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示好丁丞相,衷肠诉承之 ...
-
“皇上,您该起身了,已经卯时三刻了。”
往常皇帝陛下卯时就醒了,可今天都过了三刻,还没动静,内侍总管蓝绵宗只好轻声走进殿内叫皇帝起床。这一叫不要紧,不知是做噩梦,还是身体出了问题,只见年轻的帝王双目紧闭,眉头皱在一起,额头上的汗多的已经滑到枕头上,身体也在微微颤抖。
看到皇帝如此,蓝绵宗也顾不得许多了,急忙高声连唤:“陛下!您醒醒,这是怎么了!来人啊,快来人……!”
萧祯此刻五感尽失,他想睁开眼,想喊出声,但都是徒劳,身体仿佛陷在漩涡中不断向下沉去。
不知过了多久,眼前好像有了光亮,耳朵也能听到一点声音了,但随之而来的剧烈头痛却让萧祯喘不过气来,灵魂仿佛被撕裂般,一点一点的在身体里飘荡。
持续不断的痛苦中,萧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原来死亡竟是这般痛苦吗?真不想让承之也这般承受。”
这时,当值的老太医终于赶到。一看皇上病症这般急,赶忙切脉探查。然而奇怪的是,只一息之间,脉象就从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变成了不浮不沉,和缓有力。而皇上也渐渐安静下来,呼吸平稳,就像睡着了一样。能在皇宫当太医的大夫都是杏林高手,这位老太医更是年近60,经验丰富,可从医40载就没见过这么奇特的脉象。
看着一会儿摇头,一会儿闭目,可就是不说话的老太医,蓝绵宗忍不住问道:“老太医,皇上是什么病症啊?要不要紧?”
太医刚说了句“现在看,脉象倒是没什么大事”,就见萧祯睫毛轻颤,紧接着,那双眼睛慢慢睁开,人醒了。
人是醒了,可萧祯这会儿还蒙着。眼前这景象,分明是福宁殿,是自己的寝宫。而在眼前说话的人是侍奉自己多年的蓝绵宗,可他不是为了救自己被刘太后处斩了吗?
猛然,一个念头闯入脑海中。萧祯命令自己冷静下来,问蓝绵宗:“朕这是怎么了?”
蓝绵宗惊喜的看着萧祯,赶忙说道:“陛下方才沉睡不起,像是着了梦魇,还是让太医再给您看看吧。”
萧祯点头,老太医再次走上前来切脉。现在再看脉象,更平和了。太医想了想,为保险起见对萧祯回道:“回禀陛下,您龙体一切安康,没有问题。不过,您刚亲政,还是不要过于劳累的好,要给身体适应的时间。”
刚亲政?这么说现在是太初10年,我回到了4年前。意识到这点的萧祯立刻起身下床,快步走到铜镜前。看着刚刚弱冠,还稍显生涩的自己,萧祯不禁喜从心来。苍天不负我,让我重生了!这次我一定要把握机会,稳固政权,肃清朝堂,推行新政,富国强兵。那些害过我的人,一个也不会放过!还有承之,我的承之,我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
思绪冷静下来后,萧祯又变回了那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帝王。他迈着沉稳的步伐,重新坐到床上,询问蓝绵宗:“绵宗,什么时辰了?”
“回皇上,快辰时了。今天的常朝还进行吗?”蓝绵宗心疼皇帝,意思是您身体不舒服,今天的朝会就免了吧。
“一切照常,给朕更衣吧。”看着这个从上一世就侍奉自己,危及关头不惜献出性命的心腹,萧祯嘴角微微上扬,又接着问道:“绵宗,你今年多大了?”
蓝绵宗一边给皇帝更衣,一边回道:“回皇上,臣今年38岁,已经侍奉您17年了。”
这蓝绵宗原是先帝宋真宗身边的侍从,一路从小黄门升到内侍殿头,深得真宗信任,曾随真宗出征契丹,负责在军中传旨,还曾代天子出巡秦州。萧祯被立为太子后,真宗又把它送到儿子身边,升了内东头供奉官。后来萧祯继位,又给蓝绵宗升了都知。升到这,就已经是内侍的最高官职了。蓝绵宗脑子好使,又忠心耿耿,多年来一直尽职尽责的侍候两位皇帝主子。
重活一世的萧祯此刻脑子在快速算计着。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稳住刘太后和丁述,再徐徐除之。再不能像上一世一样,让这么多人陪他一起丢了性命。一条计策在心中渐渐成型,不过牵扯到的人太多,他得慢慢来。
每日常朝在垂拱殿举行,三品以上的重臣才能参加。除了常朝,还有每逢初一、十五在文德殿举行的朔望朝会,凡九品以上在京官员都可参加。
萧祯端坐于龙椅之上,环顾整个宫殿,空旷威严,自成气势。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去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当真是睥睨天下,傲视万物,难怪人人都想坐这个位置。
再看殿内正在磕头问安,山呼万岁的重臣们。权倾朝野的宰相丁述、掌控禁军的殿前都指挥使江远、手握重兵的枢密使刘成周,还有御史中丞、参政知事……,再加上刘太后,这些人的性命,我一个一个来拿。
“众位爱卿,平身吧!”
思绪回到朝堂上,萧祯准备开始他计划的第一步。
丁述邪佞狡诈,逢迎献媚,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甚至弄权误国,弑君杀臣,实乃奸臣、逆臣,万死不足惜。但此时的萧祯势单力薄,只有部分老臣和年轻臣子的支持远远不够,要跟丁述抗衡就必须掌握兵权。但掌握兵权又尚需时日,因此这第一步必须是示弱,示好,让丁述掉以轻心。待时机成熟,一击必胜。
是以,萧祯摆出一副赞赏的面孔,朗声道:“自朕登基以来,常闻丞相贤名。不仅博学多才,文追韩愈,被誉为今日巨儒。更通晓政务,治水利、抚边民、减税负,政绩斐然,功在千秋,实乃我朝官员之楷模。朕欲晋封丞相丁述为晋国公,以彰其功。”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此时朝堂上,一多半官员都是丁述的党羽,再加上明哲保身的,自然是一片赞同之声。唯有同掌禁军的侍卫军都指挥使张时铎眉头微蹙,疑惑的看了看萧祯。君臣二人短暂对视了一瞬,张时铎福灵心至,他读懂了萧祯的意图,于是按下心中的不赞同,转为随声附和。
而此时站在文官之首的丞相丁述,乍看是一位鬓角虚白,貌不惊人的普通老者,但一双眼睛却是锐利狡诈的很。他一直在假意推辞,实则是要让赞同的声音更持久。等看着声势差不多了,才一脸感激的跪下谢恩。
“老臣惶恐!圣上隆恩,臣受之有愧。今蒙陛下如此抬爱,深感皇恩浩荡,唯有舍出我这把老骨头再多干几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真是声情并茂,声泪俱下。纵观丁述这一生的官场生涯,可是把吹、拍、哄、贡、狠、准、稳、忍这八字真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常朝就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结束了。
下了朝,丁述并没有去政事堂上值,而是直接回府。与他一同回去的,还有殿前都指挥使江远。萧祯突然封公的行为,令他有些奇怪。
丞相府位于启封城外城,离皇宫不远,二人骑马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就到了。丁述吩咐幕僚们准备议事,自己则带江远往书房走去。
江远作为丁述党羽内的中坚力量,来丞相府的次数很多。可他每次来,都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够用。丁述为了建造这座相府,不惜一掷千金。府邸占地不大,但内里极尽奢华。前半边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边为清幽秀丽的园林。家里还有几十个艺精貌美的侍女,个个衣饰华贵,娇媚可人。“看来今天又有艳福可以享了。”江远在心中暗喜。
书房内,幕僚们等丁述和江远入座后,才纷纷坐下。
“今日朝会,皇上突然加封我为晋国公,老夫觉得有些奇怪,你们议一下。”捋了捋胡子,丁述口气平静的说道。
众人先是一番道贺,然后又互相小声议论了片刻便安静下来。
“丞相大人功在千秋,加封晋国公理所应当!”首先说话的人叫陆明德,是一名国子监生。他曾多次上书,要为丁述修建生祠。说丁述可与孔子相提并论,深得丁述喜爱。
“可事先没有提过,现在突然加封,这里会不会有什么阴谋?”一名幕僚顺着丁述的思路说道。
另一名年长些的幕僚持相反的观点:“陛下毕竟年轻,又刚刚亲政,此举应是单纯向丞相大人示好。皇帝无非是想自由一些,不愿意处处被掣肘罢了。”
丁述是奸臣不假,但一直藏得很好。上一世,萧祯是在变法后,才开始与丁述交恶的。因为没有丁述的罪证在手,只好先静观其变。只是没想到丁述竟然胆大包天到和刘太后密谋弑君,打了萧祯一个措手不及。所以这一世萧祯必须先下手为强,不然恐怕历史还会重演。
而且这一世萧祯刚亲政,与丁述还没发生过冲突。所以封公的行为是有些突然,但并不会引起忌惮。
皇帝有无上的权利,但丞相是官僚制度的核心,皇权与相权在体质上是对立的。历来皇权和相权都是你争我夺,此消彼长。
看这些谋士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分析半天,江远实在觉得文人们就爱大惊小怪,给你封个官都怕是在害你。他听得心烦,索性嚷了句:“要我看,朝堂上有丞相大人坐镇,兵权上有我和刘成周辖制,量这小皇帝也翻不出什么浪来!”
听到这里丁述也放下心来,但还是吩咐底下人都收敛些。赶明儿再去刘太后那里探探口风,就更稳妥了。
“好了,这件事就议到这里,都散了吧。”挥退众人,丁述露出一微笑,对江远说:“江大人,中午老夫做东,咱们可得好好喝一杯啊!”
早就等不及美人入怀的江远连声说好,与丁述一起向后花园走去。
丞相府里自是一片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不提也罢。
那边厢,下朝后回到福宁殿的萧祯却是不想再等了,他想立刻见到李承之,一分一秒都不愿耽误。
翰林侍讲,这个职位必须由饱学之士才能胜任。掌读经史,释疑义,备皇帝顾问。而李承之乃状元及第,少年英才,很合适。而且历来翰林侍讲都是进入政治中枢的最佳跳板之一。
现在是上午,这个时间承之肯定在崇政殿延義阁轮值。宋朝翰林侍讲常设一人,每日必须要进宫,以备帝王的不时之需。
承之说,他在殿试时第一次见到我就爱慕于我。不知一会儿见面,会不会害羞?
一路思绪万千,萧祯只带蓝绵宗一人就往延義阁而去。带着蓝绵宗不为别的,是为了帮他看门用,免得互诉衷肠时被不识相的人打扰。
福宁殿离延義阁非常近,几步路就到了。萧祯悄声走到门口,却停住了脚步,他的承之就在里面。许是近乡情怯,萧祯又转而走到窗下,驻足向里细细观瞧。
李承之今年18岁,尚未行冠礼,乌黑的长发只以锦带束成简单的发髻。眉目清秀的面庞,在温润日光的衬托下,端的是朱颜绿鬓,面如冠玉。因式轮值,李承之此时身穿绿色官服,端坐于圈椅之上,身材俊瘦,爽朗清举,神情专注于笔尖。
我的承之,不仅风姿俊秀,还胸藏文墨,虚怀若谷。他不仅是我的爱人,更是国之栋梁。
想到此,萧祯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向屋内走去。而蓝绵宗看到此刻也明了了皇帝的心思,非常自觉的去看门了。
好像有一束目光在深深的注视着自己,这目光不是窥探,也没有一丝压迫,好像还有一点儿热切。文章正写到要紧处,李承之并没有抬头查看,只在心中思忖,自己这是怎么了,突然多愁善感起来。
这些时日以来,李承之一直在写变法革新的折子,历数国之弊病及改良之法。虽然目前只是一任小小的翰林侍讲,但他胸有鸿鹄,志在千里。正所谓天下风云出我辈,少年义气,风华正茂。
大宋开国至今已经50余年,文化开明,经济空前繁荣,可称得上太平盛世。然而在平静的表象下,国家的隐患也很严重。内有冗兵、冗吏、重文轻武,外有党项、契丹、回鹘等少数民族虎视眈眈。国库日渐空虚,军队战斗力江河日下,甘肃、山西、陕西、河北、燕云十六州等大片土地还在北方胡人手中。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变法势在必行。
写完最后一句,李承之把笔放好,又再通读了一遍,这才抻了个懒腰准备起来活动活动身体。不想,就是这不经意的一抬眼,竟撞入一对饱含深情的眼眸中。
被当朝天子,也是自己偷偷爱慕的人这样看着,李承之不免心跳加速。不过他迅速纠正了自己的想法,皇上应该是有事情找他才会来此,深情什么的一定是自己理解错了。他急忙起身,几步行在萧祯面前,准备行礼。
萧祯看李承之一切如常的样子,没有害羞,没有深情对视,更没有互诉衷肠,心里立刻有些失落。不过思及上一世,如果不是命在旦夕,大概李承之永远也不会说出心里话吧。想到这里,萧祯决定这一世由自己先表白,这样承之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于是萧祯在扶起李承之后,非常自然的握住了人家的双手,指腹间还在暗暗的摩挲。也不管李承之此刻满脸疑惑的表情,肯定的说道:“承之,我们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