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第二十七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


  •   大炎武帝十八年,编年体史书和南淮州州志上记载了几乎相同的内容:

      “是年秋,淮河泛滥祸及南淮全境……年末,上知南淮官吏贪墨赈灾银数万余两,震怒,杀之。知州徐功志虽有检举之功,但犯蒙蔽失察之过,其子侄凡为官者皆官降三级罚奉三年。”短短的一行字,掩盖了背后多少不为人知的处心积虑和措手不及。

      那天夜里,锦一和锦三是五更过后才回来的,从窗户跃进房内,连礼都来不及行,锦三就直接坐在桌子前开始默写刚刚记下来的两个账本,锦一看着桌上备好的纸笔和砚池中浓淡适宜的墨汁,就知道原先要说的基本都没有说的必要,世子派记忆力超群的锦三一起夜探粮仓,一定是预先想到了账本的问题。

      一时间屋子里极为安静,只有运笔的刷刷声,以及天快亮时心急的秦怀义亲自研墨的声音。

      两个账本,经过锦三确认,其中一个账本里记载的稻米总产量与今年秋收过后泗水上报的稻米总产量一模一样,而另一个则高出近三成。两个账本上的第一笔大支出是上缴给国库的粮食,这个数据是一样的,此后每一天都各有少量的扣除,这些数据也一样,而不一样的是,高出三成的那个账本,大约每隔二十天都有一个较大的支出,而另一个账本上则没有记载。秋收过后至今,近三个月过去,目前这两个账本上的结余已经几乎一样,估计是要运出去的粮食,已经运的差不多了。

      秦恪己捧着这两个账本眉头紧皱,这似乎是他到南淮之后最常做的动作(要是白文柳在场一定会吐槽,这明明是他成亲之后的默认表情……),阴阳两个账本的存在,坐实了他官府私自屯粮的猜测。可是这事情实在不合常理,如果他是在粮食上做手脚的人,那同时就绝对不会动赈灾银,水患之后南淮州成了举国关注的焦点,能少点动作就少点动作,否则万一被发现,顺势查下去就能知道大量粮食既没有上缴国库,也不在府库之内,又没有让农民自行买卖,到时候该如何交代?或者说,这里面不止一股势力?事情似乎越来越复杂了。

      他需要一些时间理顺一下思路,于是挥退了众人,打算先让人去确认一下是否别的地方也是府衙统一收购粮食,向皇上汇报以后,再考虑下一步计划,不过一天以后,他就知道,下一步计划直接赶鸭子上架来到了他的面前。

      第三日天刚亮,城门才开了一条缝,数匹快马挤进城门,守城的官兵试图拦阻,为首的黑衣骑士扔下一枚乌木镶金的令牌,头也不回地直奔府衙而去,打破了小城泗水的宁静。

      等到满城都是不着四六的传说之际,府衙门口贴出了一张大告示,南淮州多地官员贪墨赈灾银一事事发,皇上震怒,先让周边的驻军围了南淮州没被水患摧毁的府衙,控制涉事的全部官员。泗水城是进南淮州的第一站,自然首当其冲第一个被控制,直到当天夜里,全部南淮州官员统统被控制住,静候钦差不日前来。

      秦恪己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马蹄声响彻大街的时候,他就觉得有些事情脱离了掌握,赶紧派锦一去粮仓哪怕是明抢也要拿到账本原件,但是绕过那些骑士进了粮仓以后,却发现哪里都找不见账本了。没了账本,就没了私自屯粮的证据,就算是朝廷追究起为何要统一收粮,按粮筹卖粮,府衙也可以辩称是为了百姓考量,毕竟,不得不承认,官府收粮没有压低价,卖粮也没有抬价,前两年农民们着实得了益处。

      申时不到,工部采买木材的车驾进城,比秦恪己吩咐过到达泗水城的时间早了一天,随同前来的有几个半途赶上车队的大内侍卫,车队招摇过市,直接开进了驿站后院,锦亲王世子裹着大氅出来露了个面,就进了屋。秦恪己等人是午时左右接到消息的,匆匆退了房,分批出城和车队会和,大家心里都塞满了好奇,怎么才一天,局势就完全不可预料了呢?

      屋内,大内侍卫跟秦恪己说明了这一系列的变故。

      检举揭发南淮州贪墨案的居然是南淮州知州徐功志,约莫六天前他急件上书揭发了南淮州各地大小官员贪墨赈灾银,并且详细列了每一个官员所贪墨的银钱数量,还附上一份请罪书,言称自己早就发觉灾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但由于涉事官员众多,为了查明真相,他不得不假装和他人同流合污,以获取信任,便于挖出整个关系网。时至今日,终于查清赈灾银的流向,也算以此小功抵失察之过。

      要是搁在几天前,秦怀义准觉得此人真是忠义之仕,清正廉洁,有勇有谋,可是如今,连他也觉得这事情巧的有些蹊跷。

      六天前急件到达东都,算起来大约是在工部接了采买差事三四天之后,徐功志就发了这份歇人歇马不歇信的急件,联想到他们到达南淮州之前当地官员就知道他们要来,就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个急件和驱赶灾民一样是冲着他们来的,只不过一个是为了掩盖贪墨赈灾银一事,而另一个是为了捅出贪墨之事以掩盖更大的事情——私自屯粮。

      这里面,果真不止一股势力,有些人为财,而另一些人,想要的显然更多。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该庆幸这里面牵连甚重,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耽误了时间,致使他们虽然没拿到账本原件,却也来得及誊录出一个副本。

      当夜,秦恪己动用了炎武帝给他的南淮地区的暗线,送出一封信去,信上提到了阴阳账本和私自屯粮之事,他不放心让暗线送账本回去,于是当务之急还是尽快回东都,当面提交这个目前唯一的证据。目前,他留在南淮也着实没什么可以做的了,暗查贪墨之时被徐功志一搅和变成了明面上的事,几天之内会有监察院并刑部的钦差名正言顺的接管此案。至于屯粮一事,还需要更确凿的证据,况且徐功志敢捅出这些事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现在还动他不得。

      其实,以采买为借口之时,暗线这里早就备齐了做幌子的木材,秦恪己他们装模作样的走访各家皇商两天之后,就满载而归了。

      回去的时候,因为带的东西多,紧赶慢赶到东都的时候,也已经到了十二月,寒风呼呼的刮,秦恪己早就换下了毛毡披风,换上华贵的裘皮大氅,因为秦怀义出宫是打着过年前去郊外卧佛寺替炎武帝祈福的名义,所以他们俩在进城门之前就分开了。为了掩藏行迹,秦怀义换上了那件不打眼的灰白色毛毡披风,毕竟工部的油水不是很足,书吏用得起下人,可买不起裘皮,路过一个城镇,请人截短了披风下摆,他穿着正好合适。

      秦恪己来不及回锦亲王府,指挥着马夫将几大车木料拉到工部衙门,自己进皇宫复命。

      乾元殿内,锦亲王也在场,炎武帝虽然面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秦恪己能感觉到一丝压抑的烦躁和怒气,收了账本,也没说什么废话,捡重点的事情讨论一二,就打发秦恪己回去休息了。

      十天之后,早朝时,炎武帝对南淮州贪墨一事,下了从严从重的指示,掐断了涉事官员生的希望,不过对于南淮知州徐功志的要怎么处理,朝堂之上存在不同的意见。以礼部左侍郎季宇归为首,几位老臣坚持认为他功大于过,就算不论功行赏,也不应处罚;而镇国公卢有涯和几位御史觉得他犯有失察之罪在先,自行其是在后,算起来过大于功。

      最后炎武帝采纳了后一派的建议,将徐功志极其子侄悉数罚奉三年,连降三级。这可以算是极重的处罚,大炎朝两年一次的官吏考评中,若是曾被罚降级的人,如无特别大的贡献,肯定捞不着一个“优秀”,也就是说,十有八九要在那个官位上坐到老死了。而且武帝一朝很少有连坐的情况,此次徐功志不过是失察而已,就殃及了徐家子侄,可见炎武帝的怒火有多盛,一时之间,也没人再敢开口求情。

      这个处罚是炎武帝和锦亲王私下里商量过的,他们要留徐功志一条活路,可是又不能让他活的太好了,只有这样做,才能逼得他去找幕后的那个人,从现在起有人时时刻刻盯着他,只要他动,就一定有收获。

      炎武帝对徐功志的处理和秦恪己料想的一样,不过另外一件事情却是他始料未及的,不知何时起,街头巷尾都传开了,锦亲王世子其实也在南淮贪墨案中插了一脚,遭到皇上厌弃,锦亲王正预备请旨罢了他的世子之位!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8章 第二十七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