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两个小小人 ...
-
葫芦村还在沉睡时,周围乌漆麻黑的,偶尔从村子中传来几声狗吠。郭巧儿从屋子里出来走到水缸前,用葫芦瓢舀了些水倒进盆里洗漱。虽然已快春分,水还是有点凉,手刚伸进去,郭巧儿的身子抖了抖,快速简单的清洗一番后,开始升火熬粥。
熬好了粥,郭巧儿取出篦子上馏的馒头放在灶台上用盆盖上捂着。将昨天晚上吃剩的野菜热了热,又调了盘自家腌制的酸豆角。
做好这一切,天也渐渐发亮,郭子义夫妇和郭宁儿都起了身。王氏见到灶台前忙活的小小人,心里微酸,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家两闺女跟着夫妻二人吃了太多苦。
王氏摸了摸郭巧儿有些凉的小脸蛋,说:“巧儿,怎么起这么早,不多睡会儿。”
“现在雨水多,竹笋嫩,我想去多挖些。”郭巧儿的小奶音,脆脆地回了句。其实她可不想告诉王氏说,因为昨晚想着怎么给家里挣钱,所以失了眠,免得她娘担心。
郭子义边喝粥,边提醒道:“巧儿,山上有蛇,你小心些。”
“知道了,爹。”
自从那天认了亲,又拜老孙头为师父,林成秀每天天不亮都要穿过自家后院墙外的那片竹林,爬上山腰吐息纳气一个时辰,然后再回院子里站桩。
站完桩,练习一套拳法、一套剑法,还有各种暗器。下午,开始跟着老孙头读书认字、识别草药,或者做些家务。
因为要专心调`教林成秀,老孙头干脆把茶棚转送给村里的一对独户老夫妇,这样,授徒种田两不误。而林氏也没闲着,病情彻底好后,她在家为那爷俩做饭、洗衣、纳鞋、缝补,也会跟着老孙头下地干活。
一个临时组成的三口之家,每天过的也是其乐融融。
这天,林成秀照常下了山穿过竹林,抬头发现前面有个小小的身影蹲在林下。她定睛细瞧,脸上不由地扬起笑,“巧儿,你又来挖笋了。”说完,走到郭巧儿的身边,也同她一样蹲着。
“是你呀!秀儿。”郭巧儿见是林成秀,同她打完招呼继续挖竹笋,“你今天怎么没拿镰刀和布袋?”
“哦!我是路过这里。”林成秀支吾地回了句,她练武的事不好对郭巧儿讲实情,于是跳过话头问:“你每天都要过来挖竹笋吗?挖这么多做什么使?”
“现在这个时节,最是挖竹笋的好时节。”郭巧儿边应着话,边利索地拔起一颗笋身,然后把笋根往土里埋好,“我挖竹笋是想到镇上卖了,给家里贴补家用。”
林成秀自小在苏州府长大,吃的喝的穿的都有仆人打点,逃难的时候才知道穷人想要生存下去有多不容易。她听郭巧儿讲的好有道理,又这么小就知道顾家,于是一脸崇拜地说:“巧儿,你懂得真多。”
“呵呵!”郭巧儿笑笑没接话,家里的那些糟心事,她不想对外人讲,“秀儿,你住村里哪儿?以前我怎么没见过你?”
“我就住在这儿,孙鹏是我表舅。”林成秀朝竹林边自家的那院子指了指,没瞒着郭巧儿。以后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她还想跟巧儿多亲近,“我是前几天来葫芦村的,以后你过来可以找我玩。”
“哦!你是孙大伯家的娃娃啊!”郭巧儿惊讶地看着林成秀,那个面相老成、每天笑呵呵、她爹总让她改口叫大伯的小老头,居然有个这么小的外甥。不过,郭巧儿又欣喜地说:“孙大伯是个好人,今年冬天送给我爹一只野兔、十斤野猪肉,那肉可香了。”
“我不是娃娃,是大孩子了。”林成秀不满地纠正一句,心里倒是很开心。有人当着面夸她师父,比夸她自己还高兴,“那个,你啥时候去镇上?”
“过几天吧!等攒够了竹笋再去。”郭巧儿见篮子已经满了,提了提,好沉。她看向林成秀说:“秀儿,我提不动,你能帮我提回家吗?”
“好啊!我力气大,没问题的。”
“谢谢。”
两个小小人,一边一个提着篮子往郭巧儿的家赶。两人年纪相仿,又不是怕生的性子,彼此还都有好感,不一会就无话不谈。林成秀告诉郭巧儿,她采了好多草药想去镇上卖了扯些布,给娘和表舅做身衣裳。郭巧儿说,等她攒够了竹笋就和林成秀一起去,两人相互照应不怕被人欺负了。
等送了郭巧儿到家,林成秀往自己家回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她觉得能认识郭巧儿真好,巧儿不仅长的好看、懂得又多,还说以后会保护她。想到过几天能和巧儿一起去镇上赶集,林成秀的脸上乐开了花,蹦蹦跳跳地往家走。
只是,她没发现,她蹦跳的样子像极了郭巧儿,更没发现,如果她学了老孙头那身本事,她林成秀反过来会保护巧儿。
小小的人,小小的简单,小小的快乐,总是那么容易满足。
林成秀回到家后已过了平时练习武艺的时间,老孙头也没苛责她,只是问了句去哪儿了。林成秀吧啦吧啦地讲了遍她怎么认识了郭巧儿,末了,好奇地问老孙头:“师父,你真的猎了一头野猪啊!”
老孙头听林成秀这么问,心里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当初置了田,但对农活很生疏,郭子义见老孙头翻土没翻透,一看就是个生手,于是二话不说,手把手的教了怎么犁田、怎么播种插秧。闲暇时,郭子义还告诉老孙头农事上的很多知识。
就这么一来二去的,两个人熟了,郭子义是老孙头在葫芦村唯一从心里认可的朋友。对于郭子义家的那些糟心事,老孙头很清楚,自己猎了野猪、野兔啥的也会送给那一家四口,打打牙祭。
“你这娃娃,还信不过师父的身手?”老孙头佯装不满地瞅了眼林成秀,又说:“那郭子义也是难得的人物,尤其他家巧儿非平常孩子所及,你与他们亲近也无不可,只是有些话该说不该说,你心里要有个数儿。”
“是,师父,秀儿晓得。”林成秀点头应下,随即又满脸期待地看着老孙头说:“师父,我和巧儿约好了,过几天一起去镇上,希望您能答应。”
老孙头略想了想,点点头。林氏母女身上还是那些补丁衣裳,秀儿更是穿着他的;家里的米、面、醋等等又该添置,正好一起赶集买了。再者,秀儿和巧儿一起玩,也不会养成个闷葫芦的性子,他可不想自己的宝贝徒弟随他。
瞅了瞅天色不早了,老孙头拿上锄头准备下地干活,临走前,对林成秀说 :“少站一个时辰的桩,罚你爬山一个来回,敏娘,你来监督。”
“徒儿遵命。”林成秀做了个鬼脸,转身飞快地跑向后院站桩去了。能和巧儿一起赶集,再让她多站一个时辰也没问题。
“你这娃娃。”老孙头无奈地摇摇头,心里却很乐呵。相处久了,对秀儿的性子也有了了解,如果她认可了你,会掏心掏肺的对你好。因为那段身世遭遇,这孩子其实对人很有戒心。
林氏一直坐在廊檐下纳鞋子,看着他们爷儿两闹腾,心里也挺开心。秀儿能有个小伙伴,就不会那么孤单,自她弟弟身亡后,这丫头很少笑过。
等老孙头准备出门要下地干活,林氏放下手里的活计,拿上两顶草帽,说:“走吧!一起去,秀儿挺乖的。”
老孙头犹豫了下,还是点点头,他也想考考秀儿的自觉性。
葫芦村的田地大部分集中在村西头,那里靠进水源,土地肥沃,方便浇灌。村南、村北、村东靠着山,不适合种田,虽说村东临着外河,但那边都是些荒地、水洼地,没人愿意开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除了种主要农作物,还会种些果树、茶树。
老孙头的房子在村子最东头,他家的田在村西,从东到西要穿过整个葫芦村。老孙头和林氏一路走到自己家的那两亩田,其它田里已有散散落落的一些村民在忙。
“呦!那孙大郎后头跟的漂亮妇人是谁呀!怎么没见过。”
“估计是买来的新媳妇吧!”
“没听说孙大郎摆酒席呀!莫不是骗吃骗喝的吧!这年头骗子可真多。”
“别瞎说,瞅那妇人长的挺端正,就老孙头那老面相,谁跟了他都亏。”
“哈哈哈哈……。”一句话,引起田里干活的村妇一阵大笑。
还是郭子义家隔壁邻居郭陈氏说了句公道话:“你们呐!瞎猜胡说啥,没听村长说嘛,人家是表兄妹,来寻亲的,有官`府文书。”
长舌村妇都闭了嘴,继续手里的活,只是瞟向老孙头和林氏的眼神里多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林氏起初对于那些妇人的嘴碎,心中着实气恼,想反驳几句,却有失涵养。最后想想,只要一家三口平平安安的就行,其它的有何好在意的。
只是,林氏心里还是有些愧疚,如果不是她,老孙头怎么会受那些妇人地闲言碎语、胡说八道。
老孙头倒是不在意,嘴长在别人身上,爱咋说咋说,把自己的日子过的红火才是正理。他现在发愁的是,家里多了两口人,这两亩地明显是不够种了。
今年老孙头打算种一亩水稻、一亩玉米番薯。林氏喜欢吃米饭、秀儿喜欢吃玉米番薯,两亩地的收成怎么够?
家里的菜园,老孙头还想种上林氏爱吃的冬瓜、丝瓜、南瓜;秀儿爱吃的四季豆、六月柿(番茄)和土豆。他存的粮种、菜种也不够,必须到镇上买。
秧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过几天便可插`秧了。老孙头将另一亩地翻过土,又归整了一番,等买来了种子再说。
回家的路上,老孙头告诉林氏他想要再买十亩田。林氏想了想,说:“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估计很难买到地,不过,可以先问问里正和牙子。”
“恩,还是你想的周全。”老孙头冲着林氏憨憨一笑。他觉得林氏虽然不会农活,可毕竟经营过酒楼,也做过老板娘,想的就比较细致。
林氏皱着眉,又说:“如果再买田,家里就有十二亩地,无论是播种插秧,还是收割打谷,人力很是辛苦。”
老孙头恍然似的一拍脑袋,说:“对呀!这个我怎么忘了,过几天赶集咱买头牛,呵呵!”
“家里的事,你决定好了。”林氏抿嘴轻笑,有时候这孙鹏跟老小孩似的。
林氏的一笑,似春风拂过心房,老孙头脸一热,赶紧加快脚步往家赶。
两人回到家,林氏去厨房做饭,秀儿已经蒸上米,正在摘菜。老孙头直接去了后院的宝堂室,打开书柜后的暗格,里面整齐摆放着银锭子、金锭子,还有些玉簪、玉手镯、玉扳指等等小件玉器。数了数,六百两银子,三百两黄金,一张京都福昌钱庄五千两的票据。
老孙头做了半辈子东厂密`探,全部积蓄都在这儿了。他不像其他同僚一样贪财,抄一回官`员的家,就富的流油。这些是他干爹孙公公的赏赐和自己投资赚的外块。而那些皇帝的赏赐,不能卖,只能藏在家里一个人欣赏。
说起老孙头,也是个可怜人,打出生就被爹娘嫌弃太丑给扔了,跟着一个老乞丐过活。也因为长的丑,总是被其他小乞儿欺负,后来遇见东厂的总管太`监孙成福,拜了他为干爹,勤勤恳恳地做了密`探。再后来,东厂萧落,西厂领事总管张成禄趁机板倒了老对头孙成福。
不得志下,孙成福郁郁而终,老孙头也因为得罪了张成禄,被罚去看管仓库。幸运的是,也因为他长的丑,没被净身`做太`监,这些都是万历年前的事了。
包了二百两银锭,老孙头提着小包袱回了前院。堂屋桌上已经摆好了饭菜,林氏见老孙头手上还沾着泥巴,就去打了盆水让他洗手吃饭。
老孙头将小包袱往桌上一放,乐呵呵地去洗手。这样的日子他挺知足的,有个宝贝徒弟,又有个会操持家务的林氏,比他一个人过日子好多了。
林氏的厨艺真是比别人好,同样的清蒸鱼、鸡蛋炒笋片、蒜蓉木耳和野菜蘑菇汤,那做出来的味道确实不一样。肉嫩、笋脆、汤鲜,不愧是从宫里传出来的手艺,老孙头和秀儿不禁多吃了一碗饭。
吃饱喝足,老孙头把小包袱打开,将银锭推到林氏母女面前,说:“这些银子你拿着,买田买牛,你看着办。”
林氏和秀儿望着这么多银子,有点懵。老孙头虽是从宫里出来的人,可看着不像是很有钱。秀儿不确定的说:“师父,这些都是你的呀!”
“呵呵!都是师父自己挣的,放心用。”老孙头笑咪咪地说。
林氏婉拒地说:“孙大哥,我们娘儿俩白吃白住已经很过意不去了,怎好还用你的银子。”
“你先替我收着吧!我存不住钱。”老孙头说着话,抬头看向秀儿,“再说了,秀儿是我徒弟,不能亏了你们娘儿俩。”
林氏想了想,说:“那我先收着,你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跟我说。”
老孙头见林氏收好银子,然后站起身,说:“你们歇着,我去找里正谈谈买田的事儿。”
里正说的和林氏一样,现在正农忙,大家都不可能卖地,他倒是建议老孙头开垦村东的那片荒地。牙子很快回了话,邻村有户人家要卖田,答应明天带着老孙头去看看。
从里正家出来,老孙头路过郭子义家,想了想,上前拍门道:“子义兄弟在家吗?我是孙大郎。”
王氏正在院子里晒被子,听见是孙大郎,忙去开了门,“子义在镇上,孙大哥找他有事?”
“子义兄弟不在呀!那我改天再来。”老孙头略有些失望地说。
王氏知道老孙头没事不会找郭子义,于是追问道:“孙大哥有什么事可以告诉我,等子义从镇上回来后,我让他找你去。”
老孙头略想了想,说:“是这样,我有两件事想请子义兄弟帮忙。一是我要买田,想请他一起去看看,二是你家的玉米番薯种子好,我想买些自己种。”
“您就别和我客气了,今年我和子义没种田,家里的种子也是糟蹋了,。”王氏说着话,请老孙头进屋,“孙大哥需要多少,自己去取些。”
家里是些妇人,他一个大男人不好进去,老孙头于是说:“我就不进去了,家里翻了一亩田,您看着装些。”
“行,您先等会儿。”
郭巧儿在院子里绣手帕,王氏和老孙头的对话全听进她耳朵里。当听到老孙头要买田,郭巧儿的眼睛猛的一亮,脸上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