眼盯着脚尖,草鞋摩挲着地面。

      地面由平整的青砖砌成,四只自己的脚丫可以占满一块青砖的表面,青砖之间的缝隙连小脚趾都插不进去……

      缝隙?第一间房的地面青砖之间填以白浆,这间房中却仍然是缝隙?!

      小豆芽眼睛一亮。

      幸亏这次托老管带全了木工工具,翻出凿刀,小豆芽一块块撬起青砖来……

      果然有了发现,东北角立柜的青砖下,埋了一个木匣,匣中是一册金箔简册。

      金箔简册长八寸许,宽六寸余,由薄如纸,软如绢,闪闪发光的金箔装订而成,封面上书五个大字——《太一经初探》。

      《太一经初探》

      竹简册《太一经》没有留下著者姓名,册内文字由毛笔所录,字迹工整,方正端庄。金箔简册《太一经初探》上明明白白写得清楚‘不醒客录之’,又写‘不足向第二人道’。文字应是以尖细硬物在金箔上刻出,笔势流畅飘逸而又狂放不羁,正应了录者 ‘不醒客’自称,非是杯中不醒客,怎解此时我萧瑟?

      再一想这庭院名称,不难猜出这‘不醒客’应该是庭院最初的主人。

      翻卷阅来,才发现《太一经初探》和《太一经》不仅书名相像,所述内容也相差无几。只是《太一经初探》纠正了世面所流传《太一经》版本的细微错处,又另外多出数十倍字数,这些多出来的都是录者不醒客的诸多见解和注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