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关于燧人弇兹的推想 ...
-
在公元前6500左右,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往南,过伏牛山、巫山这样一条南北纵向山脉以东,基本是海洋,处于海平线以下。福建、安微、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只有较高的山地才露出海面,如海岛散落。“沧海桑田”应该是对这个时间段以后到华中华东地区逐渐露出水面这段时间的观察总结。在此之前,就算发生了(那就是数万年前,而且变化过度没有这么快、这么明显),人类还没有具备记录历史变化的意识和相应需要的文字记录工具。
高度文明的萌芽需要条件:生存环境不能是极端恶劣,生存都成问题,很难提发展;生存环境不能太优越,太容易活,没有发展的驱动力。
最佳的状态,应该是有食物丰沛的时候,也有贫乏的时候,但如果有计划地收集储存,可以渡过艰难时期;有容易活的时候,也有容易受灾艰难的时候,但如果有相应的对策,可以让足够多、有足够知识储备的成员渡过艰难时期。
所以,我认为,高度文明的萌芽不太可能起始于热带,尤其是需要上千人协同合作的文明,不太可能起始于热带,因为这一带一直很容易存活。
最开始能促成上千人合作的文明,只有水利工程。没有水,谁也活不成。一个部族人数有上千就是大部族了,不分男女,壮丁最多800。部落联盟有了存在的必要,而部落联盟是国家的雏形。
我不认为我国的文明与欧非文明有什么直接关系,间接影响确实不可避免的。古人的流动性和流动能力,我认为,远在西方主流史学界愿意认可的水平之上。
西方学界有着我不可理解的傲慢,总以为今人比古人聪明,以为文明发展是一条向前的直线,以为现今的一切比过去强。然而可证的历史,已经证明这是错误的知见。
西方史学界很喜欢找一个源头,一个单一的文明源头,一定要找一个共同的始祖,给非洲的某个山区的某个女人遗骨,安了个人类母亲伊娃的名头。我认为,这跟基督教(广义的)在欧洲长达十个世纪的思想统治有关。
基因有类似片段就表明一定有血缘关系吗?同一个地球住着,同一个太阳照着,同一片水域大气系统,在不同的地区先后脚出现差不多类似的进化,不可能吗?所有生物分解后,不过碳氢氧及微量元素罢了。同样的大环境,对物种的筛选能差别大到哪里去呢?能留存下来的,具有相似的特点奇怪吗?有相似的特点,使得生物具有相似的基因,不可能吗?
地理的天然屏障注定了,不满足一定条件,生物之间不可能有稳定的、足以互相影响的交流。文明因此走向不同的、更适合本土的方向。离开地理,不谈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特点:
1.神的概念并非高不可攀,而像是文明程度更高、更有道德、更有能力、更具有普世精神的一批人。中国的神话故事,很容易还原成部族历史。
2.强大的包容性。因为普世,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同化能力强。
中国传统文化以血缘为依托,但不限于血缘。汉族,是个文化概念,不仅仅是血缘概念。
昆仑和天山,是几乎绝无仅有的两个在汉语中有意义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理名词。和田的羊脂白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无可撼动。天山雪莲和雪山神女这两个名词带来的联想又何其瑰丽丰富!这不奇怪吗?
然后,我想到了燧人弇兹氏。
燧人氏更有名,毋庸置疑。火的使用,对文明萌芽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弇兹氏却有些泯然于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赫胥氏等更为人耳熟能详的氏族之后,变得黯淡无光。
然而,弇兹氏的成就却是第一步:编织、天象观测和记录。
看到中国结编织的复杂程度,不难推断,结绳记事不可能只是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那么简单。不同组合的编织可以记录足够复杂的事件,特别是考虑到用以记事的编织完全不用一根线编织到头。在此要再次强调,古人如果在聪明才智上不如今人,嘿嘿,咱们还茹毛饮血呢!文明的积累有个前提:一开始就不能笨。
一个“夜观天象”,在多少历史文献、杂记、通俗故事话本中出现,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而夜观天象以定四时,顺应天时而为的,始于什么时候,是哪个部族开始的呢?
“夜观天象”要有成效,非有一个部族,矢志不渝地坚持上百年,才会有足够说服其他部族的成效。所以一定是一个部族先行。
我不认为是燧人氏开始使用火,因为自然界产生火的可能太多了,哪个部族都有可能有饿急了不怕死的愿意尝试吃野火烧过后留下的烤过的动物死尸,继而尝试使用自然生成的火的成员。燧人氏的成就,应该在于发现了燧石击打可以生火,进而让火这个不可替代的资源,成了可以安全地随身携带、随用随取的工具,节约了燃料,从而节约了人力物力。
史前一万年,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结束前期。局部气温的变化有可能非常剧烈。一个随时可以取火的部族和一个善于编织、对气候有一定预测能力的部族合族,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而史前一万年,还是母系部族。这是两个母亲的合作。而中华文明,始于母系。
新疆和田,当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这个系列故事最合适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