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3、私下和议 ...

  •   既然眼下不是消灭吴依凡的最佳时机,何不先处理其他棘手的问题呢?曹亨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劝说皇帝征伐瓦剌,以雪十年前土木堡大耻。
      公爵府一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英宗重新感受到近十年来从未间断过的屈辱,这颇让他在群臣面前觉得无颜。现在必须要找一个事由在群臣面前树立威信,曹亨既有此提议,英宗觉得确实是一个不二的选择。首先,如果一战而胜,那么不但洗了土木堡之耻,更是自己坚定的站在众臣跟前的天命;如果一战失利,那么,他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将镇守北边的王程和兵部尚书尚可熙除去,此亦不失为除去眼中钉肉中刺的绝好时机,也可以杀一儆百,杀杀那些二臣的威风。
      此意既已决定,次日,英宗便命心腹大臣传圣旨到边关统帅大营,将英宗的意思详细地说给兵部侍郎、统帅王程听。
      王程接过圣旨,长叹道:“景宗辛辛苦苦振奋的中兴业绩,就要毁于一旦了!”
      “统帅大人,陛下圣意,不是你我作下人的可以胡乱揣度的!”传旨太监说道。
      “公公误会了,作为臣下怎敢胡乱揣度圣意。下官只是不解个中缘由,也不过随口一说而已;有冒犯之处,还请公公海涵!”王程答道。
      “程大人既然已经知道了其中
      的利害,小的也不便多言,望程大人您谨遵圣意,小心办事就好了。”传旨太监说道。
      “多谢公公。”
      传旨太监刚一转身,王程便火速命人将分布于北边各地的心腹守将召到自己的大营中,商议出兵之事。
      胡将军道:“这混账皇帝也太不知天高地厚,想十年前,要不是景皇帝用人及时,调度得当,大明恐怕早就归入瓦剌手中了,今日刚回朝坐镇,又无故生出事端,真是可杀!”
      王程说道:“胡将军,我们做臣子的就算对天子有万分不满,也不应该出此逆言。陛下的种种行为已经遭天下人唾弃,也不必我们在此处再多嚼一番舌根子。此番我召集大家过来,主要目的还是如何完成陛下的圣意。”
      胡将军听了,低头不语。
      “依以末将之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权且休养生息,对皇帝的圣旨不予理睬。”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将军说道。
      “铁城将军的主意,本帅也曾考虑过,但此法只可避一时,避不过一世,到时候被发现到会落得个欺君之罪。”王程捋着胡须,一边踱步,一边思虑,缓缓说道。
      “元帅,小将倒有一计,既可以不忤逆皇帝陛下的旨意,又可以不伤及双方任何人员。”一位年轻的小将说道。
      “哦……不知是何妙计,苏将军且细细说来。”王程喜出望外。
      苏将军道:“元帅,末将的主意,假若到时东窗事发,恐怕也要背上欺君的罪名。”
      王程显然有点失望,但仍然抱有一丝希望,道:“苏将军还是且先说明,让我等参详参详。”
      苏将军道:“依末将之见,陛下既已下旨征讨鞑靼,那么一场大战势不可免;但是,景皇帝辛辛苦苦振兴起来的这点家业还经不起这般折腾。这场大战要打,但却又不可真打。所以,我们在出兵之前,事先与鞑靼商议一下进攻和避退之法。如此一来,两军交战是假,却也可以应付上头的命令,只不过要是皇上真追究,欺君之罪还是不可避免。”
      大家都静默无声,等待统帅最后的决定。
      王程思虑良久,仍有许多顾忌。欺君之罪自不必说,还有一点不得不注意的事情是,我军虽然以好意对鞑靼,却不知鞑靼以何居心对我?万一我军将军事行进路线全部交给鞑靼,而鞑靼出尔反尔,反过来对我军进行围剿,那损失的可就不单单是一场战役!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无计择优,王程火速书信一封;又因为主意是苏将军所处,他对其中的奥秘自然考虑得更为周到,所以王程选择派苏将军前王与鞑靼可汗商议此事。
      鞑靼可汗对英宗下令攻打鞑靼之事颇为意外。没想到,当日大臣们为送归之事争得头破血流,但自己一意孤行,竟造成这样的后果,真是后悔不迭。大臣们对英宗下令攻打鞑靼也十分痛恨,痛斥其忘本。尤其是当初反对将英宗皇帝送南归的大臣,恨不得生吞活剥了朱祁镇;同时,像是证明自己当初有先见之明似的,反复重复着自己当日的主张。当然,这也是出于对家国之危的关切。
      可汗对当初做出放虎归山的举动已然很后悔,大臣们又不停地念叨当初的决定,更加像是有意提及可汗当初的错误,这让可汗心中颇为不悦,道:“好了好了,这么多‘早知早知’有什么用?赶快想办法退敌才是你们首先要做的!”
      提到退敌,大臣像平素一样,毫无疑问的分成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和。
      主战的大臣以右贤王拓拔冽为首,道:“大王,十年之前,我军铁骑长驱直下,所向披靡,围攻北京,擒拿朱祁镇,今日我军依旧强悍,难道还会怕他不成。大王,只消点派五千铁骑,由臣统辖,一定叫朱祁镇的人有来无回。”
      可汗沉吟了半晌,没有说话。
      主和的大臣则以左贤王石亮为主心骨。石亮一直以来都不同意用拼杀来换取生存,用杀戮能做到的,用谈判也能做到,只不过人往往都太过于急躁,常各执一词,将简简单单的事情复杂化,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非得拼个你死我活才算解决。而事实却常常相反,越是暴力,问题越得不到解决,宿怨反而越结越深。
      “大王,暴力只能压制问题,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从他说话的语调看,石亮显然是慢性子。
      “左贤王,当初劝说大王放虎归山别忘了你也有一份。如今还要忍让,真是太不像话了。”右贤王拓拔冽数落道。
      “是呀,是呀,简直就是拿国家大事当儿戏。”
      “该不会是左贤王得了明朝的好处,所以处处替他们说话吧。”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石亮的话淹没。
      石亮顿了一会儿,带大家安静下来之后,他继续说道:“要说谁得了大明的好处,我看在座的每一位都有份。”
      “胡说八道,我何时拿过朱家一粒米、一根线!”大家纷纷亮清白,还要左贤王把话说清楚。
      左贤王缓缓转过身来,面对众臣,道:“唉,大家还是太着急了!何必这么急呢?众位同僚且听我把话说完,看你们有没有从大明得到好处。”
      群臣都想听听石亮的说辞,喧沸的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石亮接着说道,“大家想想看,我朝与大明友好交往近十年,边境设集市无数,我邦臣民无论贵贱都可以到边境以皮毛换取大米、小麦、高粱、大豆、丝绸,乃至我域无法获得的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珍贵药物,这些日常必备但我方缺少的物资,如果没有边境的榷场,大家想想看情况会如何?慕容大人、高大人、段大人……诸位大人,你们想想会是什么情况?”
      拓拔冽反驳道:“这些东西,纵然没有,我们也可以以其他东西替代。草原上的先辈们没有设过任何榷场,不也一样过得很好吗?”
      石亮道:“右贤王不会忘了,匈奴、契丹、西夏、西凉等朝代,有那一代没有从中原获取这些物资呢?一代又一代,我们牺牲了多少子弟兵才换取到那一点微薄的利益;如今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办到,谁能说这不是造化!”
      “但是,现在已经有人欺负到家门口了,难道我们还要忍气吞声,一味忍让退缩?”拓拔冽反问道。
      “大王,只要臣稍加游说,相信一定能够化险为夷!”石亮说道。
      “你的意思是你要出使北京?”可汗问道。
      “请大王看在千千万万子民的份上,应了臣的请求。”石亮跪拜在地,叩请可汗派他出使大明。
      “好,本王就应了你的请求,希望你能带给本王好消息。”
      “大王万万不可,朱祁镇既然铁了心要雪耻,纵然右贤王去了又有何益。不但白送了一条命,反而贻误了我军的战机,使我朝铁骑陷入被动。”拓拔冽力谏道。
      “左贤王此言亦不失道理。既然如此,那就做双弓各开。右贤王去劝说明朝,左贤王你钦点三万铁骑严阵以待。”可汗做好了两手布置,一切停当之后众臣散去。
      朝堂才散,大明的使臣便来到王宫求见。
      递过信函,苏将军说道:“元帅的意思,想必大王也已经很清楚了。”
      “你们元帅的意思本王已经知晓了,但是,这只是他个人的意思,并没有经过贵国皇帝的应允,本王怕到时候空欢喜一场。”可汗不无担忧的说道。
      “这正是元帅派我出使贵邦的原因。元帅不想伤了两国的友谊,但皇帝陛下一言九鼎,所以,为了一举两得,还得请大王你配合。”
      可汗又踱起步来,道:“我可以配合做一场戏,但是,本王丑话说在前头,要是此计不成,休怪我邦竭力自保。到时,少不得伤了元帅的好意。”
      “大王请放心,要是此计不成,恐怕到时候您也见不到程元帅和我们这帮边将了。”
      可汗对此事很是犹豫,本待两国交换人质以保障盟约顺利进行,但是,王程只不过是一军统帅,根本没有人可以拿来作为鞑靼的人质,所以到最后,可汗仍是半信半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