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1、第一章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重言登台拜将(四) ...
-
风轻云淡的日子,采薇拿上换下的衣裳,去附近的河边浣洗。远远地就看见樊哙人高马大的身影,采薇赶紧闪到一边的小道上,将遮脸的纱布戴好,然后默默地站在一边,等着他们一行人过去,但愿不会发现自己微不足道的身影。
谁知,樊哙偏偏就将脚步停在采薇的面前,后边的兄弟们都不明所以地给樊哙道喜,“大哥,我看啊,今日这个大将军之位,非你莫属!想大哥你,跟随汉王从沛县出来,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这才打下这大好的封地;大哥你又与汉王有着连襟的关系,汉王自然倍加提点。大哥你今日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看看那丞相萧何,如何还能再把那□□懦夫给捧到天上去!今日适逢大喜,也好一洗大哥你当日之耻啊!”
“哎,此言差矣,汉王向来选贤举能,不会因为我樊哙是他的连襟兄弟,而坏了任人唯贤的名声。但若此次,樊哙真能得偿所愿,当上大将军一职,樊哙定不会忘记兄弟们的抬爱,与兄弟们不醉不归!”樊哙得意地看着跟随在自己身后的将士们,喜笑颜开。
不知谁眼尖地看到站在一边的采薇,突然带着鄙夷的口吻讥笑起来:“哟!我道是谁,原来是那□□懦夫的糟糠之妻啊!你看,那女人畏畏缩缩的,都不敢以真面目见人,恐怕是丑陋不堪,貌比无盐啊!此人定是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而且皮肤烤漆,丑陋无比啊!”此言一出,众人皆大笑,这是变着法儿在嘲笑韩信呐,采薇心知他们怎么说自己都无所谓,但他们挑衅在先,又指桑骂槐,拐着弯儿地骂韩信为“□□懦夫”,是可忍孰不可忍?
采薇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朝着诸位将军行了一礼,然后毕恭毕敬地说道:“将军此言差矣,钟无盐虽面相丑陋,却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旷世奇才。当年齐宣王即位后,重用田忌和孙膑,整顿国政。后又救韩败魏,杀死魏国大将庞涓,诸侯无不耸惧,多年朝贺通和,齐国声威大振。齐宣王自恃其强,耽于酒色,又于城内筑雪宫宴乐,还辟郊外四十里为苑囿狩猎。又聚游客数千人于稷门立左右讲室,日事议论,不修实政,嬖臣专权,忠臣心离,齐国走向衰败。
钟无盐知道这些事后,心急如焚,她担心自己国家的安危,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面见齐宣王。一天,齐宣王在雪宫大摆宴席,盛陈女乐。她来到宫门外,说有事要面见齐王。
守门卫士见她貌丑,不让她进,并说她是‘天下强频之女也’。她说:‘我是齐之无盐人,叫钟离春,年三十余,择嫁不得。闻大王游宴离宫,特来求见,愿入后宫,以备洒扫。’守门卫士于是奏知宣王,被招进去。群臣侍宴者见她丑陋,都掩口而笑。
齐宣王问:‘我宫中妃侍已备,你貌丑不容于乡里,以布衣欲干千乘之君,难道你有特殊才能吗?’钟无盐说自己没有奇能,特有隐语之术,齐宣王便以杀头之罪威胁她,若是不能演示此隐语之术,众目睽睽之下,将会难逃一死。
钟离春并无惧意,她扬目炫齿,举手再四,拊膝而呼,说:‘危险啊,危险啊!’宣王不明白,问群臣,也都不解其意。宣王于是把钟离春叫到面前,让她说明。钟离春说:‘大王赦我不死,我才敢说。’宣王同意。
那丑女上前施礼,说道:‘我这举目,是替大王观察风云的变化;张口,是惩罚大王那双不听劝谏的耳朵;挥手,是替大王赶走阿谀之徒;拍腿,是要拆除大王这专供游乐的雪宫。’民女不才,但我也听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
而今大王沉湎酒色,不纳忠言,这是我张口为大王接受规劝的意思;敌人就要大兵压境了,您还被一群吹牛拍马之徒包围着,这是要误国的,因此我挥手将他们驱逐掉;大王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造成如此豪华的宫殿,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今后怎能迎战秦兵呢?
我这才手拍大腿让大王拆除这座亡国的雪宫,说实话,大王确实犯了这四大错误。在这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我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劝告大王,如能采纳我的意见,民女就是死也无憾了!’
钟无盐这一番振聋发聩的剖析,使齐宣王如梦初醒,大为感动,说:‘如果你不及时来到这里提醒我,我哪会知道自己的过错啊!’于是他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为了表明自己痛改前非,他让钟离春做了皇后。齐国因以大治者,丑女之功也。
现在诸位将军,在此地奉承拍马,不顾主公之忧,此乃一罪;又嫉妒军中有才之人,想取而代之,此乃二罪;将军们不痛改前非,还要在此处听我一小妇人言语,难道不怕误了时间,乱了法纪,汉王杀鸡儆猴,拿你们开刀祭旗吗?
既是大家还留在此地,那就说明,丑女之言,亦有可取之处,又怎可因为一个人的容貌而废弃她这个人呢?君子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小女子言尽于此,将军们各自珍重,到底谁才是汉王今日要封为大将军的人,诸位一去便知。”
说着,采薇欠了欠身,然后依依然地绕过他们,兀自朝着小溪流的方向走去,只留下还愣在原地的将士们面面相觑。
“大哥,此女子好生伶俐,到底是何来历?”樊哙听闻此言,默不作声,倒是想起鸿门宴之时,那惊鸿一瞥,倒是和此人身形极其相似,此人和张良军师有故,这个自己自然还是记得的,但此女子和西楚霸王项羽又有什么牵扯,那就无从知晓了,樊哙将此疑问烂在肚子里,有些事情汉王既然没说破,自己当然也要跟着学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不了了之,大手一挥,带着众将士们赶往封将台去了。
……
尽管天气很热,溪水却还是一如既往的凉爽,采薇见周围没人,便大着胆子脱去鞋袜,任由那凉沁沁的流水抚摸着自己的脚背,水底下的浅泥滩中不时掀起一溜溜泥沙,那该是调皮的鱼儿翻滚上来而搅动起来的。
采薇咧着嘴儿看着水中嬉戏的鱼儿,也管不着要洗什么衣裳了,把那木桶往身边随意地一放,然后将裤腿儿卷起来,贪玩儿地就下了水,小心将双手合拢,守株待兔,等着那些小鱼儿乖乖地游到自己的手里来,然后迅速地将鱼儿连带着清水掬起来。
“哈!终于抓到你了吧!”采薇喜笑颜开地对着手掌中巴掌大小的鱼儿,自言自语着,清水沿着手中的缝隙不断地往下漏,鱼儿离开了水,又有日光的暴晒,激动地扭动着它长长的尾巴,拍打着采薇的手掌心,眼看着就要跳腾出来了,采薇赶紧将那鱼儿放到盛放衣物的木桶里去。
耳边传来钟鼓之音,采薇知道,这个时候,韩信应该身穿铠甲,接过刘邦授予的大将军印信了,《孙子兵法》有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所谓大将军,必须具备智慧与才能、信心与诚信、爱抚士兵、勇敢果断和军纪严明这五个方面的优点。并且,为大将者,往往也是出将入相的政治家,上则能晓示国事战略,下则能治军打仗。
孙子所说的“将”只是指将军,即战争中直接指挥部队运用战术的指挥官,他与制定整个战争策略的元帅有所区别,将军是帅令的执行者,对他的创造性要求则有所限制。要成为合格的将军,就必须同时具备智慧与才能、信心与诚信、爱抚士兵、勇敢果断和军纪严明这五个方面的基本优点,它就是所谓的“智、信、仁、勇、严”五德的具体内容,也是对一个优秀将军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具体要求是根据“将军指挥的对象是士兵”这一特点而制定的,与之相比,元帅对内指挥将军,对外分析局势而设计谋略。
自今日起,韩信不再是那个不为人尊重的□□懦夫了,他终于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飞跃,《易》中就曾讲到人生的六个阶段:一为潜龙,潜龙勿用,指在潜伏期不能发挥作用;二为见龙,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指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之人出来治事;三为惕龙,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谨言慎行,每日反省,才不容易有过错;四为跃龙,或跃在渊,无咎,正是施展才华的好时候;五为飞龙,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如龙飞天,此时如果有贵人相助,将更加辉煌;六为亢龙,亢龙有悔,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但愿他自此鲤鱼跃龙门,实现他终生的抱负和信仰。
就在采薇胡思乱想的时候,那摆放在岸上的木桶被风一吹,顺带着水流,越飘越远。等采薇回神的时候,才发现那调皮的木桶已经距离自己百步之遥了,想起自己的换洗的衣裳还在那里面,采薇赶紧撩起裙摆,趟着水跑过去,“喂!别跑啊!”
那木桶像是有灵性一般,赶巧地被一处露出水面的岩石挡住了去路,采薇猛拍两下手掌,弯下腰小心地走过去,唯恐因为自己的走动,而使水流加快,这样的话,那木桶又该唱着凯旋的笙箫一往无前了。正待采薇扑过去想要抓住那木桶的时候,被脚下圆润的石头滑了一跤,“扑通”一声,整个人像青蛙一样翻滚进了水中,掀起一个巨大的浪花,一阵浪潮便将那木桶给越推越远了。
采薇在呛了几口水之后,赶紧浮出水面,懊恼地一甩贴在脸上的纱巾,真是欲哭无泪啊,现在自己这个样子,不被别人笑死才怪呢!但愿没有人看见自己如此狼狈的样子,采薇小心地挪开遮在眼睛上的双手,却从缝隙中看到一张极其欠揍的脸,他强忍着笑意,满脸都憋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手中还拿着从水中撩来的木桶!
“韩信!你偷窥我!笑什么笑!”采薇手指着韩信,气愤地真想从水中跳起来。
“哟!还真恼羞成怒了。”韩信拼命地想要憋住笑意,终究还是控制不住地大笑起来。
采薇看他身上还穿着大将军特有的装束,看来他刚下了封将台还没来得及换装束,就来找自己分享喜悦了,只是他纤尘不染、滴水不沾的样子,以及那张美艳无比的脸都让采薇看得心都痒痒的,便咬牙切齿地朝着韩信勾勾手指头:“韩郎!快把我的衣裳还给我!我这个样子怎么见人?”
韩信看着浑身湿透的采薇,怦然心动,那湿嗒嗒的长发,粘在她白皙而带着酡红的脸蛋上,红唇微微撅起,□□半露,如墨般漆黑的眼眸里柔柔地闪烁着媚意,不自觉就凑过去,却被采薇猛力地一拉,“扑通”一声也掉入了水中。
采薇得逞地拍打着双手,“哦!下饺子咯!哈哈,韩信,看你还敢不敢笑我!”
采薇紧接着一把夺过韩信手中的木桶,然后从水中跃起,足尖几个轻点地,就轻轻松松地飞到了岸上,生怕韩信追上来兴师问罪,采薇大笑着飞跑起来,干涩的泥地上留下一串长长的水珠子。
赶巧不巧的是,迎面便撞上了盛怒的樊哙,他暴呵一声:“哪个王八蛋不长眼睛?敢得罪你樊哙爷爷!”采薇揉着被盔甲撞疼的额头,大叫一声离开他们几步之遥,然后恭敬地朝着他们行了一礼,“贱妾给诸位将军赔罪!”
不曾听得有人回应,采薇只觉得双腿都半蹲得有些酸麻,想要站起身来,却听得耳边传来众将士齐齐的抽气声,紧接着就有人识相地上前拉起采薇,“将军夫人何必多礼?这按照礼数,夫人也无需向我等行礼啊!鄙人不知夫人国色天香,真乃仙人下凡啊!方才多有得罪,望夫人见谅。”
采薇这才明白过来是什么原因,方才自己任性地把纱巾都给揭开了,这些人果然是一群好色之徒,又加上韩信晋升大将军,这才给足了自己面子,只是那双干枯的大手一直搭着采薇的手腕,叫人好生恶心,连忙飞过一个狠厉的眼神。
那将军看着眼前这不怒自威的女人,那冰冷的目光让人通体生寒,仿佛是六月飞雪一般彻骨寒冷,赶紧讪讪地将手挪开,然后退到樊哙的身后,寻求庇佑。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谁!说,你这个女人,到我们汉王帐下来,有什么企图?我警告你,若你想做什么不利于汉王的事情,我樊哙,第一个就不会放过你!那韩信,跟你也是一伙儿的吧,他本投靠在项羽帐下,如何能愿意入这不毛之地?你们到底有什么预谋?嗯?快说!”樊哙飞速上前一步,就掐住了采薇的咽喉,动作之快,让采薇根本来不及闪躲。
“哼!就算果真如你所料,你又能奈我何?”采薇梗着脖子,倔强地看着樊哙,他一脸的愤怒和不快,也难怪,原先都被手下的士卒们给捧上天了,现在却发现花落别家,心中没有气愤和嫉妒才怪呢!
采薇眼看着樊哙举到半空中的大掌就要落下来,却被人硬生生地抵挡住了,耳边传来熟悉而充满磁性的声音,“将军,贱内不懂事,如果有什么做错的地方,韩信在这里代她赔个不是,至于管教于她的事情,这就该是韩信的家事了,希望将军不要越俎代庖。”说着,韩信将采薇拉过,藏在自己的身后,像是护犊的母鸡一般。
“参见大将军!”樊哙身后的诸位将军,纷纷抱拳给韩信行礼。樊哙一脸的不情愿,但终究还是在韩信威严的震慑下,扭过头朝着他行了一礼,“樊哙见过大将军!”
韩信做足了派头,又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耍尽了威风,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便热情地上前将诸位将士一一扶起,然后豪迈地抱拳回礼,“诸位兄弟们,我韩信何德何能,得到汉王的抬爱,成为威风凌凌的大将军?不过既然如此,韩信自也当仁不让,日后希望各位兄弟助我一臂之力,更是为汉王的千秋大业助一臂之力啊!”“诺!”诸位将士们纷纷站起,樊哙忿忿地带着身后的跟班,走远了。
韩信这才把目光集中到采薇的身上,刚想开口问她,她却灵敏地如同兔子一般,跳开老远,还连连摆着手:“应该叫你大将军了,只是你千万别怪罪我,我也不是存心的,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啊!”
说着,采薇趁势越跑越远,韩信根本无法追上,也就只好看着湿嗒嗒的自己,无奈地摇摇头,想起方才士卒们暧昧地在自己和采薇身上移来移去,就说不出滋味儿,他们的眼神中有羡慕甚至是嫉妒,那是羡慕自己既抱得美人归,今日又荣升大将军了吧!
希望之后的日子,他们愿意配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捣乱。只是,事业有了起色,女人却不可兼得,采薇的心思,一直都不在自己身上,她的心里永远都只有那项羽一人,无论何时都是这样,难道是因为自己还不够优秀,不够强大到能保护她吗?采薇,我韩信有朝一日,一定会证明给你看,谁才是这世间的最强者!
希望真如黄石公前辈预言的那样,将来自己会三分天下。至于曾经答应过黄石公,要拖拉住汉王刘邦进攻三秦的脚步,自己恐怕是办不到了,毕竟这才是自己的强盛之路,自己现在也算是和汉王绑在一条绳上的蚱蜢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加上汉王对自己的厚爱,自己又怎么能辜负汉王的知遇之恩呢?
既然连自己无法拖住汉王侵占三秦这一步,黄石公前辈都可以预测到,那就说明日后还有机会可以挽回采薇的性命,破除她的命格,我就不信,如果我一直把她带在身边,她会遭遇什么不测!黄石公,恕晚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既然通向的结果都是同一个,又何必太在乎过程呢?韩信看着采薇蹦跳着远去的背影,咧着嘴笑起来,夕阳下她拉长的身影,惹人无限遐想。
……
没过多久,汉王刘邦就亲自到韩信的营帐来讨教,采薇见状,赶紧退到屏障后面。韩信不着痕迹地上前,给刘邦行叩拜大礼,“臣拜见汉王!”
刘邦爱惜地将韩信从地上扶起来,“大将军何须大礼?倒是阿邦该给先生您行礼了。”说着,刘邦还真要掸掸衣裳,给韩信下跪,韩信赶紧将他拉住,“汉王使不得!臣不过一无知竖子,哪能受得汉王的大礼?”
刘邦给足了韩信面子,也就不再装模作样了,脱下身上的外衣给韩信披上,韩信自是受宠若惊,慌忙地想要解下那一身黄袍,却被刘邦拦住了,“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避之而无憾!这是将军应得的,将军在阿邦手下也有个把月了吧,都是阿邦有眼无珠,不知将军的才干,这才差点痛失将军,望将军见谅,日后我俩也好同心同德,一起杀出这不毛之地,一夺天下啊!”韩信却之不恭,只好收下,又赶紧请汉王上座。
刘邦手拿酒樽,开口试探韩信:“萧丞相多次称道大将军,不知将军能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趁势问刘邦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刘邦沉吟片刻,点头回应:“是!”
韩信双手抱拳,请示刘邦:“汉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刘邦沉默良久,自叹不如:“的确不如项王。”
韩信拜了两拜,赞成地说:“臣也认为汉王比不上他啊!然而,韩信曾经侍奉过项王,请允许韩信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
项王即使是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
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
如今汉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
况且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多到没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项王狡诈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这三个人恨入骨髓。而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们。
而汉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汉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汉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汉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汉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刘邦听闻此言,自是特别高兴,认为和韩信相见恨晚,拉着他的手就嘘寒问暖的,赶紧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阿邦愿听从大将军良策,但若想出师三秦,必得有名。现在义帝仍为阿邦名义上的顶头上司,若阿邦就此反叛,恐会有犯上作乱之嫌,到时候落得众诸侯群起而攻之,那大事就不妙了,大将军认为该当如何?”刘邦放下手中的酒樽,走到韩信的几案前拜了两拜。
韩信赶紧起身,扶住刘邦堪堪下拜的身子,然后抱着拳,侃侃而谈:“韩信曾读过《吴子》,书中分析战争的起因有以下五种:一是争名,二是争利,三是长期积怨埋恨,四是内乱,五是发生饥荒。战争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仁义之战、正义之战和邪恶之战。仁义之战是一种援救战,正义之战是一种自卫战,邪恶之战则是侵略。孙膑曾经在齐威王军帐前指出:‘战争并不是谋士可以助长或可长期借助的势力,而是先王用来传播道义的手段。’
兴兵之法又可分为‘王道’和‘霸道’。王道主要以仁政治国,以正义发兵,以道义结盟。而霸道几乎完全依赖于自己强盛无敌的军事经济力量去打击、威慑邻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频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霸王之兵视一切诸侯为自己征服的对象。所以,孙武认为,只要自己的兵力强盛,就没有必要与他们结盟。‘假道伐虢’,说明一个道理,在晋国强大无敌的兵力面前,虞国不愿借道给晋国去讨伐虢国也是不行的。虞国在晋国的威慑下被迫“借道”,其结果必然是被晋国轻而易举的强占了。
依臣之见,汉王若想出兵三秦,必得师出有名,最大的障碍便是这个‘义帝’,我们何不来个‘借刀杀人’?”说着,韩信不着痕迹地瞟了一眼躲在营帐后的采薇,尽量放低了声音和刘邦交谈。
“哦?不知大将军怎样个‘借刀杀人’之法?”刘邦比划着,抹着自己的脖子,嘴角扬起不易察觉的笑意,心里却是另一番算计,看来韩信这小子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了,那便借着他的口说出这个不道德的办法来,若是失败,自己也好推个一干二净,保留这仁义的名声。
韩信清了清嗓子,以只有二人才能听到的声音分析道:“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就是当敌人已经明确,而盟军的态度还尚未明朗时,应当诱导盟军去消灭敌人,以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这个方法来自《周易.损》的启示。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子贡之存鲁、敌齐、破吴、强晋。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用《周易》中的‘损’卦进行推演,意在说明‘损’卦的卦象即‘山在上而泽在下’,寓意着这样一种局势:山为阳,在明亮之高处,它的四周环流着泽水,泽水为阴,处于低暗。问题是:山的力量大,还是水的攻击力强呢?‘借刀杀人’之计显然是‘借力’之计,这个力一定是可以流动的、不易被人发觉的势力,所以应当如‘水’之势。
水势虽显柔弱,但无处不入,那么刀与水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其实,借刀杀人并不是以水喻刀,而是指‘借刀’的手法必须像泽水一样,表面平静而下藏暗流,貌似柔缓而侵蚀礁岩。‘借刀’的手法必须十分巧妙隐蔽而恰到好处。所以,此计的使用并没有固定的程式,要因地、因时、因势而制宜。
按语中列举郑桓公的方法特点是:做出那种以利相诱、成功收买敌阵中欲杀对象的假象,使敌人误以为这些人已经与郑桓公相宜为友了,然后怒而杀之。‘借刀杀人’之计的第一步必须是‘借得来刀’。因此,精心巧妙的奸诈伪装是必须先行的一步。
使用此计谋的目的有二:
其一,应当在纷争中,首先明确握刀向我者的真正动机,找到真正的策划者,这才是真正的凶手,然后作出抗击与防范的正确对策。如果‘借刀杀人’之刀是从暗处袭来的,分清敌人的真实面目和真实动机,就显得难度更大了。
其二,‘借刀杀人’之计并非一定要运用在杀害对手或置对手于死地这个比较狭隘的层面上。‘借刀’的广义则可指巧妙地利用第三者,利用他们的地位及其影响,利用他与我方对手的特殊关系,利用他独到的手段、强大的力量和独有的渠道等。‘杀人’也可引申为‘处理自己难以处理的问题’,‘摆平自己所面对的复杂关系’或‘摆脱令自己窒息的危险局面’。
在‘借刀杀人’计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常有‘嫁祸于人’计与之相伴:或是在事前以‘嫁祸于对手’之计骗得有刀者出刀,击杀对手;或者在事后以‘嫁祸于执刀者’之计将杀人之罪推向执刀者,以达到逃脱自己杀人的罪责。在这些运用中,‘随机应变’是‘借刀杀人’计使用者必备的素质。
韩信曾在项王手下做一执戟郎中,对围绕在项王身边的人物关系了解得一清二楚,那个叫英布的,极其疼爱自己的女儿英莲,也就是现在的西楚王妃,但项羽的挚爱并不是她,我们何不借题发挥?”
……
采薇躲在屏障后面,刚开始还看的真真切切,二人的对话也清晰地进入脑海,让她一阵心惊。自己从来不知道在外人的眼中,野蛮人会是盖头换脸,变成另一个面目全非的模样,关于迁都彭城和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事情,自己早就看清楚了野蛮人的无奈之举,其中自然也有合理之处,怎么能一概否定呢?他们二人交谈的声音渐渐轻下去了,定是在商讨什么不为人知的东西,采薇也就无趣地回转身来到窗边,看着外面的蓝天白云发呆。
韩信说野蛮人言语呕哑,对手下的士卒如亲兄弟般看重,生病之时,拳拳关爱之心可见,项羽的拳拳爱兵之心,并非他刻意而为之,想要以此俘获人心,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热血而性情的人,记得《吴子》中记载:一位老妇人前去军队探望自己当兵的儿子,见到吴将军正在用嘴为她的儿子吸出伤口的脓血,就十分伤心地痛哭起来,因为她十分明白,自己的儿子也会像他的父亲那样,为了报答吴起将军的‘仁慈’而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直至战死疆场。
爱兵如子也是古代统军的妙法。有时候,士卒的感情力量将会成为战胜理性的力量,将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战前极大地唤起士兵的忠孝情感和战斗激情。既然如此,为野蛮人的人格魅力所掳获的将士们,能说是一群乌合之众吗?或许只是因为他们的功利心弱一些而已,不是吗?
看刘邦的意思,不多久就会趁着野蛮人深陷齐国的时机,出兵三秦,自己再不能坐以待毙,在这里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因为贪心,而打破这个暂时平衡的天下格局,陷野蛮人于死地了!采薇想起上次出逃的惨痛经历,咬咬牙,自己不能再独自一人前行了,路上困难重重,又有许多飞禽走兽,自己是不可能活着离开的,既然不能逃出去,亲自给野蛮人报信,自己定要想个办法出来。
“有了!”采薇灵机一动,看着在营帐外徘徊的鸟儿,可不就是当日唯一存活的那只小鸟嘛!它报恩似的,一路都跟着自己,有时候无聊,自己也会喂食一些饲料给它吃,何不借着它飞鸽传书,让它翻山越岭去找章邯呢?即便没有飞到章邯手中,也定会为人所掳获,然后将刘邦出兵三秦的消息散播开去!
采薇手中抓起一把豆子,伸出手去,那鸟儿就“扑棱棱”地停到了采薇的手上,嫩黄的小嘴轻啄着采薇的手,采薇轻拍它的小脑瓜子,“看你这么可爱,又老爱发出‘啾啾’的叫声,以后啊,我就叫你‘啾啾’吧!”采薇话音刚落,那鸟儿就上下摇晃着美丽而修长的尾巴,发出一阵阵“啾啾”的声响。
“你要快快长大,帮我一个忙好吗?你看,你可以如此自由地翱翔在天际,而我却像关在笼中的金丝雀一样,寸步难行。如果你愿意帮我传送一封书信,那我也就自由啦!”鸟儿像是听懂了采薇所说的话一般,轻点着它的小脑袋。
采薇兴奋地拍着手,“哈哈!没想到我虞采薇也有通鸟语的本事,足可与孔老夫子的女婿相比了吧!”
外面的韩信送走刘邦后,发现采薇对着一只鸟儿,在那边自言自语,便轻手轻脚地走过来,重重地咳嗽一声:“咳咳!你在干什么?无聊到跟鸟儿说话了吗?”
采薇吓了一跳,赶紧将手中的鸟儿放飞,然后转过身,极力掩饰方才自己的想法,“哪有?方才汉王跟你聊了些什么?现在你是大将军了,还是好好带兵去吧!不要再把心思放在这小小的帐篷里了,我保证不会逃走的!”
韩信眯着眼,似乎发现了采薇的不对劲,凑过去,贴着她的耳根子说道:“你休想再离开我身边!总有一天,你会心甘情愿的。”说着,韩信扬长而去,出门练兵去了,只留下惊魂未定的采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