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从《隰斯弥见田成子》说《韩非子》 ...

  •   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三面皆畅,南望,隰子家之树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归,使人伐之;斧离数创,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隰子曰:“古者有谚曰:‘知渊中之鱼者不祥。’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高台四向望去。三面视野都很畅达,向南望去,隰子家的树遮蔽了视线。田成子也不说什么。隰子回到家中,让人去砍树;砍了几斧树上留下创口斧子离开树打算再砍的时候,隰子制止了砍树的行为。他的相室说:“为什么变化得这么反复呢?”隰子说:“古时候有谚语说:‘知道渊中鱼的人是不详的。’田成子将做大事,而我向他显示知道征兆,我必然危险。不砍树,未必会有罪;知道别人没有说出来的话,罪过就大了。”于是不伐树了。
      以上是个人试着翻译的,也没有查具体的字词释义及语法。再用白话文说一遍。隰子与田成子登台,看见隰子家的树挡住了望远的视野。这个时候,田成子什么也不说。隰子回家后让家人砍树,没砍断就制止了家人。家人问:“命令为什么反复?”隰子回答:“察见渊中鱼者不详。”田子将举大事,我示意他我知道他将举事的征兆,我就危险了。不伐树,未必有罪;知道他人没有说出来的话,罪大。”于是不伐树了。
      这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很像。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秦始皇有一天在某处看风景,恰好看到丞相李斯出游,随行的车驾特别多,秦始皇不高兴,说了句:“丞相随行的车驾太多了。”过了几天,秦始皇又看到丞相的车驾,发现少了很多。于是知道有人把他当时说的话泄露给丞相。,把当时在场的人全抓来拷问,没有人承认,于是把他们全杀了。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李斯与说上一个故事的人是同窗。两相对比可以看出,韩非子对人性中幽暗叵测的一面揭露得更深刻。
      而且这个故事还有背景。主人公之一是田成子,田氏代齐是东周的标志性事件。后文又说,田成子将有大事,可以猜测到这个时候田氏尚未代齐,但是已有此心。如此,如果隰子回家后砍了树,那么就和李斯削减车驾数量一样,李斯的行为等于是告诉秦始皇当日的随从泄露了他的话,隰子如果砍了树也等于是告诉田成子他知道田成子尚未说出口的话。田成子会觉得隰子聪颖。再结合当时背景,田成子会想,既然隰子能明白我尚未说出口的话,那么他想必也能看出我有篡位弑君之心,这种人,怎么能留呢?
      相反,如果隰子最终留着那棵树,他的罪过不过只是遮蔽了看台的视野罢了。这就是在人心险恶的前提下,人世守拙的智慧。隰子能想到这一点,岂是常人?写这个故事的韩非子,又岂是常人?
      再假设这个故事中,田成子如果开口把他心里想的说出了口,故事会是什么走向?但是,秦始皇会在对着丞相李斯的时候说,“我觉得你的随从车驾太多了”吗?田成子也不会说。
      说林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绝对让人看了以后更新对人性的认识。
      说林中的故事佐证了人性本恶的假设。人君驾驭臣下使用的二柄——赏、罚,而且春秋战国时有很多君主臣下有关赏罚二柄的例子。法、术、势也是君主倚仗治国的法宝。整本《韩非子》思维严谨,逻辑缜密。在某个前提下,抛出论点,然后从说理、举例上论证观点,环环相扣。从细节上看韩非子对文字的处理也十分老练精当,比如襄子与智伯对决的那一段。不愧是先秦诸子中耀眼的明珠。
      还注意到的一点是韩非子特别提到严法与请谒的冲突,花了不少的篇幅阐述了二者的矛盾,这在哪朝哪代都有借鉴价值。
      其中专门有两章说解老。韩子认同老子关于治国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番韩式阐述,认为君主不应显示出喜好来,只有这样才能驭下而不是为下所驭。这一点在后世成为流觞。
      总体说来,韩非子的不足在于,假设不全面,论点有偏颇,但只要能成一家之言,这些瑕疵不算什么。韩非子认为对于伯夷、叔齐这样不食周粟的圣人,不喜赏、不惧罚,于世无益且无用,可以杀之。真的是这样吗?和孟子完全相反。对二者的取舍完全只看个人的倾向。
      乙未年四月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