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贾探春理家<一> ...
-
《红楼梦》中的贾探春理家,看上去像个插曲,其实有深意。
曹雪芹通过探春理家从侧面写出了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
贾探春是封建时代的一位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是贾政庶出的女儿,在贾母的孙女中排行第三,上有元春,迎春,下有惜春。
这个贾府三小姐,精明强干,有胆有识,口直心快,敢说敢干,是个颇具才识的人物,在家里虽有尊贵的地位,但却没有实权。
她对于贾府内部日益尖锐的矛盾,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面对着财源枯竭,危机四伏的家庭,很想挽救这个贵族之家的“颓运”,为统治阶级立一番事业。
就在她苦于自己的才能无从施展的情况下,曹雪芹特意为她安排了理家这一典型情节,并赋予了它深刻的思想和政治内容。
在曹雪芹的心目中,这位三小姐是一个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本来是一个可以力挽危局的人物。
因此,曹雪芹把贾探春写成大观园中具备政治风度的女性,行将没落的贵族家庭的一个改革者,是一个为了维护贵族阶级的尊严,连亲母都不认的人。
显然,曹雪芹对探春理家的才能是持赞赏态度,然而,贾探春理家是处于末世的贾府,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了,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探春理家注定要失败。
造大观园时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恰如贾元春的一首爆竹诗所形容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
探春上台前的除夕,宁国府黑山庄庄头乌进孝就给贾珍描绘了贾府庄园的一片衰败的景象。
“这够做什么的?…真真是别过年了!”
说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地主阶级的贪婪,贾府奢侈挥霍造成的经济危机,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正在崩溃。
贾府衰败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经济上的不可摆脱的危机。
由于贵族生活无止境的挥霍浪费,主子们各自贪污肥私,官场的贿赂应酬,再加上主子们一味的显富尊荣,想省也省不下来,必然是入不敷出,“出的多,进的少”,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结果偌大一个封建家族,竟不得不靠割肉补疮,典当抵押来应付局面,从这里也不难看岀这个赫赫扬扬,己将百载的封建大家族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连一副空架子也快保不住了的境地。
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震撼着这座腐朽的封建大厦。
面对着贾府崩溃之势,贾探春还是要拿出力量来“兴利除弊”进行一番改革。
在封建宗法社会里,按儒家的说法: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贾探春的生母赵姨娘是贾政的妾,在统治阶级腐朽思想的熏染下,探春对自己的庶岀地位是深恶痛绝的,从她对嫡庶关系的态度上,可以看岀,她是一个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忠实拥护者。
她不去怀疑和憎恨那个万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反把一切罪过都归于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对她非常鄙视和厌恶,并力图摆脱这种母女关系。
她曾恶狠狠地诅咒赵姨娘“阴微鄙贱”“昏聩”,甚至根本不承认赵姨娘是她的母亲,说什么: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
她公开表示:年下才升了九省都检点的王子腾才是她的亲舅舅,而把她出身母亲和亲舅舅看成奴才。
这种忠于嫡系统治者的表现,深得王夫人的疼爱和赏识。
因此,在腐朽不堪的贾府里,平生争强斗智的管家婆王熙凤,因心力交瘁,日子混不下去,一下子病倒了,王夫人感到失去膀臂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换马”的问题。
她们先是让懦弱忠厚的李纨出来理家,然后以她本是个尚德不尚才的人,未免逞纵了下人为理由,命探春伙同李纨裁处。
于是,贾探春这个未出闺阁的庶出小姐,便被捧上了贾府的议事厅,暂时代行理家的职权了。
以后,又觉得园中人多又恐失于照管,特聘了宝钗来,托她各处小心,这样就出现了三驾马车式的统治布局来维持残局。
有人把贾探春,薛宝钗,李纨说成是“革新派”。
其实,只要看她们对待祖宗的旧规矩的态度,对待封建家族的大体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实际上也是道地的顽固派,她们的所谓革新不过是在墨守旧规的前提下,要给腐朽的垂死的阶级打一针苟延残喘的强心剂而已。
既想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又要竭力维持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
这是一切没落阶级所无法解决的矛盾,贾府是这样,整个封建阶级同样是这样。
在“三驾马车”中,贾探春无疑是主要的决策者,她是真的想要给贾府这只行将沉没的破船寻找一线生机,李纨不过是一段枯枝,起不了作用,薛宝钗虽然厉害,毕竟只是个亲戚。
别的人呢?
王熙凤排了个队:二姑娘更不中用,四姑娘小呢,兰小子和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还有个叛逆者贾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
这就是说,贾府的统治者们已开始人手不接,不能再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可谓真正是后继无人了,只剩下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来得,又是家里的正人,而贾探春自己也很想立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便被选中了。
这充分反映着贾探春所代表的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摆脱危机,解除危亡的企图和挣扎。
探春一上台,就代替王熙凤成了众矢之的,对于众多的奴隶,作为一个新当权的主子,是如何进行统治和管理的问题,面临着两种矛盾:一是主子和奴隶之间的矛盾,二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这时贾府内外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在日益加剧,奴隶们的反抗不时爆发,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主子们狗咬狗的丑剧层出不穷。
探春与吴新登媳妇儿之间的一场舌剑唇枪的斗争,正是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
事情的起因是: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出事死了,贾府应该赏一笔丧葬银,按旧例究竟赏多少,吴新登媳妇儿是心里有数的,但她回过话之后,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
在这不言语的后面实际上是有文章的,曹雪芹在书中交待得明白:她藐视李纨忠实,探春是年轻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她二人有何主见。
以吴新登媳妇儿为代表的这一批管家婆娘,就是存心要她的好看: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服,一出二门,还说出许多笑话来取笑。
面对这样的阵势,探春采取转守为攻的办法,她问:根据过去的旧例该赏多少才合理?吴新登媳妇儿一时不好回答,便推说要去查账。
探春随即笑着说了几句看似委婉其实犀利的话:你办事办老了的,还不记得,倒来难我们了,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利害,也就算是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倒像我们没主意了。
这一番话把吴新登媳妇儿说得满面通红,旁边的众媳妇儿们都伸舌头,通过这一细小矛盾的安排和处理,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探春对奴隶的管理确实比王熙凤更厉害一层。
接着是探春自己的生母赵姨娘杀上门来,大闹一场,这是贾府内部的争权斗争。
赵姨娘曾听信马道婆的话谋害过贾宝玉和王熙凤,那次阴谋失败了,但矛盾依然存在。
探春管了家,在赵姨娘看来,这是她有可能分享贾府统治权的一个大好时机,于是,她便想借赵国基的死多弄些银子。
但探春却把这次理家看成她为这个封建大家族兴利除弊,施展抱负的一次实践,她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维护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嫡系统治权,因而她绝对不肯徇私为赵姨娘破例,这就势必在她们母女间发生冲突。
探春最忌讳别人说她是庶出,而在这次纠纷中,赵姨娘偏偏冒了探春的大不韪,亲自跑到厅上来交涉,这就更激起探春的反感,增加了这种冲突的尖锐性。
暂时退居的王熙凤躲在一边,也不怀好意,而是想趁着紧溜之中,把众人对她的恨转移到贾探春头上去。
所以,贾探春对平儿说: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她做好人。难怪王熙凤也怕她三分。
众多的里外下人,即奴隶们,都恨恨地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
随后,探春作主,取消了贾环,贾兰二人在家学里每人八两银子的纸笔点心费和姑娘们每日二两银子的头油脂粉费,这是所谓的节流除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