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称呼问题 ...
-
称呼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对方是什么长辈就称呼什么辈份,是什么身份就称呼什么身份。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人不太看重称呼,而有些人则过于看重称呼。于是就衍生出许多问题。
记得我们在农村插队时,我所在的公社有一位上海知青,因为承受不了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就向远在上海的父亲求援。当时,正值举国上下一律称呼“同志”的大环境。于是他给自己父亲去信时这样写道:某某某(其父亲的大名)同志,本人因经济拮据,无钱购买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肉蛋,请速汇人民币20元,以解燃眉之急。
10天后,此人没收到父亲汇来的钱,却收到父亲寄来的一封薄信,拆开一看,寥寥数语跃然纸上:“天下同志多得很,为何只找我一人?”我们看后都忍俊不禁,暗自窃笑。
不过,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讲究“父道尊严”。我的父亲在世时,我们大多称其为老爷子。有时母亲听了不舒服,就批评我们:什么老爷子?爸爸就喊爸爸,一点规距都没有。”但父亲却笑着说:“父子是朋友,也是一种缘分。我们今生是父子,来世就不一定是父子了,他们想怎么称呼,就随他们称呼吧!”
单位里有些年轻人出于对我的尊敬,称我为“陈老师”。后来,有些人为了“语言简练”,去掉了“师”字,这样就逐渐演变成“陈老”。时间长了,称呼的人多了,我也就习以为常了。
但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同事想邀请我喝两盅。一下班就急匆匆地赶到我家,站在窗外喊“陈老”。而我此时还在回家的路上,自然没人答应。我一到家,妻就告诉我:“刚才有人在外面喊‘陈老’,我们这个单元好像没有这么大年纪的人吗?”在她看来,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人才配被称呼“某老”。
而年轻的同事事后却说:我在你家窗户外喊你,你夫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可见,称呼不当还容易引起一些误会和曲解。
过去,人们称未婚女子为小姐。但现在,人们对专门从事性*交易的女人也称为“小姐”。因此不少女性对“小姐”的称谓十分忌讳。例如,我们到广西桂林时,就有人告诫我们,千万不要称呼年轻女士为“小姐”,要称呼“狗肉”,“狗肉”就是朋友的意思。瞧,人家宁可被称为“狗肉”,也不愿被称为“小姐”。
今年10月,我去云南丽江,车刚开出昆明,导游就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可不要喊姑娘为“小姐”。要称呼“潘(音)金妺”。我调侃导游:“‘潘金妺’是不是潘金莲妺妺的意思。”导游这才笑着解释说:“我说的不是‘潘金妺’,而是‘胖金妺’。丽江少数民族女性现在仍然以胖为美,所以她们喜欢被人称为‘胖金妺’”。可见称呼里面还有许多道理和学问。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和学问,就可能产生笑话。
不过我想,要想真正解决称呼问题,一是说者不要将称呼太不当回事,二是听者不要将称呼太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