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林黛玉的悲剧<二> ...
-
风雨连宵,孤灯独对,泪湿纱窗,哀伤满怀,这都是抒发了林黛玉在封建社会重压下的深沉哀怨。
然而,读过《葬花辞》,人们并不会责备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倒是颇为同情她的不幸遭遇。
《葬花辞》写林黛玉葬花,其实是写她在埋葬自己的青春,这里,有血,有泪,有反抗,有诅咒,在封建礼教的残酷压抑下,她觉得孤独,倍感凄凉,她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去找一个能够葬身的“香丘”也办不到,只能哀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情调是哀怨缠绵,悲观绝望的。
她还能从自己的哀愁,想到别人的苦难: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这发自肺腑的呼声,说明林黛玉的思想又前进了一步。
她深深地叹息柳絮: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感觉一切都没有什么希望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是对封建制度葬送了她的青春是那样的深恶痛绝,然而,“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则抒发了林黛玉满腔的激愤。
她在写《琴曲》时,看到宝玉送来的旧绢子,自己题的诗绢上泪痕犹在,又想起初来时和宝玉的旧事,想到自己和宝玉志同道合,心意相投,不觉得籁籁泪下。
可是,这时的林黛玉已经预感到自己和宝玉的爱情要破灭,一生的希望要成为泡影,发出了人生如尘的感叹,还是相信命定的姻缘,这是痛苦凄凉心情的自然流露。
尽管不幸已经快要压倒了她,她却仍然不肯向龌龊的环境妥协和屈从,所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正表现了她蔑视封建阶级世俗的思想。
因听讹传宝玉娶亲,一片疑心竟成蛇影而绝粒,后又因听侍书与雪雁的一番密语没有那回事而复生,进一步表达了黛玉对爱情的忠贞,可贾府的封建统治者早已作出抉择:选钗弃黛。
本来,在贾府的统治阶级内部,互相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很激烈的,然而,为了对付叛逆者,他们都紧紧地勾结起来,结成了神圣同盟。
这样,在婚姻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就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为了实现他们强撮成的所谓“金玉良缘”,首先由贾母作主,接着是王熙凤献出偷梁换柱的“掉包儿”计,王夫人积极奔走,薛姨妈心里愿意,举家上下没有一个人说一个“不”字,他们配合得是多么密切啊!于是,水到渠成。
林黛玉对于自己追求的生活理想是至死不变的,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毫不动摇的,当爱情幸福破灭时,只恨宝玉负心,没有后悔之意,毅然决然地死去,表示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达到了高峰。
在贾府统治阶级安排下的“人肉筵宴”上,林黛玉就这样成为一个牺牲者,生生地被吃掉了。
林黛玉临死时,除了无权无势的李纨和探春,再没有那个主子来看她,可见,她完全被四大家族抛弃了。
在她临死时还特别叮嘱她的丫头紫鹃:我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她连尸体都不愿意留在贾府这样肮脏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林黛玉就是这样决绝!
她断气时,远远传来庆贺“金玉良缘”的喜乐声,这哀乐相映,悲喜相照的色彩,强烈地表现林黛玉正是大观园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本来,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从血缘关系来说,是很亲近的了,平时对林黛玉也是心肝儿肉的叫着,似乎是怪疼她的。
天真的丫头紫鹃甚至这样劝过黛玉: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有老太太一日好些,一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她以为在这冷酷无情的贾府里,只有贾母还会替林黛玉着想。然而,岂知杀害林黛玉的元凶正是这位“老太太”。
林黛玉的生命就是被自己的尊长贾府的统治者杀死的。
历史在前进,《红楼梦》反映的那个时代早已成为过去,今天,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已经被无产阶级的革命打倒,林黛玉所热烈追求的那些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东西也都早已过时了。
对待林黛玉这样的文学艺术形象,我们还是应该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予以评价。
既要看到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性,具有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又要看到她的局限性,她的性格里还有阶级的尘屑,在她所处的时代,还看不到真正的历史出路,因此,她对于封建社会,控诉多于鞭挞,反抗而又无力,充其量也不过是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最初表现。
特别要清醒地认识到林黛玉这样的人物,与我们的时代已经根本不能相容了,一定还是要警惕她的思想影响,不要去盲目模仿林黛玉临风洒泪,对月长吁的贵族小姐的情调。
我们今天阅读这部杰出的作品,是为了从中认识过去历史的发展,总结历史的经验,以利于现实更好的迈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