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三)孙坚的得失 ...
-
四月的砚山,到处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绿草芽儿像是喝足了水一般努着劲儿往上冒,个个都生怕错过了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季节。一河又一河的溪水也跟着凑起了热闹,舒展开身子唱着歌儿向远方奔去。风儿也变得格外轻柔,像是母亲的手。一切仿佛都像是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婴儿一样,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忽闪着一双双眼睛张望着眼前这个令人迷醉的世界。
迷醉吆,春天可不是令人迷醉么?但在孙坚的心里,他对春天这个季节却有着几分畏惧。这份畏惧就像是缠着他一样,每每看到那一片片绿意盎然时,孙坚的心里就会莫名得隐隐作痛,不知为什么,只是在那儿痛。在孙坚的记忆里,春天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梦,一个他永远都到不了的梦。在他的记忆里,这个世界真是太过于昏暗了,昏暗的世界带给他的只有昏暗,别无其他。孙坚不知道自己是何时染上这种病的,也许,是在他降生到这个世上的那天开始的吧。直到有一天,孙坚突然间像是觉醒了。他认为,他之所以惧怕春天,是因为他的人生永远都处在冬天里,冬天啊,冬天里会有那一抹绿吗?当然没有。
畏惧也好,作痛也罢,人还是要往前走。孙坚知道不管怎样,他还是要来。孙坚清楚地记得,他来的那天,是带了几分畏和痛的,除此之外,还带着几分迷茫。孙坚感觉他这一路走来,都是处于一种黑暗和迷茫之中的,并且这条路上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他们和自己都一样,都是行在黑夜里,一点儿亮光都看不到。亮光都看不到,更别说是未来了。但眼下境况如此,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改变的了的,既然改变不了,就要走下去。也许,在黑暗的尽头就能看到光明呢?光明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不是吗?
孙坚是天蒙蒙亮的那会把脚步送到了砚山上的,尽管他不想。可当孙坚亲眼看到砚山的美景时,他还是在心里禁不住地叹了一声——美啊!真是美!
满天的霞光下,砚山更像是一个刚刚出浴的美人,蒙蒙的雾气中,美人一般的砚山若隐若现,时而现出一片嫩,时而又露出一抹绿。飘飘渺渺间描绘出了一副人间仙境。等太阳升上地平线,雾气渐渐散去后,砚山又变得更加妖娆了起来。山是山,绿是绿,水是水,一层一层的绿紧紧地裹在山体上,绿虽与山形成了一体,却又不失绿的本色,山与绿融为了一脉,却也不失山的深沉。水儿也像是一条条蜿蜒的银色腰带缠绕在山体之间。山与水,水与山,还有那份绿,一起编织出了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
孙坚瞅着眼前的这一切,不由得在心底发出了一声叹,为这美景叹,也为他自己叹。多少日子了,自己不都盼望着能有这一天吗?不都盼望着自己能化作这春天里的一缕微风、一股春水,去吹绿大地,滋润万物吗?不要别的,只要是微风、春水就行。可,这也只能是盼望而已了,历史的车轮永远不可能因了他一个人而停止前进,也不可能因了他一个人而改变方向。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渺小的生物,有时竟比不了一头牛或是一片叶。有多少个时日,孙坚都想真真切切地为自己活上一回,不为别人,只为他自己!可,他不能,现实也不允许他只为自己而活。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特殊的位置之后,他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网所罩着、系着,这网有看得见的,当然也有看不见的。任何想逃出这张网的想法都是徒劳,也是无益的。任何人都别想逃出这张网,即使是逃了出去,你也会被另外的网所罩着、网着,处于这张网之中的人就不再是他了,也不能是他了。人活在世上,都是在为别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人,恐怕不存在,也不会存在。这些道理孙坚都懂,可他就是死活放不下他心里的那一点点的想法。对,想法。人有点想法还是好的,尽管是些极其可笑、无法实现的想法。有时候,孙坚也会十分虔诚地感谢上苍,不为别的,只为上苍让他有了想法,他自己的想法。比如他的英雄梦,比如他的皇帝梦……
一股混合着泥土气息的青草味儿不经意间钻入了孙坚的鼻腔,直入肺腑。孙坚贪婪地吸吮着、渴求着,盼着这味儿能把自己给彻彻底底地荡涤一番,撵出一些东西,也纳入一些东西。是的,人是需要时时刻刻都保持一种轻盈的姿态的,包括□□,也包括灵魂,而荡涤就有这样的功效。轻盈多好啊?轻盈了你就会摒除杂念,你就会走得更远。孙坚感觉他太需要那股来着大自然的新鲜劲了,很多时候,孙坚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匹埋头耕田的老牛,四平八稳、老气横秋。其实,孙坚不喜欢这样,是现实把他熬成了这样。对现实,孙坚有太多的无奈了,无奈过后,却还要面对更多的无奈,可不是无奈吗?
孙坚不想这样,他宁愿打破现实也不愿做一个直面现实的猛士。这些年来,很多身边人都劝他,劝他安下心来,过平平常常的日子。对这些人的劝,孙坚不是没想过,但他总是不能劝服自己安定下来。后来,孙坚才知道那是自己的心在呼唤,他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或好或坏,他都不想,他只想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
这么想着,孙坚的心里便渐渐地漫上了一层东西、一种设想——假如没有战争,没有厮杀,该多好啊?邀上二三好友,踏歌而行、品茗论道,岂不是美吗?可转念一想,孙坚又觉得自己的这些想法多少都有点荒谬,甚至可笑。在这个乱离人不如太平狗的世道,他活的还不如一条狗啊!真是无望啊!这个世界永远都不会为谁而停下来,相反,它永远都处于一片慌乱和忙乱之中,或者说世界从来都没慌乱、乱过,永远慌乱、忙乱的只有人自己而已。弱肉强食永远是这个世界不变的真理。你可以懈怠,也可以堕落,但你的对手却不会懈怠,更不会堕落。一旦你有了堕落的想法,这些想法就会慢慢地在你的□□之内生根、发芽,进而侵蚀你的灵魂。到那时,等它真正地缠上了你,你就会变成它的俘虏,等待你的只会是肉身的消亡,灵魂的毁灭。那时,你再想摆脱它,再想后悔,恐怕一切早已成了定局,再挣扎,也是无望了。
孙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感觉自己的整个身体都被空气涨满了,一直就那样涨着。他怕自己一松气,那股气就会泄了出去。他不想,他就想自己一直被空气充盈着,一直丰沛着。孙坚感觉只有身体被某种东西涨满了,他的生命才会变得充实。
眼下,明里暗里的几股势力都在那儿明争暗斗,都在那儿磨尖了脑袋往权力中心钻,其目的不外乎是想进入权力顶层,进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只要谁能进了这个圈子,那就意味着谁更接近于权力和成功。权力和成功真是足够诱人啊!可,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没进来的想进来,进来的又想出去。而他孙坚,此刻却也还处在圈子之外,进圈子才是他的当务之急。对权力,孙坚也曾抱有过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更准确的说是幻想。除了幻想,孙坚还做过一些美梦,他梦到自己变成了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飞腾在云海之中。他还梦到自己变成了受人膜拜的九五至尊。这样的梦,孙坚还梦到过许多许多。但梦醒之后,当一切都回到现实这块僵硬的土地上后,孙坚又会感到无所适从,彷徨无助。于是,孙坚开始拼命地挣扎,像被人抛出池塘的鱼儿想要重新回到那片它熟悉的水域一样,直到将自己挣扎到精疲力尽。
几个月前的一个午后,拿到曹操送来的信的那会,孙坚正躺在椅子里把玩着一块玉石。石头是下面的人通过好几层关系才递上来的,其意图无非是投其所好,想借这块石头牵牵线、搭搭桥,同时也想在自己面前讨点好。当然,最主要的意图还是想在自己面前种点好印象罢了。种印象,是下面这些人一直都很看重、也很热衷的一件事。印象有种和不种之分,也有好坏之分。要想在领导面前种点好印象并不容易,那需要你长年累月地琢磨领导的心思,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对症下药,必要时还要加大药量,来上一剂猛药。
在官场中,给领导种点好印象不容易,留点坏印象却是防不胜防。一旦某个人在领导心里种下了坏印象,那么,你就是费再大的气力去补救,也很难消除你在领导心中的那块阴影。大多情况下,那块阴影非但消除不了,反而会根深蒂固、继续蔓延,甚至会伴随你一辈子。
孙坚对这些把戏,早就看透了,虽是看透了,但你还不能当面给他们点出来。有些东西不见得要点清楚、讲明白,点清楚、讲明白并不是处理所有事情的□□。有些事能点,有些事却不能点,能点清楚的事点清楚了对谁都有利,不能点的事情你非要点清楚,不但会事与愿违,而且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反而会伤了双方的和气,更会打击下面那些人的工作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亦醉亦醒。
领导不能活得太死,也不能太讲原则,如果事事较真,时时较真,那样不仅会得罪人,也会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太过于清高,不好接近。如果你让别人产生了不好接近的想法,那么你很快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工作自然是没法开展了。
距离是领导和下属之间自然天成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下属来说,他们的内心中本来就同领导存在着一段距离,如果领导再在这中间挖上一道壕沟,那必然会加大上下级之间的生疏感、陌生感。再者,人也会没了活着的趣味,孙坚比谁都深知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每当下面那些人有东西递上来的时候,孙坚总会保持一副面不动容的表情,让他们猜。
这些年下来,孙坚也算是摸透了这里面的道道。对下面那些人,你不能讲的太多,也不能要求的太多,更不能管的太多。最重要的是有些事你不能在公开场合点透,有很多事,只需蜻蜓点水即可。对下面的人,最好是保持一种模糊的姿态,越模糊越好,孙坚越来越觉得模糊也是一种美,更是一门艺术,尤其对领导来说更是。当然,这是对上来说。对下而言,上面的态度一旦模糊了,下面的人就会乱猜一通,猜对猜错,全靠个人的悟性。猜对了,顺着领导的心思往下走,你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要是猜错了,走错了方向、迈错了步子,你自然会贻笑大方、一败涂地。猜去吧,你们不是爱猜吗?一想底下那些人诚惶诚恐的模样,孙坚就想笑。
阳光懒懒地透过窗户,漫在那块石头上,折射出一片翠绿色的光芒来。石头很是温润、细腻,握在手里也很有质感。抚摸着石头,望着那片美,孙坚的心里多少都有点窒息了。人有容,石头也有容,而这块石头看起来却有点不同寻常,除了那份翠绿和温润外,细细端详下,它那细密的脉络却恰好组成了一个“人”字形状。阳光下,那个“人”字也显得格外清晰。
在孙坚看来,石头和人一样,有脾气也有性格,甚至还有生命。石头要是看的久了,也能从石头身上看到人的影子。这会,孙坚看到的便是儿时的自己,那时的自己就像这块玉石一样——温润而雅。渐渐地,等自己被社会这口大染缸中重新洗涤、重新染色之后,孙坚才发觉他彻底地变了,变得连他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石头,人,人,石头。孙坚突然觉得此刻的自己像极了那块石头,虽是他自己没有它那么温润,但自己却比那石头更为圆滑。是的,圆滑。刚踏入社会那会,自己锋芒毕露、棱角分明,对很多事、很多人都看不惯,很多时候不是将别人划伤,就是将自己弄破。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孙坚慢慢怕了,同时,他也明白了,人是需要一种圆滑的,这种圆滑不是出自生存或者发展的所迫,而是出于对生命最本真的追求。记得有一次,自己同别人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自己和别人吵得不可开交,原本是一件针尖大的事,后来却闹得满城风雨、纷纷扬扬。对此,孙坚也曾苦恼不堪。自此,那件事也成了他心里的一个死结,孙坚原想,那死结也就那样结了,再如何解都解不开。谁料,最后帮他解开死结的却是父亲,一个没经历过什么世事却充满了智慧的老者。
“孩子,你要学会像水一样流淌……”
“像水一样?”
“对,像水一样。”
“像水一样?”孙坚默然不语。良久,孙坚的眼神里透出一片光芒。
“父亲,我知道了,您是说……”
父亲一抬手阻止了孙坚:“你先别说出来,这个世上没有什么真正的答案,你要做的就是学会思考,要学会悟。”
孙坚傻傻地望着父亲,最后还是把他认为正确无疑的答案活生生地咽了下去。
思考?悟?自己该思考些什么,又该悟些什么呢?
阳光像水一样漫过那块石头,也漫过了孙坚。多少日子了,孙坚从没像那天下午那么惬意过,惬意的日子对一个男人来说真是奢侈啊!尤其是对孙坚这个年龄的男人来说。一个男人处于不上不下的年龄,也真是尴尬。孙坚相信,包括他自己在内,谁都想过上惬意的日子,但事实却由不得你,比如今天。事后,孙坚还在心里怪曹操不知情趣地破坏了那一份难得的宁静。
孙坚将信拆开,一幅宏伟大气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这就是曹操的风格,人们常说见字如见人,这会儿孙坚看着那一行行气势非凡的字体,心里不禁对曹操有了几分敬佩,同时也有了几分好感。信里,曹操告诉孙坚,他要联合其他的势力拯救百姓、匡扶社稷,想邀自己入伙,同时也想听听自己对眼下时局的一些看法。曹操就是这样,不声不响之处就将对方心里的所有想法都给看透了,这就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拯救百姓、匡扶社稷?”当孙坚看到曹操说出这样的话时,他是想笑的。人就是这样,明明干的是毫无道义的事,却总是要装出一副替天行道的模样。这种事,孙坚自己也做过,所以当他看到曹操的信中这样讲时,孙坚并没感到惊讶,他也只是苦笑了一声,告诉自己继续看下去。
“文台兄,我看这件事缺你不可啊,没有你,恐怕生灵还会继续遭受涂炭。希望你能加入我们的行列,一同为拯救天下苍生,也为精忠报国,奉献出你我的一份力量……”信中,曹操极尽吹捧之能事。
孙坚和其他人一样,了解并关注曹操这个人还是从曹操孤身一人刺杀董卓那件事开始的。曹操这个人敢想敢做,是个行动派,通常情况下曹操都是想到就能做到,是个实干家。而且曹操城府极深,一度还成了董卓的心腹,还差点要了董卓的老命,就凭这些,曹操这人就不简单!眼下,曹操想邀自己入伙共同对付董卓,其用心无非是渔翁得利之计。曹操手下根本没有几个兵,他这是想借鸡生蛋而已。不过,曹操也真是有能耐。只要你敢借给他一只鸡,他就能想方设法让鸡生出一窝蛋来,至于生出的蛋是好是坏,曹操当然是一概不管。对这些,孙坚是再清楚不过了。可如果不去,自己就会成为所有人猜疑、鄙视的对象,甚至会变成众矢之的也是有可能的。可如果要是去了,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结局这个东西,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它的不可知和神秘性吧。一旦这种不可知和神秘性被打破或是被你的幻想所包围,你的人生就会变得索然寡味、迷迷幻幻了。
几番斟酌之下,孙坚还是答应了曹操,去了。谁知,孙坚这一去就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对此,孙坚多少都有点后悔,但孙坚临了一想:人这辈子,谁能保准不出事呢?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能活多久,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点有意义的事来。孙坚想成为这样的人。
起火了,当孙坚揣着勤王之心,建功立业之意踏入洛阳城的一瞬间,眼前发生的一幕幕着实让孙坚吃了一惊。熊熊的烈火犹如一条条肆虐的蟒蛇正在吞噬着往日的繁华,滚滚的黑烟也像是在向他诉说着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幕幕惨剧。往日的天堂,如今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董卓逃了,却给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断壁残垣、尸横遍野、满目疮痍,哀嚎声、叫喊声、呻吟声此起彼伏,所有的一切都如一把把冰冷的利刃深深地扎进了孙坚的心里。这些年南征北战又为了些什么呢?如果仅仅是为了功名或是利禄,这仗,不打也罢!
长乐宫啊!你可知道痛么?!孙坚慨然长叹。
夜色渐沉,天幕低垂,夜色犹如一口巨钟倒扣了下来,孙坚抬头望着天上的一颗颗残星,潸然泪下……
望着眼前的一片狼藉,孙坚心里正琢磨着下一步该往哪走,就见手下的一个人慌慌张张地朝自己跑了过来。孙坚平日里最恨的就是下面的那些人沉不住气,不管大事小事都爱给你瞎咋呼,好像脚步越乱,神情越慌越能显出他的忠心似的。
“慌什么?啊?给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个榆木疙瘩呢?”孙坚狠狠地剜了来人一眼。
那人挨了骂,头垂的像个焉了的黄瓜一般,立在那不敢吱声了,等着孙坚发落。
孙坚望着他那垂头丧气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说啊!”
那人吓地打了一个哆嗦,一张脸憋得通红,吭哧着,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来:“那边有东西在发光。”
“发光?”孙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等孙坚赶到现场,眼前的东西确实把他的眼睛和思绪都给重重地烫伤了。
玉玺!竟然是传国玉玺!孙坚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难掩喜悦,顿觉精神为之一振,往日的阴霾都在那一刻一挥而散了。孙坚抱着那块玉玺不停地摩挲着、欣赏着。一种无比的欢愉之情在瞬间升上了心头。
可后来发生的一切,让孙坚彻彻底底明白了什么叫做大喜之后必有大悲。
人这辈子,无时无刻不活在得失之中,而大多数人都太过执着于得失,得了某样东西,就会欣喜不已,失了某样东西,又会惋惜不已。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又有几个人呢?孙坚算是看透了,人这东西,得到的越多,就越想得到更多,同时也更害怕失去更多。这个世上,连自己都不属于自己,更何况是其他东西呢?
一支利箭带着厉声呼啸而来,鲜红的血液从孙坚身上流下,化作了一朵朵竞相绽放的花儿,散落一地。孙坚翻身落马,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生命也像那花儿一般就此凋谢了。
孙坚去了,带着些许遗憾、些许后悔,去了,在那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茫茫人海,你为谁而来?又为谁而去呢?走吧,也许,只有在春天里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一片宁静属于你,你不需要在向谁奢求,这份宁静谁也抢不走,谁也带不去,这世界知道你,知道你来过,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