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王夫人的“慈善”形象<二> ...
-
“仁义道德”,这块遮羞布终究掩不住王夫人杀人的血迹,“活菩萨”的假面目也套不住吃人的血口。
连王夫人的亲生儿子贾宝玉也在诔文中声讨:挖出那凶悍女人的心肝,我的愤恨也难以消除!“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可见,贾宝玉在叛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叛逆思想的发展与深化,是大观园严酷的阶级斗争对他的教育与影响的结果,残酷的现实,使他从“善良”“慈爱”中看到了吃人的狰狞嘴脸,从身为卑贱的奴隶中看到了火爆的反抗,更以各种形式在深入发展,主子之间的争权夺利也更加尖锐。
这说明“仁政”挽救不了“礼治”的覆灭。这就是《红楼梦》王夫人形象塑造的深刻处。
再说黛玉之死,王夫人也是主谋之一。
在抄检大观园中,王夫人就借驱逐晴雯,指桑骂槐,直接攻击林黛玉,说明王夫人已经把林黛玉也列入了排斥打击对象。因此,晴雯之死,成为黛玉夭亡的不祥之兆。
贾宝玉执着地爱着林黛玉,这一点贾府上下都了解,但是林黛玉不是王家的人。恩格斯说: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动,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
王夫人在贾府没落的情况下,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可供抉择的人物当中,王夫人当然是会倾向于薛宝钗,让宝钗成婚,首先是为了借重薛府的经济实力,以作苟延残喘之计。
因此,王夫人让宝钗主持家政,对黛玉很看不惯。称颂宝钗是“好孩子”“妥当人”,骂黛玉“狐狸精”“害人的东西”。
薛宝钗,林黛玉未来的命运,在这里已有了定向。
薛宝钗为自己唱岀了“韶华休笑本无限,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颂歌,林黛玉却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哀音。
林黛玉的死,已是时间问题了。
紧接着,王夫人和薛姨妈,薛宝钗,王熙凤等结成一党,串通一气,收买了袭人等这样的哈巴狗,在宝玉周围,组成一个以父,母,妻,妾为主干的封建罗网,控制宝黛的行动,最终,用“金玉良缘”说和“掉包计”,把林黛玉置于死地,把薛宝钗推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这都是直接根据王夫人的这个意旨行事的。
这件事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残忍和狠毒。
“善人”不“善”,对王夫人的这种“恶”行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她背后的贵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王夫人之所以要害死林黛玉,还在于黛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除掉她,就是要让宝钗这块封建主义的“金锁”去锁住宝玉,使宝玉走为官为宦,立身扬名的封建主义道路。
结果,害死黛玉,逼走宝玉,既没有“善”,也没有“仁”。正如紫鹃所控诉的:这些人怎么竟这样狠毒冷淡!
贵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及其政治利害关系,把王夫人之流的“善”和“仁”撕了个精光。
从王夫人的反面典型里,可以看清所谓“性善”“仁政”的虚伪性。
曹雪芹用活生生的历史图画,对封建贵族阶级,封建专制主义,对王夫人推行的“克己复礼为仁”的统治路线,作出深刻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并不具备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性质,这是曹雪芹初步民主主义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及其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