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飞鸟各投林 ...

  •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起一结,就是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各种不同政治倾向人物的不同结局。

      当贾府的薛,李,邢,王,史几家的亲戚接踵而至云集大观园时,反映了什么?就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衰落。
      他们的赏雪折梅,吟诗制谜,将诗社推向鼎盛时期,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贾府已是矛盾四伏,此后,渐有雪消香散之况。

      从全书艺术构思上看,曹雪芹写金陵十二钗等人的聚集,对以后星散的悲惨景象是有力的反衬。

      大观园中的贾太夫人就像一只站在树梢上的老猢狲,在宗法关系上,她的地位最高。贾母有一首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暗示出了什么?就暗示出了贾府行将“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社会在动荡,阶级在分化,公府侯门的权势在衰落,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在瓦解。

      王夫人在下令抄检大观园时,一想到晴雯的眉毛和眼睛生得有些像林黛玉便分外憎恶,这说明了什么?正说明了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中,王夫人已深感林黛玉的叛逆思想对封建正统是个威胁。因此,林黛玉的泪尽而死,就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程朱理学残害异端的狰狞面目。

      元春,迎春和李纨努力要使自己符合封建礼教的要求,而结果却是被本阶级所吞噬。因此,在元春和迎春命入黄泉之前,一个公然诅咒那三宫六院是牢笼般的不得见人的去处。一个为摆脱侯门公府所加给的思想上的烦恼,而跑到《太上感应篇》里去找安慰,这说明什么?正反映了封建礼教危机的深化,以致使它的信奉者也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怀疑。

      李纨的老来侥幸,但随后又化为过眼云烟,又说明了什么?这是地主阶级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中兴的现象都不过是回光返照。

      王熙凤和薛宝钗算是封建正统派,薛宝钗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可以说是非常坚决的,而王熙凤既极力维护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又或明或暗地把封建主义的道德教条撕得粉碎,她是行将倒塌的封建制度这座大厦上的支柱,同时,又是这座大厦横梁上的蛀虫。这两个人的覆灭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四大家族财势联盟的彻底衰败。

      贾探春作为地主阶级改良派的代表,虽说是庶出的,但她死心塌地地投靠了王夫人,曾想以开源节流为纲的压缩政策去缓和贾府的政治经济危机,以期能延长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寿命,但好景不长,正如谜语所暗示:拉线一断随风悠悠飘,莫要埋怨东风送远离。像断线的风筝,从此,远嫁不归。

      而秦可卿魂托王熙凤时提出的退守路线,基本上也是属于这一思潮,但结果又如何呢?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被时代的狂飙吹得渺无音迹。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立,是当时社会上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反映。

      而史湘云由坚定地站在薛宝钗一边转而对林黛玉的遭遇表露出一定的同情,也多少反映了薛宝钗之流的越来越失去人心。

      巧姐从绣户侯门女一降而为荒村野店中的纺织农妇,这是四大家族的衰败而造成她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是地主阶级顽固派推行的政治最后破产的明证。

      妙玉和惜春是佛道思想的体现者,“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似乎是对妙玉和惜春式的生活道路的肯定,但是,曹雪芹却又批评了宗教世界观的自私,虚伪,腐朽。

      可见,曹雪芹已认识到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却不能进一步揭示社会发展的方向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因而,当他试图对这一原因作出解释时,又转过来肯定自己曾揭露和批判过的某些东西,以致在唯心主义的沼泽地踟蹰难前。

      在人类认识史上,只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历史的真正钥匙,而在曹雪芹的时代,当然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伟大的思想武器的。

      因此,当他在试图说明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因时,终于,在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里未能拔出脚来,这就不仅是阶级的局限,而且,是时代的局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