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五节 天才的高中生 ...
-
听到门外的声音,一向严厉端庄的赵老师有些尴尬,也有些愠怒,还有点脸红,站起身来对严敬一匆匆解释:“我爱人。”然后快速到门前,隔着门呢就说:“老刘,我学生来了。”门外的老刘立刻不吱声了。
打开门,两位为人师表却不小心暴露了另外一面的老师都有些尴尬,还是老刘这个男人脸皮厚点,挤进门来看着站在面前的高中生笑着伸出手:“你可以叫我老刘或者刘老师,我是你赵老师的爱人。谢谢你能够到家里来看望你老师。她虽然没当班主任,但是对你们的感情一点都不比班主任浅,总念叨你们呢。”
“行了,少说两句。”赵老师关上门走过来推了推老刘。
老刘嘿嘿一笑,“你先坐着啊,我去做饭,晚上你可不兴走,我们家孩子在他爷爷家,咱们哥俩喝点。”说完放下包,脱下外衣就要去厨房。
“去!什么哥俩!”赵老师挥挥手赶跑了老刘,转过来冲严敬一解释:“老刘这个人就是不着调。”
严敬一嘿嘿一笑:“我觉得这样挺好,在学校里保持这老师的一面是必要的,在家庭中活泼一点才有味道。刘老师这样的人会让家庭里多许多欢笑,卸掉工作的疲劳。”
赵老师眼神中一道亮光闪过:这孩子,今天可真会说话。以前还是个孩子,这才毕业一个月,就像个真正的大人了。
老刘刚脱下外衣,听了这话,佩服的一竖大拇指:“好,说的真有味道!今晚上说啥也要喝点,我去掂对俩硬菜!”
赵老师一看这一见如故的师生俩,心中欣慰又担忧,她真怕这么弄下去,晚上吃饭的时候老刘搂着严敬一的肩膀喊哥们,赶紧打断:“老刘,你先别忙着去买菜。我还没给你介绍呢。”
“哦,对!”老刘一拍脑门,站了过来,像学生一样听话。
严敬一心中好笑,赵老师这是驯夫有道啊。
“老刘,一年多前我曾经跟你说过,我有个学生经常和我谈论文学,后来被我推荐到省里参加比赛,拿了我们全洮北最好的成绩,就是他,严敬一。”
老刘赶紧点头,表示自己确实听过,伸手和严敬一重新握了握。
“不过今天敬一来我们家却不是简单的来看我,他新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下岗问题的研究以及政府对策的学术实用性的文章。我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但是却没有多少把握。老刘,你平时爱研究社会问题,你帮着看看。”
“哦?”老刘的表情郑重了起来,对于一个政治、历史老师,研究时事是必做的功课,在家中也经常和赵老师谈论社会问题,自然知道这个课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老刘接过了稿子,坐在赵老师身边,赵老师倒了一杯水给他,老刘下意识的说了声谢谢。
“老刘,你要是觉得这稿子还行,你得琢磨琢磨投给谁才好。我感觉到这篇稿子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洮北日报》的水平。敬一头一次写这种文章就写的这么好,以后肯定了不得,你还得帮着找找关系,别让这稿子被别人偷了,还得找个好关系发表在好版面上。”
老刘闻声抬头笑道:“小赵,我这还没看呢,我跟你保证,要是文章行,我肯定尽力。这是现代了不讲究这个,要是古代,你的学生不也是我的学生吗?”
瞅着老刘一脸认真的样子,赵老师道:“行,那你先看着,我和敬一去阳台说话。”
赵老师家的阳台挺宽敞,现在是下午四点,还不到做饭的时间,赵老师拿了一些干果、水果放到阳台中间的桌子上,拉上了和房间中的门,和严敬一一人一把椅子。
东北的夏日白天时间很长,现在这下午的阳光正亮堂,师生二人还没有这样聊天过。赵老师问了严敬一家庭的情况和假期的情况,尤其问了他这篇文章出炉的过程。严敬一只好说自己是受到洮北麻纺厂的情况触动,才特意进行了深入考察,分析了工人的思维、思路和家庭经济能力,还看了洮北市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当地的经济情况进行了了解。
当然两人的话题不限于这种纤嗪统林氐哪谌荩至牡搅烁髯约彝ァQ暇匆徽饣故堑谝淮谓哟サ秸庑┒鳎岳鲜菇樯芰俗约旱拇笱睦锤暇匆坏辈慰肌
师生二人聊的愉快,房间里的老刘可愁坏了。不像赵老师搞文学的,即便看不懂也可以看大体。老刘可是搞政治和社会研究的,自然要看的更深,这下难度就成倍提高了。赵老师看不懂名词或者逻辑还可以,但老刘看不懂就说不过去了。但恰恰如此,看的越深,越难懂。比如基尼指数是什么?从何推断其会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逻辑可以套用在中国吗
尽管严敬一已经尽量写的浅显了,但是要达到真正的发人深省的目的,就难免站的高度高了一些。老刘跑了三次书房,搬来了不下二十本专用的政治经济学书籍,用了一个半小时还是愁眉不展。一边翻资料,一边在草稿纸上写写算算,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在赵老师回到身边时候都没察觉。
严敬一试探的问:“要不稿子先留这,我明天再来?”
“别!”老刘抬起头一把抓住了严敬一的胳膊:“你得给我解释清楚,解释不清楚不许走!”
要是外人听了这话还以为俩人打架呢。赵老师哭笑不得的指了指墙上的挂钟:“该吃饭了,吃完了再说。”
赵老师发话,老刘立刻惊醒,表示顺从:“对,吃饭,边吃边聊,敬一,你可得给我好好讲讲这稿子。”
眼看时间太晚,赵老师给老刘下了命令,让他做几道快点的菜,她带着严敬一下楼到饭店又买了点。严敬一没推辞,赵老师的权威可不仅仅震慑着他们家老刘的。
饭桌上,严敬一重点回答了老刘的几个问题,这老刘才满意,不过酒是不能喝了。匆匆吃过后,老刘还要拉着严敬一谈论,却被赵老师打断了。
“老刘,你看看都几点了?天黑了,先让敬一回去,明天再来接着谈吧。正好我们都放假。”
老刘颇有些恋恋不舍,对这点严敬一感同身受。对于一个爱好搞研究的人来说,看到一个明明觉得很有道理,却无法完全掌握的文章那是寝食难安。学术界里一些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这样,就好像美食家遇到了国家级厨师,要是不能好好吃一顿,干什么都放不下。
不过老刘还是拍了胸脯子:“敬一,你放心,这稿子我虽然没看懂,但我认为发表完全没问题。《洮北日报》已经小了,要发就发到《吉春日报》才够格!稿子你放我这,我连夜研究,明天给你准信。对了,这好文章你放我这,放心不?”
赵老师和严敬一都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赵老师是哭笑不得。严敬一是内心感慨。对于这种可能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来说,就不止是文章,更是一种研究成果。说是“一文天下知”也是正常的,比如那位发表了《实事求是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普通老师。为此,学术界里边的一些败类想尽一切办法窃取他人成果十分常见。别的不说,在这1997年还总是被宣传成为华人争光的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就一辈子互相指责对方窃取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事实真相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两位德高望重者之间,必然有一个说了假话,扮演了窃贼这样一种角色。
摇摇头,撇开发散的思维。在老刘和赵老师有些尴尬的神色里,严敬一认真而诚恳的道:“刘老师,赵老师,学术界的一些烂事我知道一些。但是,要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把稿子最放心的托付给的人,除了我父母,就是赵老师和您了了。辛苦你们两位老师了,我今天回去,明天再来。”
两位老师绽开笑容,严敬一推辞了送自己下楼的要求。
……
“你慢点骑啊!”严敬一下楼跨上自行车,还听见赵老师在五楼远远的叮嘱自己的声音。
傍晚的风吹着严敬一,他兴奋的扯开了衬衫,敞开了胸膛,他已经感受到美好的明天正在一步步到来。
严敬一高高兴兴的走了,可他没想到老刘却忙坏了,研究了半天还是有些逻辑没有理顺,在赵老师的提示下,干脆敲开几家邻居的门,请来了一些同事来一起研究。结果人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辩论的越激烈,历史的、政治的、语文的、数学的各有各的看法,大家纷纷邀请援军,最后赵老师家来了十多个老师,看了稿子后,又翻了文献,听了其他人的见解后也加入辩论。闹到了晚上十点多,人还是没见少,老刘只能挥手宣布今天停战。
老师们一致要求,明天要把这个叫严敬一的学者邀请来,当面给大家讲讲,大家一起听听,长长见识。
老刘憋着坏没告诉大家这是高中毕业生写的,送走了各位老师才哈哈大笑:“虽然不是我教出来的,但是我媳妇的学生,明天吓他们一跳!小赵,你可真捡了个天才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