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宝黛爱情<二> ...

  •   像贾宝玉一样,林黛玉也是一个并不驯服的贵族小姐,是封建贵族家庭叛逆者的典型。

      她体弱,多愁而善感,又是一个才情很高,伶牙俐齿,聪颖过人的女子,这些特点固然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她的生活境遇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由她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父母双亡的厄运,寄居贾府,因此,封建礼教,封建阶级的精神枷锁,在她身上施加的压力,要比贾宝玉沉重的多。
      她常常用尖刻的讽刺,揭穿封建卫道者宝钗之流的虚伪和卑劣,特别是她要求婚姻自主,全心身地沉溺在感情的泥淖里,经常大胆地同宝玉的吵闹中暴露自己的感情,置封建礼教于不顾。
      从她的谜语中,可以看出富有的诗意,“琴边衾里两无缘”,这就是个悲剧,“焦首朝朝暮暮,煎心日日年年”,痛苦极深。
      然而,她也不甘屈服,“光阴茬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谜语中颇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己”的味道。

      不能顺应环境的林黛玉,又不肯安分随时,不愿隐蔽感情的锋芒,她的锋利的言词,脱俗的情趣,奇逸的文思,成了她向命定的“金玉良缘”进行斗争的武器。

      她和宝玉是封建礼教压抑下的一种情种,对她来说,似乎除了爱情之外,别无其他值得关心的生活内容。

      他们憎恶封建礼教所谓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说教,痛恨这种道德的腐败和虚伪,同情被压迫的奴隶,要求摆脱封建专制和礼教的束缚。
      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是在这种共同的叛逆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毕竟有它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充其量也不过反映了脆弱的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要求,那根底仍然是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并没有离开朱门绣户的贵族生活环境。

      正统儒家的礼教,是男婚女嫁得由父母作主,而这个林黛玉却读书而不知礼,她不满意封建礼教的婚姻制度,不满意封建家庭的包办,自己大胆地进行了爱情选择。

      她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感到痛苦和愤恨,但又幻想能有一个家长出面为自己主持终身大事。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叛逆者自身有的许多局限,是相当脆弱的,所反映的民主主义思想还仅仅是初步的,而封建主义势力虽已腐朽,但还处于统治地位,必然要尽最大的势力来破坏这种爱情来消灭这种叛逆思想,挽救封建贵族没落的命运。

      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相处在大观园中,初次见面一经交谈便恍若远别重逢一般,相互爱慕,从儿童伴侣中突破“两小无猜”的阶级,在自愿互爱的基础上,培育了他们的感情的幼苗。
      这种封建阶级所不能允许的恋爱关系,以他们的脆弱的生命同封建礼教桎梏的争斗中,对命运论表示了大胆的怀疑和反抗,又加深了他们的相互了解。

      “春困发幽情”一段,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发展中,他们借《西厢记》中的话,互相表白和试探,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在行动上反对封建婚姻和道德规范,在争取自主的,情投意合的恋爱婚姻。

      然而,封建阶级需要的是成为男人附庸的“贤良”女性,林黛玉虽然爱着宝玉,但从来不劝他去钓名沽誉,立身扬名,以追求封建阶级所宣扬的“夫贵妻荣”,相反的,她和贾宝玉唱的是一个调子,与他一起反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十分鄙视封建统治阶级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这同一心想做宝二奶奶死皮賴脸地劝说贾宝玉向上爬,将来好“金殿对策”的薛宝钗造成鲜明的对比。

      贾宝玉被贾政毒打后,黛玉两个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深感委屈和同情,可见悲伤最重,是站在反封建的共同命运上的。

      这株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是在以眼泪还债。

      事实上,在那种社会环境中,一个孤弱的少女,恐怕也只能如此而已。

      林黛玉的题帕诗,可以说是定情诗,它表明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由掩饰,猜疑,百般试探,发展到私相传递信物,这是林黛玉思想上的一个大的发展,这个相当大胆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礼教加给她的枷锁。

      所以说,贾宝玉深敬黛玉,从不以“金玉”之说为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