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3章 ...
-
戏题关门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导读:
据考证,岑参二十岁之后赴长安应试,但不幸落第,东归时,路过潼关有感而发,游戏之作,故称戏题。
赏析:
人间一场虚空大梦
大梦初醒,黄粱未熟矣。
临近考试周,习题在身旁堆成小山,仿佛永远做不完似的。所幸放下手中的笔,揉揉眉头,任思绪飞扬回战国时代。
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乱世,英雄豪杰辈出。有这样一批特殊的人,以一介布衣之身,凭着自己的才华,一朝取得国君的信任,平步青云,封侯拜相,彪炳春秋。他们,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传奇,被后世称为“布衣卿相”。李白就是这种理想的追随者,他曾在诗中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运气。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科举考试,如同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后世有人戏称人生四大乐事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样,多少文人梦想着一朝登科题名,身着蟒袍,骑着高头大马赶赴琼林宴,兴许一个眉眼浅笑间,就被哪家贵族千金看上了,从此尽享荣华富贵、坐拥娇妻美妾,光耀门楣。
渐临严冬,又是一年科考时。高大的潼关城楼静默的耸立着,俯视着怀抱着梦想,心系着家族荣耀的年轻人,走进关门,走向权力的中心点,走向人生的巨大转折。
二十多岁的岑参,还是一位弱冠青年。收拾了行囊,卷起了书卷,着一身布衣,乘着一头瘦瘦的青驴,迎着东升的朝阳,缓缓向着长安走去。路过潼关,他不禁想起了史书中的故事来。
《后汉书郭丹传》中有这么个有趣的故事:在汉代,老百姓入关需要买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通行证。这一日,南阳人郭丹前往长安读书,依律买了通行证进入函谷关。入关后,他慨叹道:“我郭丹今后不坐上使者车,决不出关。”到了更始二年,郭丹因为才能突出,被推举为谏议大夫,皇帝派他出使南阳。此时,郭丹离开家乡已有十二年,终于乘着使者车出关,实现了他入关时的心愿。
正午的阳光打在潼关城门上,高耸的城郭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宏伟壮阔。岑参心想此去长安赶考,是否我岑参也会像郭丹一样,能够金榜题名,坐着高车归乡?艳阳高照,一切都让人充满憧憬和希望。
然而,世事难料,放榜之时,诺大的黄榜上却如何也容不下短短的“岑参”二字。
来时杨柳依依,去时雨雪霏霏。还是那头瘦弱青驴,还是那身青衫布衣,落第的岑参带着一身萧索向家乡走去。正所谓“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衣锦还乡的梦想就像水中落下的月影,一阵风过就挣扎着破碎了。
潼关的城门又尽在眼前了,青灰色的砖墙高耸入云,仿佛自己那遥不可及的梦。城楼上有守城的小吏,正俯身注视着来来回回的人群。回想起几个月前刚刚入关时的豪情壮志,岑参心中一阵羞愧,真是害怕那守城的小吏看到我现在这个样子啊。
黄粱一梦初醒,而今却只得寂寂一身,默然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