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二> ...
-
元春归省时,众人写诗作赋,薛宝钗见宝玉诗稿上有元春所不喜欢的“绿玉”字样,就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叫宝玉改掉。
后来,元春从宫里送出来一个灯谜,薛宝钗明明一目了然,心里也觉得并无什么新奇,但嘴里却还要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装模作样的故意寻思一番,其实,她早就猜着了。
正是凭借了这些奉承,笼络,装愚的行为,使薛宝钗赢得了贾府上下左右一致称好的名声,这就是薛宝钗所谓“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真实内容。
因此,把持荣国府家政大权的王夫人,王熙凤选择了宝钗这个封建卫道士作为宝玉的妻子,这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薛宝钗就是以卫道者的精神和“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的美德,博取了贾府统治者的欢心。
然而,很多地方她不仅不端方,看上去还丑恶得很。
在滴翠亭边,她偶然地偷听了小红和坠儿说的私心话,引起了她内心对一连串封建大道理的联想,但为了自身的利害,却又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着,假装追寻林黛玉,巧妙地解脱自己,嫁祸于林黛玉的卑鄙行为,她的言行谈吐,有时已经显露出同王熙凤一样的丑恶。
譬如,金钏儿投井事件。
薛宝钗在知道金钏儿投井自杀后跑到王夫人跟前的那番表演就是她“贤淑”的美德?!
王夫人一巴掌打得金钏儿投井自杀,这分明是大观园统治者王夫人的一笔血债,是血淋淋的阶级压迫,充分暴露了封建主子的狰狞面目,连王夫人自己也有了不安的感觉,但是,薛宝钗却主动编出一套话来为王夫人遮羞,一边称:姨妈是慈善人,一边讲了这样一篇冷酷的道理: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即使是赌气死的,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最后说是: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薛宝钗的这番安慰话,充分暴露了她的剥削阶级的残酷本质,而她的这种虚伪的做人诀窍,又是封建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的结果。
看看,经她这么一说,一切都颠倒过来了:明明是被害者反得了“糊涂人”的罪名,而真正的杀人者最后非但无罪,还可以用几个臭钱就买到了一个“尽了主仆之情”的美名,真是无耻!
薛宝钗如此行事,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却是“体亲之情”的美德,事实上,这是她在为杀人的凶手涂脂抹粉,开脱罪责,给无辜的受害者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这恰恰暴露出封建道德的吃人的本质,她为王夫人开脱罪责,完全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自觉行为。
“君子学道则爱人”“礼之用和为贵”“他利不如人和”“尊上睦下”等等,这些虚伪的说教,不过是他们在人性论的掩盖下抹杀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事实,调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鲁迅先生曾经刻划过一种叫“帮凶”的角色:这种帮闲在忙的时候就是帮忙,倘若主子忙于行凶作恶,那自然也就是帮凶,但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的。
在薛宝钗身上,处处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帮闲兼帮凶的丑恶的举止和品格。
从薛宝钗的身上,还可以看出封建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剥削阶级本质,也可以看岀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商人市侩作风,她本岀身于皇商家庭,从小就受着商人的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的作风的熏染,因此,她做事从来“不加工于无用,不损财于无谓”。
贾探春新创了个“兴利除宿弊”的改革,在帮助探春理家时,薛宝钗根据“好与”“才能”“多取”的经营道理,来了个“小惠合大体”,并对贾探春大肆吹捧,学着儒家的腔调叫嚷: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把三小姐捧上了天。
对于下人,她提议让那些管理大观园园圃的婆子们从收益中,给园里其他婆子些好处:你们只顾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然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假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呢,让他们也沾带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的,他们就替你们照顾了。
以此达到使大家齐心的目的,一年就为贾府省下四百多两银子的开支,同时,又给自己捞了一个“疼顾”下人的美名。
薛宝钗一心为贾府出谋划策,就是妄图要使奴仆们心悦诚服地受统治者的压迫和榨取,这是没落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非常狡猾的手段。
像薛宝钗这样一个穿着女装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信徒,她以温柔敦厚,庄重典雅,怒于中而不形于外,心如城府之严的博取了贾府统治者贾母,王夫人之流的欢心,作成“金玉良缘”,获得荣府中“宝二奶奶”的地位,却最终还是没能得到那叛逆者的心。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曹雪芹前八十回《红楼梦》里,我们虽然没有看到这冲突的结局,但在脂砚斋的评注中却曾透露: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无方能悬崖撒手,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香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从此可知,贾宝玉终于为了林黛玉的泪枯,为了叛逆理想的破灭,而恪守“木石前盟”撒手悬崖而去!
薛宝钗却只能死抱着她的金锁,除去继续吃她的“冷香丸”以求“芳龄永继”,还得到了什么呢?活埋在那命定的“金玉良缘”的时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