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旅行(泰姐) ...
-
2015年4月,一封堪称经典的辞职信横空出世,“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10个字,简单且真诚,直白且任性,一时间,人心荡漾,喧嚣一片。一众人等纷纷叫嚣,“世界这么大,我也得去看看”,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但是回过头,看看手边未完的文稿、干瘪的钱包,还是自觉闭上了嘴,你看,我就是这么个怂人,没办法,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旅行是个极具诱惑的字眼。一想起旅行,风花雪月,美酒佳肴纷沓至来,不同的风土,迥异的人情让人心生向往,意想不到的惊喜,随缘而至的浪漫,就更是让人趋之若鹜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的向往,而如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我们大多人的梦想。之所以称作是梦想,是因为实现起来真的还是有点难度的。在我的认知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得有时间、有银子、有体力,缺了这三者其中哪一个,你的旅行都不算是真正的旅行。
时间。我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啥最不由己?时间。春天你想撑一把油纸伞在江南体会一把小桥流水人家,夏天你想策马奔驰大草原,豪情万丈纵情歌唱,秋天你想看“秋叶与雪峰相拥,碧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冬天你想赏“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的悲壮,这些对于我们大多数非自由职业者的人来说,都只能是梦想。为啥?时间不是自己的,拿人家的钱,就得听人家的管,这是规矩。啥时候想休假,先把申请交上来,再把工作弄利落,然后咱们再说休假的问题。特别是对有了孩子的人,你所有的休假就全部要精打细算在寒、暑假上。孩子在上学,你想说走就走,那就是白日做梦。你说走就走,孩子的衣食住行谁管?孩子的学习考试谁管?孩子的大小心事谁管?你说,想说走就走,可能吗?
银子,这是经济社会的特色。没钱的旅行,所谓不带钱或者很少钱的“穷游”,我个人觉得不应该算是真正的旅行。我总觉得,所谓旅行,不能说是吃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但至少也不能三餐不继、吃糠咽菜,住的地方不能说是雕栏玉砌、高榻软卧,但至少也不能住的是茅屋采椽、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老话说,“穷家富路”,讲的也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我与老哈的意见是基本统一,稍有不同,也是求大同,存小异。再回到穷游的话题,在很久之前我就跟闺女严肃的交流过这个问题,如若没有银子,那就踏实先把“万卷书”读好,等银子够了,再想“万里路”的问题。我不反对“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大的快乐”的旅行,精心策划、货比三家、利益最大化的旅行我也是绝对认可的,但是我怕“穷游”给她一种误导,就像有些新闻报道的那样,“XX仅带500元游遍十省市”,“XX仅带100美元游遍欧洲各国”,作为女孩子,我要让她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旅行可以用金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食物、住宿,不要幻想用别的东西去替代,无数的教训告诉我们,绝对得不偿失,请原谅一名母亲的杞人忧天。
体力。这是能好好旅行的基础和前提。腿脚不甚灵便、走两步就弱柳扶风、娇喘吁吁,绝对是旅行的败笔和噩梦。曾经流行的“背包客”,给了很多梦想去旅行的人意气风发的想象和动力--太帅、太酷了。但如同毛主席曾写过“无限风光在险峰”,你想赏美景,翻个山、越个岭、爬个坡、趟个河,那都是再平常不过,甚至于再有点高原反应那也不是不可能,这个时候,没有强壮的体质、彪悍的体力、过人的耐力你如何应对过去?
看看自己,一把年纪,真正属于旅行的时光又有多少呢?百度上说,旅行和旅游是有区别的。结合我的理解,旅行关键在“行”,通过“行”,荡涤心灵、大彻大悟;旅游重点是“游”,通过“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品尝天下八方美食。我对照了一下自己这些年的外出时光,真正算得上是旅行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是去吃吃喝喝,游山逛水了,扒拉手指头算一下,西藏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旅行之一吧。
2013年的夏天,机缘巧合,跟随着去了一趟西藏。来回一周,步履匆忙,虽不能称作走马观花,但的确是“管中窥豹”,如同现在,我在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在问自己,你的记忆里关于西藏有什么呢?
我看到自己眯起的眼睛,那是拉萨城里耀眼的阳光。小时候,我们的作文里常常写,“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到了西藏,才知道天可以蓝的那么通透,那么干净,白云可以如此洁白、如此无暇,抬头仰望,虽然阳光刺眼,心里确是一片安然。极目远眺,远处有郁郁葱葱的草原,微风吹来,一片绿色的海洋,些许白点,那是悠闲晒着太阳的牛羊在自由徜徉,偶尔还能听到放羊人的歌声,虽然听不懂在唱什么,但却真真感受到“岁月静好,时光不老”,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我看到一份执着的信仰。在西藏,看到最多的就是一手拿着转经筒,一边念着真言的人们,在布达拉宫广场和大昭寺门口,有无数磕长头的人,何谓磕长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五体投地。那些朝拜者,磕长头,一步一步,用自己的身体去丈量自己与朝圣地的距离,不远千里,历经数年,餐风露宿,无悔无怨。在大昭寺广场,我看到有很多藏民睡在那里,被褥、衣物都在,甚是不解,问过导游才知,他们都是不远万里从西藏各地一路磕到拉萨,一生的梦想就是能够在近处瞻仰释迦牟尼的14岁等身金像。他们或是衣衫褴褛,但他们的眼里看不到任何功利和不甘,而是全身心的平和与淡然,站在他们的身边,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怕自己的一点点不好行为玷污了他们的朝拜,唯有安静的站着,一起感受那份那份执着和虔诚。
我看到五彩的颜色,那是五色经幡在飘扬。在西藏,无论是庄严的寺庙,还是恢弘的山顶、亦或是苍翠的树林间,甚至在居住的房顶,随处可见挂起的五色经幡接天连地摇曳飘扬。听导游介绍说,经幡的颜色是固定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象征天空;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祥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象征江河;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大地。五种颜色是大自然存在的排列,绝对不容颠倒。每一片经幡上都写满了经文,藏民相信风可传播经文,写在经幡上的经文可随风永无止境地吟诵,经幡每一次被风吹起,就是对经文的每一次吟诵,上苍诸佛就会明晓他们的所求,保佑众生。静静地看着经幡飞舞,那一瞬间,会有莫名的感动与温暖,所有的疲惫,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杂念,似乎都烟消云散,真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我看到自己吸着氧气眺望纳木错的狼狈。高原反应是每个进藏人的担忧和噩梦。在我为自己到达拉萨没有高原反应沾沾自喜时,海拔4700米的纳木错就给了我一个深深的记忆。等车盘旋而上,海拔逐渐升高时,我的脑子就一个感受,疼。因为疼,我没有观赏到融融热流的羊八井蒸汽田在白雪皑皑的群山环抱之中的温暖与惬意;我无暇看感受那根拉山口的风大如狂,经幡欲裂的豪迈,我只记得自己满脸苍白、心跳加快、恨不得晕过去的狼狈;因为疼,我没有好好领略纳木错的清澈透明、水平如镜,没有感受到终年积雪的唐古拉主峰与纳木错白云衬着蓝天、阳光映着白雪,山水相融,水天一色的美景,我只记得在车里吸完氧气,步履蹒跚,在导游的搀扶下,一步步挪到湖边看了两眼,匆匆而返的不甘。现在想起来,没啥不甘,很多人不是说,每段旅行都得留点遗憾,不然哪有再来一次的冲动和果敢?有道理。
西藏,无论是神秘的布达拉宫,还是迷人的羊雍措湖,或是葱翠欲滴的林芝,无论是湛蓝的天、碧蓝的湖、皑皑的白雪、五颜六色的山花,还是牧民的牛毛帐篷、随处可见的白牦牛、黑牦牛…都像是一份勾人的诱惑,让你流连忘返。有人说,西藏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也是离自己灵魂最近的地方,的确如此,虽然我们都算不上是朝圣者,但在那里的日子,你会不知不觉被它的沧桑和深邃所打动,如醍醐灌顶一般,心无旁骛,热泪盈眶。
我曾经把一首歌单曲循环无限次播放,许巍的《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地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地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地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愿我们心中每人都有一朵永不凋零蓝莲花,无论幽暗或者明亮,无论彷徨或者张扬,我们都有奔向自由的勇气和力量,这也正是旅行所给予我们的目标和方向,为了这个目标和方向,我们要努力工作,好好赚钱,为了某一天,我们可以“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可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与所爱的人一起,风雨无惧,锐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