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


  •   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
      关门锁归路,一夜梦还家。
      月落河上晓,遥闻春树鸦。
      长安二月归正好,杜陵树边纯是花。
      导读:天宝五六载(公元746~747年),岑参漫游河朔,从绛州、晋州归长安途中,他归心似箭,感而作此诗。
      赏析:
      杜陵花
      独自一人在漫漫路途中,最是孤独。若那路途是归路,更是心绪难耐。
      路的前方,有父母,有亲人,有故交,有最安心的源泉,那是家乡才能给予的安心感,如老苏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然而,路途漫漫,虽归心似箭,却不能够一夜返乡。环顾四周,却只有自己是孤身一人,这样难耐的旅程,晏几道曾经体会过,他在《南乡子》中声声悲切:“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千里迢迢,连梦中也不能还乡,这是游子多么深痛的伤。
      同样是孤单的旅程,豪壮如岑参,虽亦有感概,却全然不似晏几道那般纤弱。天宝六载,岑参漫游河朔后,归心似箭,迫不及待的要回去长安。这一日,他夜宿在蒲关的旅店中。多日羁旅的疲惫,孤身一人的寂寞,却并没有让他过多的感伤。月上枝头,他越发思念起杜陵的住所来。
      关门高耸,似乎锁住了归路,唯有梦,能插上翅膀,一夜还家。梦中的杜陵,正是月落时分,江畔宁静,银色月光映得江水一片澄澈。遥遥的听到,江畔的春树上,乌鸦扇动翅膀的响声。这是属于岑参的、宁静的春夜,美得犹如一幅工笔画卷,细腻、柔和,带着他特有的印记。
      末句“长安二月归正好,杜陵树边纯是花”悄然一转,从梦境转为现实,从五言突变为七言,结语新奇,却并不刻意,显得洒脱、超然。也难怪明人李沂在《唐诗援》中赞道:“嘉州诸长歌如宜僚弄丸,超超独绝。”
      杜陵,位于长安城南,因汉宣帝刘询的陵墓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汉宣帝陵墓所在的地方地原是一片高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年少时喜欢游于原上,即帝位后,便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自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每朝每代都会有大量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谱写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此外,杜陵还出现过无数的名人,除岑参以外,他的好友、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家乡也位于此,杜甫还曾自号“杜陵布衣”、“杜陵野老”。
      我们再来细品一下最后一句,岑参仔细推敲过日期,回到长安之时,刚好是春意满枝头的二月,杜陵树边春是花,若此刻策马而过,定是杏花吹满头,足风流。一句“归正好”,让我们透过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看到岑参此刻脸上隐隐的笑意,给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添上几分柔情。
      不禁想起另一个关于春日归乡的故事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夫人戴氏,原是乡里一个普通的农家姑娘。钱镠征战南北,建立吴越国后,封戴氏为后。戴夫人虽贵为一国之后,却仍像是未出阁的姑娘一般,眷恋父母,每到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夫妇二人感情极好,戴氏有时住的时间久了,钱镠便满心思念,往往会写一些书信给妻子,一是聊表相思之情,再也有催促她早日归来之意。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是这么一个动人的句子:“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陌上的花都开了,你可以回来了吗?我甚是思念。可是脚步不用太急,我担心你会因为日夜兼程而出什么意外,你可以一边赏着陌上的繁华,一边缓缓归来。而我,在这里等待着你,一直等,等到你平安归来。
      我时常会想,是怎样一位细腻的夫君,才能把万千的情感,都化在这短短的语句中。接到书信的戴夫人,或许悄悄地低下头,嘴角泛起微微笑意,那是属于春日的温暖笑靥。
      而岑参,是不是也有人挂念着,挂念着他的“缓缓归矣”?所以他梦回杜陵,梦中的杜陵“纯是花”。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