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学习 ...
-
我本以为可以在想方法糊弄过去,哪知第二天旺波便带着那本论语来找我了。他告诉我他特意向赤巴借了这本珍贵的汉书,来向我求学。赤巴是寺庙中负责掌管全寺一切宗教活动或事务的大喇嘛,相当于汉地佛教寺庙的主持。原来,汉书典籍在藏地是极少见的,而寺庙不仅是宗教更是藏地文化的中心,所以这几本汉书才被收藏在寺庙里和其他经书一样供人研习。只是藏地文化落后,识藏文的人都不多,更何况是汉字了,这几本书也就一直未能发光发热了。所以旺波才会如此重视这次可以学习汉书的机会吧!
我有些烦躁的挠挠头,“汉语这么难,我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教,要不你先把书留下,明天下午再过来,也让我准备准备。”我说的有理,旺波也点头同意,他欣喜的离开,约好明天过午就来。
我耐下心来看完了整本论语,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总共二十篇的论语,我发现我只能弄懂少部分,无奈我不是中文系的才女,也不是历史系的高材生,繁体字和文言文是我过不去的坎。于是,旺波如约而至的时候,我便和他商定,我每天上午要帮家里干活,下午小憩一下,再去寺庙给你讲书,到晚饭的时候结束。我之所以把讲课时间压得那么短是怕我教不了多少,心想只要挨到启程放牧的时候就行了。
再次来到日乌德庆寺,从山下望去,石阶交错而上,白墙红顶的寺庙给人纯净的感觉。庙前有个座白色的灵塔,有几只鸟儿在上面盘旋停歇。走近寺庙,两边是一字排开的转经筒。说起转经筒,因为藏人大多不识字,于是就把经文刻在转经筒上,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这时正有虔诚的信徒在转经筒,嘴里念着六字真言。旺波也上去转动经筒,神态庄严,眼神笃定,他这个样子是我从未见过的。我认识的旺波是个开朗善良的男孩,虽然知道他信佛,但还没真正见过他礼佛。听着低低的佛音伴着经筒转动的格拉声,我一时有些愣神,等我反应过来时,旺波已经准备走进大殿了,他和擦身而过的一个喇嘛行合十礼。我快步走了过去,站在殿外。他已在佛前跪下行礼,整个人气质沉静而淡然,完全不像个10岁的孩子,倒有几分得道高僧的风范。这时有个大喇嘛样子的人走过来,他们显示相互行礼,然后旺波跟喇嘛说了几句话又看向了我,大喇嘛也看了看我,然后对旺波点点头。旺波唤我过去,然后喇嘛带着我们来到一处经房,面积不大,但有桌椅经书,还有竹笔藏墨和番纸。旺波这是正儿八经找了个教室呀,我不禁一哆嗦,看来我必须好好上课了。
于是,我不仅教他论语,还教他说汉语,以充实教学内容。虽然我说的是现代汉语,但还好他毕竟没去过汉地,也不会说汉语,所以我教什么他都甘之若饴。旺波果然天资聪慧,学得很快,不但能举一反三,还能总结概括。学到第四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时候,旺波不等我解释便说:“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他的智商对让我的半吊子水,所以之后的学习并不是我教他,而是我们相互探讨罢了。这大概就是天才和凡人之间的区别吧。就在我感觉力不从心的时候,终于我们要出发游牧了。我长舒了一口气,以后我可打死也不教他了。分别的前一天晚上,两家人围在篝火旁聚会。姐姐和格勒被众人推搡着做到一起,开始他们还有些扭捏,但还是并排坐下了。家长们似乎也都默认了他们的关系,只是因为姐姐年纪尚小,所以还得在等上两年。这一夜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我和阿米有了共同的爱好,就是撮合姐姐和格勒,一会让格勒背着姐姐绕着篝火跑,一会又让姐姐端酒给格勒喝,家长们都笑呵呵得看着我们闹。大家一夜尽兴,为这次的欢聚划下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