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目的 ...
-
然后呢?然后就是检阅军队,点兵点将,战前动员,大军开拔等一系列安排;侵略军士气如虹,势如破竹,捷报频仍,凯歌高唱等战争喜讯。全国都沸腾了,唯有她,梁国皇帝,侵略军的策划者贺兰文慧心里滋味难言。
文帝在世时,就了放军权给她,这些年她训练军队,约束士兵,而最重要的是改变军队的思想认识,这个过程,花了近十年时间,想了无数办法,克服艰难和阻挠,从战争结果来看,颇有成效。
她要改变的是胡汉之间不同的生存差异导致的文化观念上的缺陷。这真是浩大的工程,索性竣工了,而且很不错。
胡人世代存于北方草原,逐水草而居,牧马放羊,无固定居所。春夏水草丰茂时安分守己,秋冬大雪纷飞时忍饥挨饿。苦寒之地极易激发了人类性格中的暴虐因子,吃不饱穿不暖年年都南下劫掠,恶事做尽。这就形成了游牧文明中喜好劫掠、杀戮的性格,因为这是无本的买卖,一旦成功等同于不劳而获,划算极了!不成功呢?不成功下场凄惨,想想匈奴人曾被赶尽杀绝的命运吧。
汉人世居中原,男耕女织,儒家思想的统治形成了温和的善忍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下的汉族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创造以及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怎不令人眼红?而且由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皇权的统治力更加深入人心,就算奸佞当道,不到民不聊生绝不会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宋朝自南宋后土地兼并厉害,外交羸弱却也延续了个半世纪,惊人吧?固然与人当权者轻视武力有关,何尝不是重视文化中愚民政策的结果?
草原上部落众多,统一或许容易一点,融合成铁板一块那真是难如登天。所以草原上的统一更容易因为利益不均分崩离析、四分五裂,重新割据。文帝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才没有南下征伐,而是鼓励通婚,努力融合各部族。贺兰文慧心道一个古代人有这样的觉悟委实难得,不由对文帝显出几分钦佩来。梁国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国,境内各部族混合,匈奴、鲜卑、羌、氐、柔然、回纥、靺鞨、突厥等族,全部都有。融合起来,殊为复杂,不过还好,建国几十年除了头几年在打架,以后太祖、太宗和文帝都在这么做着。不过太祖太宗两位皇帝显然没达到文帝的思想高度。
文慧私心里不愿剑指中原汉家,但她既已穿到这具身体上,说不得得为胡人谋求利益,毕竟北地发起天灾来,死的也是人命。蒙元朝的民族大融合充满了对异族的血腥杀戮和对汉家财富的疯狂掠夺。而我,贺兰文慧必实现新的民族大融合,不以杀戮和掠夺为目的的民族大融合!
因为每一个现代人,都曾愤恨清朝末期那动乱的、屈辱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异国侵略、家国破乱。既有幸穿越,即使所处环境与正史不尽相同,也当竭尽全力避免历史往那诛心的方向发展!更何况在前世,北地胡人最终发展成为华夏儿女的一部分?
这就是齐国那位兴国大长公主的疑惑之所在!!
这场战争是必然的,不以谁的意志而改变。尽管发动战争的理由充分,也照她期望的那样没有意外的一路凯旋,贺兰文慧仍然无甚欢喜之意。她心里更愿意当自己是汉人,而不是胡人。
只怕,汉家天下更不欢迎外来种族。
唉,希望汉家儿女不那么排斥胡人······也罢,早就决定善待齐国宗室百官,尽人事看天意吧,其他的也顾不得了。不过,听说,那个长公主倒是很有威望,这番也见识见识。
真令人期待!贺兰文慧笑一笑,也许能发展一下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