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守滁攻和 ...

  •   第十五章

      援六合解围保滁州
      攻和州又得胡大海

      滁州城破后,元璋的大名在安徽淮西、淮南一带传开了。你听:
      “这个朱元璋可了不起呀。”
      “可不,他打下了定远,收编了两万多元兵,如今又得到了滁州,可谓一方英雄啊!”
      “如今,天下纷争,世事难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可,人家每得一城,都从骚扰百姓,他那么多的兄弟都是一个村的,如同亲兄弟一般。”
      “哎,你不是也喜欢这个人吗,不如咱们跟着朱元璋干吧?”常遇春①听了行人的话,尤其是这个贴心兄弟的话,将信将疑,于是说道:“可是那朱元璋究竟有那么好吗,如果和刘聚一样,可就让我失望了。”
      “十夫长,这么多人都这么说,我看不会有误吧。”
      “不管是真是假,都不要声张,以免刘聚生疑心。”
      “是啊,这打家劫舍,坑害百姓,终究不是活路。”
      “你说的对。”
      “哥,你不妨暗访一下,如果真的,那,就二话不说,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点点头。
      “十夫长,刘头领让你回去。”
      怀远与定远之间,早就出了名的盗匪刘聚,是一个以打家劫舍,四处抢掠,倚强凌弱,坑害百姓的绿林人物。常遇春善于骑射,又精通多种兵器,使得刘聚十分器重和赏识,就封了个十夫长,领十个八个人,干起了同样的勾当。
      刘聚的寨子,全是一根根木头搭建的,看上还十分精致,两排木制的椅子,各边六个座位,刘聚的座位是上座,座位上铺垫着一张虎皮,看上去就想起了林中之王这个尊称。
      常遇春走到大殿中央,躬身握拳:“大哥有何吩咐?”
      “大哥不喜欢站着说话,你我都是兄弟,坐吧。”
      左右有百十号人,都笑嘻嘻的。
      “十夫长,听说朱元璋来了。”
      常遇春坐在距离刘聚最近的一侧,回答:“是啊,我是听说了。”
      “那,这个人是和咱们争地盘的?”刘聚拿着一把似月亮形状的小刀大约有小半尺长,在自己的眼前晃了晃,只听得“嗖!”的一声,这刀子落在十几米远的一块羊腿上,他站了起来,走到羊腿跟前,拔掉刀子,又在羊腿上“噌!”割下了一块羊肉,左手拿着羊肉,头一仰,放在嘴里,嚼了几下,又把刀子“啪!”扎在桌子上,嘴里的羊肉随即喷了出来。“他妈的,和老子争地盘,就不行,明天带人,就去烧了他的粮草。”
      “十夫长听令。”
      “在。”常遇春拱手应话。
      “命你带领三十余人,烧掉朱元璋的粮草。”
      “是!”常遇春接令。
      常遇春和两个手下装扮成民夫,来到滁州城下。
      正要进城,只见前方十多丈远,三个衣衫褴褛的,年长者有五十多岁,带着两个孩子,大约十几岁的样子。横冲直闯的想必是也要进城。
      城下大门口,有四个士兵,头戴红巾,手持红缨枪,腰间挂着大刀。一看三个讨饭的,就问:“你们是哪里人,进城要见何人?”
      “朱重八……”
      士兵眼珠儿一转说道:“我们红军里没有朱重八这个人。”
      “你们是不是元军派来的奸细?”
      “就是朱……”年长者还没有说完,常遇春抢了话:“奸细。你看我们三个想不想啊?”常遇春走到士兵身边。士兵一看是三个民夫,听声音也是附近的人,笑道:“你们进城就进去吧。”
      “我要他们三个一起进去。”
      “这……”士兵犹豫了一下,朝着这个长者问道:“你到底找谁呀,我们军纪很严,不不说出来你找谁,我可有点儿为难。”
      “爹,还是我说吧,我找朱元璋,他是我舅舅。”
      “对,朱元璋是我大大。”
      “哎,对朱元璋,是我妻弟。”
      常遇春笑道:“听见了,他三个可是朱元璋的亲戚,你可不敢怠慢了。”
      士兵一脸笑迎,说道:“好,我带你们去。”
      原来这个年长者是李贞,着实没有说谎,正是朱元璋的姐夫。没多远就到了大帐。常遇春面对给这位年长者说道:“你真是朱元璋的姐夫,如果是来这儿讨饭的,恐怕讨不到啥好处。”
      “真是的,他小时候的名字叫重八,当上元帅,自然要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了。”
      常遇春点点头又看了一眼两个孩子,说道:“嗯,都是好苗子啊!去吧,后会有期!”
      常遇春三人一直往城中间走去。
      李贞②和李文忠③、朱文正④三人被士兵带道营帐前。三人四下环顾了一眼,李贞不由得自语道:“好大呀!”
      “爹,舅舅是多大的官呀,住这么大的房子?”
      “你舅舅,是天底下最大的官。”
      “姑父,最大官不是那个元顺帝吗?”
      “当下是,将来就不是了。”
      这是滁州一个中军大帐。朱元璋正在布置任务。
      “城中的百姓,都要好好安顿,粮食家家户户都要分到,眼看就要入冬,不能让城里的百姓挨饿呀!”
      朱元璋话音刚落,只听得:“报……”士兵喊着上前,“大帅,你的家人求见。”
      朱元璋打量了一番,面前的三个人,从没有见过他们,何来的家人。“重八兄弟,我是李贞。我是你姐夫啊。”元璋一听有人喊他的乳名,急忙问道:“你是姐夫,多年未见,你怎么变得我都不认识了。”朱元璋急忙站起来,捏住姐夫的手,姐夫张了张嘴,一句话也没说出来,激动的泪水从眼角直往下流,半天才拉着儿子说道:“重八,这是你的外甥文忠!”又转身拉着另一个男孩子的手说道:“这是你大哥的孩子文正,你二哥、三哥都去世了!”说着“呜呜!”哭了起来。
      朱元璋眼泪如注,一手拉着文忠,一手拉着文正,说道:“如今,你们都跟着我吧!好歹这军中还能有碗饭吃。”
      在场的徐达、汤和等将士们都落了泪。“可怜呀!”
      “就让他们留下吧。”
      李贞说道:“是啊,我把你俩送到这里来,就是让这俩孩子任你做义父。”朱元璋心里明白姐夫这是要把这俩孩子送在这部队当兵来着,这样也好。朱元璋在两个孩子的头上摸了摸,说道:“即如此,你俩就磕头吧。”于是,李文忠、朱文正跪在元璋的面前。李贞说道:“你俩给义父磕三个头,从此以后要孝顺义父。”二人连连叩头,说道:“听到了!”
      “哈哈!”朱元璋笑道:“算了算了,从今儿起你俩就是我的义子了!”朱文正、李文忠异口同声说道:“义父,我们俩会听你的话!”
      元璋笑道:“好好!”
      李贞笑道:“好,既然成了义子,李文忠,就不能姓李,改姓朱。”
      “姐夫,不能吧,义子就是义子,怎么能把姓改了。”
      “重八兄弟,我和你姐姐年岁都老了,还不知那天说没就没了,改姓朱,我和你姐姐都商量好的,这样亲上加亲,我就放心了。”
      “那,姐夫既然这样说了,我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好好好。恭喜大哥又收了两个义子。”徐达、汤和等人都笑开了花。元璋说道:“好了带他们去饱餐一顿。不过我可说了,这部队有部队的纪律,要听话,不要以为我是你们的义父,就胡作非为啊,触犯了军纪,那义父也救不了你。”
      朱文正,李文忠连连点头。
      “大哥,我们这就去给百姓分粮食去了。”朱元璋拍了一下后脑勺,说道:“差点儿把这事儿忘了,徐达、汤和你二人去吧。”
      常遇春在滁州城一边走一边看,这是一条井字形状的街道,城中红巾军时不时的拿着长枪从人群中间走过。“十夫长你看,沙县小吃。”
      “嗯,说起这沙县小吃,可谓是历史悠久,据说是起源于夏商周、晋、宋,时期。”
      “你看,那一杜康酒家。”
      “杜康,原本是一个人,字仲宁,周代人,生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是‘酿酒鼻祖。’
      “十夫长,何人能把这美酒搬运至此,可见来路不小啊。”
      “是啊,足以说明这个朱元璋不是草莽之辈,是大英雄,看这街市井井有条不像我去冬来时看到的欺行霸市,生意萧条,情形大不一样。”
      “是啊,元军看来我的明主就在这里啊。”
      “十夫长,刘头领,可是要怎们烧了朱元璋的粮草……”话音刚落,一行人马缓缓从街市中间走过,领头的正是要去放粮的徐达、汤和。紧随其后是一个手持铜锣的士兵,“哐哐!”
      “开仓了,乡亲们都来领粮食了。”
      常遇春看了一眼手下说道:“走,去看看。”尾随其后是成千上万的百姓,拿着自家的粮袋子。都来到这个广场上。徐达面对大家喊道:“粮食是要发给大家的,乡亲们不要争也不要抢,凡是到场的都有份儿。”
      “一个一个来。”汤和喊着。
      常遇春一行三人,爬上对面的屋顶,看到一袋一袋的粮食堆积如山,“十夫长,这么多粮食啊,可够咱们吃几年了。”
      “十夫长,刘头领知道你善于射箭,给我已经在箭头上醮了油,我给你燃着了,一箭即可把粮食烧了。”说着就递给常遇春弓箭,常遇春拿着燃着的弓箭用力的一拉,瞄准徐达跟前的粮食袋子。
      “还是红军好啊,粮食都分给了穷人。”
      一个头发蓬松的老者上前说道:“我孙儿有病,我家两口人,能不能多给一点,长官?”
      “可以。”徐达的声音干脆利索。常遇春一看此年迈的老人是自己的同乡,他怎么会在这里啊,正在纳闷,“十夫长,你要不忍心,让我来。”
      常遇春被逼无奈,只听得:弓弦拉得嘎嘎的响,常遇春调转方向,只听得:“哧!”的一声,带火头的箭正中一个手下的胸膛。
      另一个手下,低声说道:“杀得好。刘聚的狗腿子。”
      “走,此处不宜久留。”常遇春一跃下了房屋,和一个手下速速回去复命了。
      “着火了。”一个士兵发现屋顶冒烟,急忙大喊。徐达、汤和一看急忙说道:“快救火。”一副天梯搭在墙上,士兵上去一看,是一具尸体烧着了。用手中的枪把尸体勾了下来,分粮的百姓都围了过来。徐达一看便知,这个尸体不是什么好人,一定是有好人发现,用箭射把他死了。
      “看这箭。”汤和拔掉尸体上的箭,递给了徐达,徐达一看上面有一个字,说道:“常,这个字一定是那个好人的。好好收藏,回去之后交给大哥。”
      “散了吧,分粮继续。”
      “真是好人呐,要不是这粮食就被火烧着了。”
      “谁说不是啊,看来还是红军人气好啊!”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一月,自入冬以后,西北风就吼个不停,把地上的土疙瘩、沙子儿、牛粪块儿、房上茅草根儿,都刮到低洼里去了。十多天后那个狂劲儿渐渐的小了,天色放亮,仿佛拉开了天地间的距离,但依旧不见太阳,须臾,稀稀疏疏的雪粒飘飘洒洒,打在人的衣服上还噌噌作响,打在人的脸上还有些痛,一两个时辰之后,风停了,像桃花瓣那么大的雪片软软的绵绵的静静地落在地上,一两个时辰过后,地上就成了厚厚的白白的一望无际的一床大大的被子,那松树、柏树、杨树、柳树,无数棵叫不上名字的树如海底的珊瑚一样琼枝玉雕般的摆放在那里。
      这样的天气,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堆满了柴禾,把自己的炕烧得热热的,老人们盘腿四脚在自家的热炕头上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事儿,那说的是津津有味头头是道。说至正十一年十月,徐寿辉在蕲水称帝,国号天完。至正十三年的正月,张士诚起兵泰州。就拿咱滁州来说,一夜之间,就被朱元璋占了,幸好他的军纪好,要不咱那能坐在这热炕头上扯闲话,哎,这年头,义军四起,天下纷争,这天下不管是谁的,只要对得起咱老百姓就好,你看元军统治时,我们东躲西藏,那敢回到自己的家呀,我说还是这个朱元璋好。
      张士诚⑤原名九四,淮南泰州白驹场人。有三个弟弟,即张士义⑥、张士德⑦、张士信⑧,四人个个机智灵活,张士诚更是武艺超群,力大无比,一家人靠贩盐为生,张士诚很会收买人心,他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于是就被推崇为盐商的头领,因和地主为了专政私盐,双方对抗,发生事端,士诚带领自家的弟兄和李伯升⑨、潘原明⑩、吕珍⑾等十八壮士起事,尔后,就招兵买马,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至正十三年起义,攻占泰州、高邮,占了三十六盐场,至正十四年正月,自立为王,国号大周,改年号天佑。此事传到元顺帝哪里,元顺帝恨张士诚视为眼中钉,不但派丞相脱脱领兵包围高邮的张士诚还分兵围攻六合,六合可距离咱滁州不远了,可不是吗,听说脱脱正调兵很快就到达六合,啊,六合离滁州只有一箭之地,是滁州东边的一道屏障,要想保住滁州,就得先保住六合,不知道朱元璋他知道不知道现在的局势十分危险?儿啊,你不要再烧炕了,这会儿,你快去通报滁州那大帅朱元璋,就连我这个老百姓都知道了这的军机大事,难道朱元璋真的不知道,这消息是真是假?不管真假,还是去说说,我们是一家人哪!好,儿这就去。其实朱元璋早就得到捷报,跑进了郭府,匆忙说道:“岳父,今儿元军攻六合,势必威胁滁州,若六合失守,滁州危矣!”
      谁知郭子兴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元璋不明白这是啥意思,只是两眼直愣愣的看着岳父。郭子兴笑着笑着,笑声嘎然而止,脸色变得十分冷酷,说道:“元璋婿,六合守将与我不和,今儿元军围攻,正合我意,我们就当个旁观者!”
      朱元璋急忙说道:“岳父,万一六合失守,那百万的元兵,就会调头向西,一口吃掉我们,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解六合之围,事不宜迟,速速增援!”郭子兴瞅了元璋一眼低头看着书卷,端起杯子喝了口水说道:“元璋婿,若元军来攻城,我们还怕他不成?”
      “岳父,元璋何时怕过元军,只是,怕元军来攻城,孙、赵耻笑岳父没有计谋!”
      郭子兴沉思了片刻说道:“你说得也对,不能让别人看笑话。”元璋给岳父行礼之后,跑出府外。
      “大哥,是否出兵六合?”
      朱元璋道:“二弟,快招集人马,火速增援六合!”二人并行入帐,两排将领早已在此侯命。朱元璋说道:“众兄弟,我们又要打仗了,元军百万围攻六合,六合危在旦夕,万一六合失守,滁州不保,所以,今儿必解六合之围,滁州方能保全!”众将连连称道:“是!”李善长出列一拱手说道:“我们要解六合之围,也并非难事,但是要打跨元军也实属不易,现在更重要的是想出一个办法,诱元军于我军的埋伏圈内,置死地而后快!”
      朱元璋说道:“我亲帅五万精兵,李幕僚以为如何?”
      李善长说道:“此去,不可硬攻,见机行事。”
      朱元璋起身号令,众将随即出发,来到六合,见六合防御工事已经被摧毁,朱元璋命令部下和同六合兵快速修筑城堡,元军如排山倒海一般,把修好的堡垒,又攻破了。元璋告诉部下,撤掉防御,火速下令:“将六合的百姓撤退到滁州。”又令耿再成大将佯装败阵而逃,使元军穷追不舍,中了埋伏,朱元璋的重兵出击,一举消灭元军的追兵,得了数百匹战马。郭子兴十分高兴说道:“元璋婿,真是好样的,有帅才!”李善长低头沉思,朱元璋并不高兴,他心想:六合的局势,虽然暂时得到缓解,得来的马匹只怕对滁州是个威胁。
      郭子兴说道:“元璋,这些马匹,就分给手下的将令,有了此等好马,何愁战场上不出勇士?”
      朱元璋说道:“岳父,这些战马得归还元军,滁州暂可保全,如果分了这些战马,岂不是引火烧身。”郭子兴脸色突变,说道:“元军是我们的敌人,元朝廷是穷苦人民是敌人,你非但不与元军抗衡,还要把得来的马匹归于人家,你……!”郭子兴说完气冲冲地走了。李善长和朱元璋看着郭子兴的背影,只好自作主张,随即下令:“把马匹赶往六合!”并换上了老百姓的服装,一身良民打扮,朱元璋亲自带兵押送。
      元军吃了败仗,失了马匹,正在发愁,如何向脱脱丞相交代,朱元璋把得来的马匹送到了,元军一看是一群老百姓送来的,心里十分感激,元璋说道:“今儿还你马匹,是为了保一方百姓。”元兵牵着马匹高兴的回去了,从此,滁州城相安无事。
      朱元璋随即返回滁州,只见郭子兴正在筵请部分手下,打算在滁州自称为滁阳王的事儿。朱元璋见状,感到不妙,急忙阻止郭子兴的行为,说道:“岳父,滁州不易守,如若在此地称王,势必会招来麻烦,非但自己不保,滁州城中的百姓也会跟着遭殃!”这一回郭子兴还是采纳了朱元璋的意见,思量后说道:“那就算了,来日方长嘛!”
      高邮。
      元丞相脱脱与高邮的张士诚部队在城外对峙,张士诚应战失败,急忙退守城中,脱脱士气正盛,步步紧逼。把高邮围得如铁桶一般,此刻的高邮成了一座孤城。高邮是张士诚至正十四年(1354年)五月在此建国的地方,是自己的根据地,岂能容元脱脱这般辱骂:“士诚小儿,今儿若降元,免得一死,如若不降,取了你首级,挂在在这高邮城上,你看如何?”
      张士诚也是个能屈能伸的主儿,怎能没有这点儿心胸,他站在城上,不予理睬。那元脱脱叫骂一番之后,开始攻城,顿时,杀声震天,喊声如雷。元军势如破竹,直奔城下,一个个竹排天梯,已经支架完备,士兵们手持大刀,往上爬。张士诚把手一挥,“乱箭齐发。”元军手持盾牌,奋不顾身,直往上冲,元脱脱喊道:“射箭!”乱箭如雨点一样飞在城上,张士诚的士兵许多都中了箭,元军趁机爬上城去,只听得“噼噼啪啪!”的兵器拼杀声,眼看着城上的元军越来越多,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喊道:“大哥,元军势猛,还是逃吧。”张士诚左手拿剑,单膝跪地。十二月的天气,是最冷的,张士诚的心也是最冷的,眼前的战况不得不使他放弃高邮,一声长叹:“高邮啊,高邮……可叹我士诚壮志未酬,天亡我也!”说罢正准备跳海逃跑。“大哥,你看……”张士诚朝着张士信手指的方向看去,
      只见一人在马上对着脱脱宣读,读毕,脱脱自行卸掉盔甲,交了兵符。张士诚仰天大笑:“哈哈!天助我也,杀,杀……”元兵将见状,无心再战。张士诚趁机杀出城去,元军大败,高邮得保。
      张士诚大笑道:“天助我也!”原来是元顺帝下的谕旨,上面写着:
      罪臣脱脱仅获徐州一池,不久而失,至今出兵三月有余,无一收获,照此下去,何时能收复江南失地?令削去兵权,安置淮安路,其弟御史大人也帖木儿安置宁夏路。如若抗拒,当场处死,钦此!
      脱脱交出兵权,被押解西行,鸩死于吐蕃境地。脱脱薨了,元顺帝封哈麻为中书左丞相,其弟雪雪拜御史大夫。原来脱脱之死,是元顺帝轻信哈麻以“劳师费财”之罪劾之。
      滁州虽然得保,但又增加了几万大军,粮食欠缺,军心不能安定,元璋在帐中招集了众将于左右,元璋说道:“眼下滁州脱险,我们的兵员日增,滁州粮乏,众将可有良策?”众将面面相觑,没有言语,李善长说道:“眼下只有取和州,分兵移食!”元璋听后说道:“好,就照此行事!”元璋把这话报告了郭子兴后,郭子兴说道:“行,就令元璋休整队伍,攻取和州。”
      至正十五(1355年)年四月,终于等来了,攻取和州的暖阳时刻。
      春暖花开,杨柳依依。
      朱元璋亲率五万大军来到城外,安营扎寨。此次战役的必胜对朱元璋来说志在必得。和州城虽说不大,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直捣集庆。与滁州相比意义重大。占了和州,就可以顺水南下,过长江直捣集庆。
      朱元璋帐内就坐,看了看和州的地图,问道:“此次和州战役,敌众我寡,各位兄弟可有良策?”
      徐达。汤和、周德兴等将领都看着李善长。李善长想了想,说道:“是啊,和州城虽小,我军远道而来,还得休整一番,泽良机图之,眼下必须知道敌军的数量和城防布局。”
      “我视百姓如父母,攻城多计,减少伤害。”
      “大帅,不妨到城下实地看看。”
      “也好,走徐达、汤和、周德兴都一起去。”朱元璋话音刚落。一个士兵进帐通报。“门外有一人求见大帅。”
      “哦,何人,让他进来。”
      来人进帐上前躬身说道:“我姓常,明遇春,字伯仁,是怀远人士。年岁二十三。”朱元璋打量此人身材魁梧,臂膀结实,腰间挂着一个弓箭,问道:“我这是军事重地,你若要是腹中饥饿,可到保你大吃三天。”
      “哈哈!”众人听了哈哈大笑。
      常遇春听到朱元璋对自己并无好感,说道:“我在盗匪刘聚的手下,做十夫长,并不缺吃欠喝,我只是觉得刘聚打家劫舍,以强凌弱,我要的是明主,走的是正路。我得知大帅是明主,也得知大帅得和州取集庆,我愿意为大帅南下渡江先锋,愿意带领手下十余人誓死效忠。”
      “我看看你的弓箭。”徐达走到常遇春身边,在背上抽出一支弩箭,看到一个‘常’字。“哈哈!”原来是你呀。转身面向朱元璋说道:“大帅,记得那次在滁州分粮,那个尸体上就是这根弩箭。”
      “既然如此,你就留下吧。”常遇春听到朱元璋发的话十分高兴。
      至此,二十三岁的常遇春投奔了朱元璋,开始了他的人生征程……
      和州城下。
      一探马来报:“大帅,和州城中有元兵十万之多,城门两个,南北对开,城上正在加紧修筑防御工事。”
      元璋说道:“你且退下!”帐内四下无人,元璋和李善长走出帐外,又各自骑着马向和州城方向走去,路上二人并行,元璋道:“当今天下,义军四起,称王者甚多,先生对此事儿如何看?”
      李善长笑道:“天下早已成定局,事,事难料,元顺帝乃元朝十五帝,昏庸,懦弱,贪色,无能!”
      元璋笑道:“李幕僚所言极是。”
      “大帅,此次和州攻下,顺势南下,占了集庆,可定天下。”
      “此话怎讲?”
      “集庆是南方重镇,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是文人骚客的挥毫泼墨的灵魂,更有趣的是这个集庆是天历二年更名的。”
      “唉,说起来,我还是天历元年出生的。”
      “对呀,这个集庆路,用不了多久就会更名字咯!”
      和州城上旗帜飘扬,岗哨游动。朱元璋想了想说道:“火攻南城门,人攻北城门!”
      李善长说道:“何为火攻南城门,又何为人攻北门?”
      元璋道:“若在南城门堆放些柴草,在柴草中夹些油物,放一把火,必然起大火,元军必定要救火!然后我军在北门用一根长木,把北门撞开,这时,南门和北门的兵都冲进去,南北夹击,城定破无疑!”
      李善长惊讶地说道:“大帅,此计甚妙!”于是,二人兴冲冲地拨马回转,突然,眼前一种油香味儿扑鼻而来。李善长抬眼一看,一个油锅前站满了人,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正手举起一个磨盘,围观的人甚是称赞。二人急忙下马一观。
      “好好好,了不起!”
      “好,胡大海你真行!”
      “有这功夫,就不炸油条了,当今红军进城,都是些穷苦百姓的队伍,你不妨去投奔,兴许还能当个官,娶个老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正看着热闹,几个身着元军服饰的士兵,突然,大声喊道:“胡大海,把磨盘放下,跟我们走一趟。”
      “哎哎哎,怎回事?”
      “犯了那一条?”
      “就是嘛,不准举磨盘,是啥道理?!”
      胡大海放下磨盘,说道:“官爷,我就是练练手,又没有招惹官爷,为啥跟你走?”
      “哎,你还有理不成,叫你走你就走!”一个士兵举起长枪“啪!”的一下,把油锅倒翻在地,没有卖完的油条也被散落一地。胡大海攥住两个拳头,一拳将一个士兵当场打死了。
      其余两个见势不妙,喊道:“杀人了,杀人了……”边喊边跑。朱元璋一看急忙上前说道:“你就是胡大海,这下你惹了大祸,跟我们走吧!”
      胡大海来不及问长问短,慌乱中上了朱元璋的马。
      “壮士啊,你这下可有救了。”李善长笑着说道。
      “此话怎讲?”胡大海将信将疑。
      “你可知,就你的是谁啊?”胡大海摇摇头。
      “那是我们的大帅,是红军的头目。”
      胡大海急忙下马,跪在地上:“大帅,我一个炸油条的怎敢劳驾大帅搭救,今日之恩,胡大海怎能相报!”
      朱元璋下马笑道:“胡大海,你听好了,你是一员猛将,我们队伍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眼下正好要攻打和州,你不妨就做先锋官吧!”
      胡大海连连叩头,说道:“我大海愿当先锋,请大帅放心!”
      回到营帐,朱元璋给胡大海一一介绍了兄弟们的姓名,然后开始分析地形,布置任务。说道:“和州城不甚大,有南北两个门,南门有吊桥,北门没有,咱们就照计行事。”
      布置完事。朱元璋看了看胡大海说道:“你给我来,这里有几把板斧,你看看那一把适合你。”
      胡大海笑道:“好,大帅,看看去。”兵器库一排排兵器,就数板斧最重,没有几个人愿意使它,属于短兵器不宜伤人,也不利于作战,胡大海看了却哈哈大笑:“大帅,不瞒你说,我家里也有一把板斧,可没有这洋气,好。”他掂量了几把终于选择了一对,拿在手里,满两笑容,十分得意。
      “好,从今往后我们队伍中就有了使用板斧的将军了。”李善长笑着说道。
      “对啊,这兵器不是一般人能使得动,既沉重又短,唯恐占不了便宜,不过正适合胡大海所用,希望他能细心掌握这短兵器之术!”
      夜色浓重,繁星无几。
      徐达按照朱元璋的命令带领五千人马,在南门外十里埋伏,使手下三百精兵假扮成民夫,挑干柴三百旦,柴中醮油,天黑之前把三百旦干柴堆在南门口,立即,用火燃烧,就跑,尔后再化装为元军,此刻赶到,说救火,城上的元兵放下吊桥,徐达正好领兵冲进城去。
      胡大海按照朱元璋的吩咐领兵攻北门,用长木一根放在木轮车上,分两排各站一百人,在离城门百米远,胡大海大喊:“冲啊!”顿时,和州城下人山人海,响声如雷,元军在城上看到元璋的大军,守城将领浑身打哆嗦,尿了裤子,守城兵见自己的头领如此,一个个扔掉武器,双手举起,降了胡大海。
      朱元璋亲率大军从北门开进城去,和州城没费一点力气就得手了。
      元璋得了和州之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论功行赏,胡大海、徐达的战功最大,在军中颁布令:“不准欺压老百姓,欺辱妇女和贪财,违令者定斩不饶!”这次小战役,基本上是元璋的计谋,李善长只不过是作了一些补充而易。
      天色已露晨曦,郭子兴刚从软绵绵的被窝里爬起,外面的手下向他报告:“已经攻下和州城!”
      他十分高兴地说道:“好,和州城占了好啊,我军的地盘又扩大了一步,那就…派元璋婿作总兵官镇守吧!”
      元璋的官就这样被升了一级,虽然说是个官了,可元璋因此有些拘谨尴尬,还有些不习惯,郭子兴的手下诸将,看见元璋就好象看见无名小卒,根本不把元璋放在眼里,元璋心里十分明白,可这种事儿不能明说,所以,这次开会,元璋故意迟到,他坐在不显眼的木凳上,一言不发,郭子兴道:“眼下滁州、和州已得,下一步该打哪个城了?”手下的大将没有一人发话,府衙内鸭雀无声,郭子兴目视着大家,瞅住谁,谁就低下头,元璋上前一步,示揖说道:“虽然,我军得了两个城池,也收了不少的民兵,这其中掺杂有不纯的成分,必须尽早整顿,加强锻炼!”他迟了一下又说道:“现在军中乱鱼充数的甚多,比如,三口之家,在军中有之,乱搞别人妻女,使得百姓妻离子散,苦不堪言,凡三口之家,留丈夫从军,妻儿回家,今后有再乱搞他人妻女者,以军法处置!”郭子兴听后,说道:“谁还有话要说?如果没有话说,那就按元璋说的办吧!从明儿起开始整顿军纪!由元璋来安排!一切听从他的。”
      众将看了一眼元璋,连声道:“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