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贾探春理家<二> ...
-
贾探春从总管赖大的花园里了解到: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由此而学到了一个生财之道。
但是,要使那些破荷叶,草根子变成金银,那就得通过奴隶们的劳动,使奴隶们关心增加产量,为了增加贾府的剥削收入而流尽血汗,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贾探春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之中,任用几个带头羊,来分管各个摊摊,去承包经营大观园的花木水产。
条件是:老成本分,循规蹈矩,乐于当奴才的,还要是能知园圃,也就是有一定生产和管理技能的,对这些人,如李纨所说: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少数几个人富裕了,成了奴才贵族,对其余的一部分人,只要他们一应粗重活计都包下来,也让这些管园子的奴仆们沾带些利息,分享一点好处,以消除他们的怨恨。
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是提高劳动强度和生产效率使园子里的什么竹子啦,菜蔬稻谷啦,香料香草啦,毎年滋长繁盛,主子们则可以坐等着他们来孝敬,交钱粮。二是裁减人员,省了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
给一部分奴仆一点物质刺激,扩大他们的劳动范围,提高他们的劳动强度而让另一部分人失去工作。
这是一个没落的地主阶级加强剥削的办法,千方百计在人民身上敲骨吸髓,要吃尽他们的血肉。
贾探春的办法:这个人本来是管竹子的,那就把所有的竹子交与他,那一个人是种庄稼的,那就把所有的庄稼都交给他细细按时加以抚养。
剥削阶级的吃人制度,总要披上“仁义”的外衣。
贾探春说:不必看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可见,孝敬比交租纳税体面多了,老妈妈们也可以借些小补,不枉成年累月在园中辛苦。
看她讲得多么动听,好像真正是“体仁沐德”,似乎一切的一切全都是在为“下人”着想似的。
可实际上呢?
自从有了贾探春的这个经济体制改革,主子们吃的用的,诸如头油,脂粉,笤箕,簸箕以至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都是他们包了去,一年就为贾府省下四百多两银子的开支。
薛宝钗心里一算:一年四百,二年八百两,打租的房子也能多买几间,薄沙地也可以添几亩了。
这说明他们剥削的手段又可以增加不少了,真正的食利者是谁还不清楚了吗?
“三驾马车”满心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兴利节用”,一箭双雕,算盘打得也不可谓不精。
然而,办这几件事都直接与贾府当时整个经济状况有关,这些对于贾府奢侈靡费的庞大开支,不过是杯水车薪,又何济于事?
结果呢?结果是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一发不可收拾,贾府的经济照旧江河日下,千疮百孔,这说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榨取已经灯尽油干,再也无法维持统治者奢侈腐朽的生活了。
贾探春原本满心想以兴利节用为纲,利用大观园的山水土地经营池塘园圃,搞一点农林副渔的生产,把纯消费的园林,部分变成能生产的地方,把贵族的生活奴仆少部分变成生产性质的奴仆。
这种改良反映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改革的一种设想,流露了他的“补天”思想,他通过贾探春和薛宝钗想用一点小惠来保全整个家族和阶级的大体,结果反而大大激化了贾府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加深了经济和政治的危机,从而加速了贾府的崩溃。
就在探春理家的这段时间内,先后发生了芳官,春燕挨打,以及蔷薇硝,茯苓霜等事件,三,四日的功夫,大小事出了八,九件,如平儿所说的:但只听见各屋里大小人等都作起反来了,一处不了又一处,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一切腐朽没落的反动统治阶级,当他们内外交困,危机重重的时候,就一定更加疯狂地向人民进攻,使尽一切诡计把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
紧接着便是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和因绣春囊事件引起的抄检大观园,直到贾府抄家,这个封建贵族便一蹶不振,终于走上了彻底衰亡的道路。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支配下,即使在上层统治阶级中,妇女也没有任何掌权的机会。
可是,在《红楼梦》中却出现两个贵族妇女掌管贾府家务大权,这本身就是违反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这说明了什么?它说明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已出现了势必解体的征兆。
事实证明:封建社会这个百孔千疮的“补天”根本无法补救,整个封建阶级都已经到了运终数尽的末世,即使像贾探春这样的高明人物,补天这条路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忽喇嗽似大厦倾”“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一个贾探春又岂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是探春理家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曹雪芹给贾探春下的一句相当确切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