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二、伦理道德与人性的矛盾 ...

  •   二、《西游记》、《金瓶梅》中反映出的伦理道德与人性的矛盾
      中国古代的哲学特别是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就其本质而论,是人的哲学,不论是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不论是朱熹的“天理之性”都把人的本性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讨论,在这些哲学发展的过程中,伦理道德内涵,依然是“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依然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准则。但是到了明代中叶,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封建式的生产方式以及建构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受到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的影响,与以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在学术上产生了分歧,这就导致了明代中叶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此时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突,而要求个性解放,主张人格独立,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成为一股强有力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在《西游记》、《金瓶梅》等文学小说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在玉皇大帝面前也自称“俺老孙”,这种叛逆个性,是在追求一种人生自由和人的平等。孙悟空的行为一是利国安民、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而与神妖鬼怪作斗争,二是他为实现人格解脱,要求摆脱紧箍咒束缚的斗争,此时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孙悟空人性身上,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作为贪吃、好色的猪八戒,这一形象从封建社会伦理的角度应是受到作者的抨击,但是整个故事,作者始终以诙谐的语言,用一种善意的批评在刻画猪八戒,这本身就暴露出伦理道德思想与猪八戒的人性发生了冲突,作者肯定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如果说《西游记》是人性向伦理道德思想发起了挑战,那么《金瓶梅》的作者以大胆的勇气和惊世骇俗的笔大胆的表现了人欲,并以客观的描写,展示了人欲对程朱学说的禁欲主义的冲突,对封建礼制的突破及对传统人性价值的取代,诸如“朝闻道,夕可死”“修身齐家安邦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之类,对《金瓶梅》中的人们来说,更是闻所未闻的天方夜谭。代之而起的是人情色欲的无情放纵,对金钱财富的无限追求。孟玉楼的改嫁,有违于传统道德女子从一而终的古训,且他却置“田地大,斯文待礼”的尚举人于不顾,果断地选择了家中钱过北斗,酒色之图西门庆。吴月娘对西门庆一边数落其“白日黑夜在院里嫖弄,通不成器的不孝子弟”。却不知自己天天宿花眠柳,纵淫奢意。作为“家乃是代管缨,先朝将相”的林太太和西门庆私通,纯属于情欲的需要,在自称“妾身未曾出闺门,诚恐抛头露面,有失先夫名节”的林太太,在挂着传家节操的同松竹的“节义堂”中干起了不节不义有失先夫名节的勾当,这充分地体现了封建的伦理道德与人性的本能情欲之间,发生了彻底的冲突。这种矛盾作者亦感到彷徨,一方面作者以真实的笔触描写了西门庆对金钱财富的狂热追求和对人情色欲的尽情宣泄,体现了对商品经济所必然带来的恶德丑行的大胆认识和勇敢正视。但是对传统禁欲主义价值体系矫往过正势必将导致人欲横流。恶劣的情欲一旦超出一定社会相应的行为规范,而发展到损人利己,就难以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而只会引起人际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的混乱,加速社会毁灭的进程。作者可怕的意识到,《金瓶梅》这样一个人欲横流,损人利己的社会,并不利于社会的正常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完善,因而,对西门庆的贪赃枉法,损人利己,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对《金瓶梅》中如实展示的那个污败腐化、纵意奢淫的社会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患。面临历史的十字路口,应以怎样的价值观念观望《金瓶梅》中如实展示的现实人生,用怎样的价值体系来确认人们的行为规范,以矫正人欲横流的社会现象,成为作者认真思考,并力图作出回答的问题。作者此时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人情物欲对“天理”“纲常”的冲突。同时又希望以“天理”“纲常”来拯救那个人欲横流的社会,一方面客观地描写了现实社会中轮回报应之类宗教思想的荒谬和虚妄,同时又希望以这种轮回报应思想警戒人生,一方面以放情欲纵的享乐来达到生命价值的确认,同时又希望以生命意识唤起人类对情欲的节制,这种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与人性之间产生的冲突是当时历史的必然产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