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0、请战 ...

  •   西夏南怀宫

      漫长的严冬终于过去,贺兰山顶的积雪在冷阳下凝着炫目的光。冰封沉寂的生命沐浴着春寒料峭的暖意,开始原始的奔流、复苏。
      再次踏上这片苍阔浓烈的土地,那痛意而失的爱,手足相残的恨在他的心里狂乱交织。

      南怀宫内,群臣肃穆。李元昊望向眼前的白衣少年——仍是清朗如玉、临风之姿,只是那眸中却分明多了几分难以隐藏的狠利决绝。
      他本不该再出现在他的面前,更不该立于这朝堂之上。李元昊压抑住内心奔腾不止的杀伐戾气,沉稳洪声道:“千翌游历中原数月,王兄甚是挂念,如今安然归来,应是求得治国良策;如有机会,王兄愿躬身请教一二。”

      李千翌冷冽一笑,一道精锐之光直射向李元昊心底:“多谢王兄时刻挂念,自古人心叵测,千翌远在异域于性命安危之险自是不敢怠慢;至于治国良策,因人而异,千翌所求未必是王兄所愿。”
      语带双关,李千翌言语之中犀利暗喻之意让李元昊脸色一沉——应天府那次伏击对于两人来说,早已只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此次归国后,他果然已有所防备。

      兄弟两人不再言语,李德明威严坐于朝堂之上,看着相峙而立的两个儿子——一个张扬跋扈、骁勇好战,一个纵横恣肆、心怀天下。他早已有立储之意却在两子之间权衡再三,终是迟迟无法定度。
      纵览满朝臣工,众人更是暗结党羽、各自为营。无论立谁为太子,如若他不能功盖天下、力挫群雄,定然难以服众。
      眼下也许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此时正值千翌从大宋归来,兄弟二人之胜负高下可立判矣!

      众臣见国主面目端严,清早便召集兴庆府中所有二品以上朝臣入内早朝,又见两位王子于朝堂之上剑拔弩张之态,这般鼎盛情形并不多见,定是国中有大事。
      思及此,众人皆低首接耳、喁喁私语揣度起来。李德明见朝臣揣测之状,遂朝朗朗朝堂明示道:“列位臣工,日前国中接到急报,吐番唃厮啰背信弃义,公然违背与我大夏国之盟誓转而投宋;宋人为收服人心,授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并极力主张唃厮啰联宋抗夏。这一联盟之策无疑会陷我大夏于险境之中,本王想听听众卿有何应对之策。”

      国主之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党项族人向来激越好战,闻得唃厮啰小人之举不禁群臣愤然,容不得半分解析思量,请战之声此起彼落。
      李千翌见满朝激昂,他似是心沉如水——他自小无心朝政,此时归国一则母妃病重,二则情思已断,他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再滞留中原迟迟不归。
      回到国中,见之母妃才知她并无大碍,那病中密信亦只是为劝解他回朝争位所设的苦心之计而已;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失去玲珑情意,应天府对他而言与任何一座陌生城池无异。

      大夏才是他的家国,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之地,他总有一天是要回来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他明白母妃的苦衷,这王位并不是他一人之事也并不是他想弃就能弃之;纵使他无心争位,王兄仍是以杀戮相逼,将他的至亲至爱视为刀俎。
      这样的人生,他又怎能给得起她一世安稳,也许玲珑对他绝情断意是对的!
      身为王族,既然落入了这无法抉择的命运,退无可退,那他便一同万劫不复了罢!
      王位,他再不会拱手相让。

      闻父王言语,李千翌已知他的定度,他即称唃厮啰此举为“背信弃义”,便已有了征战之意完全可直接挥师前往,可他将此事拿到朝前广议,是为何意?
      就在他暗自沉思之际,李元昊亦领会了父王征战之意,这也正合他意,他正苦于没有一场战争来证明——他才是王位独一无二的人选。
      他阔步上前慷慨呈言:“父王所虑极是,唃厮啰一旦得到宋朝大力支持,必将觊觎我大夏广袤之地,与其养虎为患不如痛下杀手来个攻其不备,一举将吐番政权彻底颠覆,将吐番疆域归于我大夏版图之中。”

      李德明见元昊气吞山河之豪气亦为之一震,这些年来,他一直韬光养晦对宋朝仍是有几分忌惮,其实内心仍是奔涌着游牧民族的好战血性。心之所往不禁喜形于色,连连颔首。
      元昊见父王首肯,遂进一步狂妄请战:“儿臣愿率我大夏千军,开拔吐番之境,保证在一月内一举拿下唃厮啰,以慑宋人。”
      元昊磅礴之举令朝臣震撼,如若真能一举兼并吐番,大夏无疑将有可能实现逐鹿中原之宏愿。就连朝中保守稳健的几位老臣此时都难以自恃,纷纷朝元昊投去惊世之目光。

      李德明闻元昊激进的请战之言,反而冷静下来——他深知元昊生性好战,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亦是他最大的败笔;他太缺乏深思熟虑的分析和运筹帷幄的谋略,而这一点恰恰是千翌的长处。
      而此时千翌却是沉寂不语,于满朝激昂之状实是太不协调。李德明拔冗向相,询道:“千翌,你以为如何?”
      其实,在李千翌心中早有盘算,只是这番话父王、王兄以及满朝臣工必定是不愿意听的。

      不过,他自有十成的把握让王兄败下阵来。闻得父王垂询之语,李千翌不紧不慢地答道:“王兄请战之言,千翌亦是满腔热血。只是征战向来不是以气焰与口号以屈人之兵,王兄一举拿下唃厮啰,宏愿可嘉,只是未知王兄何以神算能在月内拿下拥有八万精兵的吐番之师……”
      “你休长他人志气。”未待千翌言尽,李元昊便已被他的言语激得脑羞成怒,黄毛小儿竟敢在朝堂上公然质疑反驳他。

      然而,李千翌的话显然引起了李德明与满堂朝臣的注意——如若吐番真有八万精兵之巨,那我军与之对决将是一场结局未料的恶战。
      “姑且不论战局如何,我大夏都将损兵折将、国库空虚,即便是兼并了吐番又能如何,到那时我大夏已是元气大伤民生凋敝,岂不是让宋、辽两国坐收渔翁之利?”见众人还在震惊之中,李千翌又适时抛出一剂猛料,这招无异于石破天惊,让李德明亦不由得不重新审视眼前这个清朗温润的次子来——他并非如外表那般让人心思明澈,他的深谋远虑竟隐约让人不安。

      李元昊见他的请战之举轻易地被王弟否决毁誉,怒从胆生,喝斥道:“王弟果然学到了宋人谋略之精髓,瞻前顾后、贪生怕死、鼠胆之辈;若依你之见,唃厮啰背弃投宋,我等只能听之任之,龟缩不闻,长此以往,岂不成他人眼中之笑话,我大夏国威何存?”
      李千翌见王兄激怒,并不与之对恃辩驳,而是面向父王侃侃而呈:“宋人虽软弱温文,其中亦不乏热血骁勇之辈;自古以来汉人兵法之妙,无须我多赘述。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唃厮啰亲政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变李立遵和温逋奇投靠大夏、与宋为敌之国策,极力主张联宋抗夏;同时发展生产、厉兵秣马,形成强盛的东吐蕃联盟。”

      李千翌波澜不惊的陈述在朝堂上与李元昊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角力。高压之下,李元昊一时竟找不出反驳之语。
      李千翌并未就此收住,他要彻底压制住王兄之气焰,在朝中争得一席之地。
      “唃厮啰所统治的河湟地区正处于我大宋肘腋之间,据可靠情报,唃厮啰不仅在政治上已经成熟,而且他已拥有一支八万精兵,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若我大夏决定出征,那么就必须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算。”
      李千翌话音刚落,众臣已鸦雀无声,这些刚武之将也许从未在任何一场战前如此纵深清晰的研究了解过自己的对手。眼见的二王子真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

      “你速速道来!”李明德此时亦不再掩盖他出征吐番的迫切欲望,急不可耐地追问道。
      李千翌见父王已表明征战立场,便无所顾虑地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一则,我大夏之师必须师出有名,不能以吐番背信弃义为由,这般更容易激起吐番各部联合抗战;二则,我大夏之师必须速战速决,否则深入吐番腹地必被唃厮啰施计拖延,待到军队疲惫粮草匮乏,再战则败矣!”

      “千翌谋略之精到,父王亦自愧不如。”李德明得千翌谋断,拍案而起,当即诏示:“各部臣工,本王欲不日将出兵讨伐唃厮啰,命元昊为主帅,千翌为副帅,率精骑兵、铁甲兵、步兵各一万,各武将随行出征。”
      众人皆齐声高呼:“吾主英明!”

      李千翌望向南怀宫重重的宫墙殿堂,长路漫漫,前途未卜,他的王位之争才踏出了第一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