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梦的灵感 ...

  •   我已经不止一次在全国人大上看到提案:不应该鼓励农民供孩子读大学。然后,请允许我向提出类似提案的代表问一句:你老婆(老公)是贾南风么?
      我正经想说,以后两会再搞出这种提案来,我会对全国人大代表的智商情商水平以及遴选他们的机制表示失望。我实在觉得,这种人大代表就该被从两会里踢出去,如果还是□□,我只能说,□□的脸都被他/她丢尽了。实话说,我觉得提一个为了不污染环境我们大家一起绝食的提议都比这个靠谱,至少它即使不靠谱可本意是充满善意的。而那个提案,一方面让人觉得这人脑子里装的都是浆糊么,另一方面充满了维护小团体既得利益和高高在上的有身份的人对农民的歧视和恶意。
      首先,我先声明自己已经不是农村人了,我不是从农村考到大学的。是否考上大学不改变我的城市市民身份。所以我不是提出那种提案的代表眼里天然该种地或者做农民工的。也就是,我不具备他们进行人身攻击的条件。确实,我这种未雨绸缪预防对方跑偏的行为有点过于敏感。但能提出这种荒谬提案的逻辑,怎么会用正常人的思维考虑问题?
      然后,正经反驳这种提案。
      经过我的总结,大概这种提案冠冕堂皇的理由有两个:一、孩子上大学对农民来说是非常大的经济负担;二、大学生毕业后基本都选择城市就业,对城市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
      首先反驳第一点。
      一本二本的学费问题。一本二本的学费,在涨价后,以我的经验来论,大约一直是5000-8000左右。其中,8000算是比较热门或者比较烧钱的学科。有些艰苦冷门专业,3000-4000左右一年就可以了。那么加上生活费,省一点,一年15000-20000左右,基本可以保证一个学生的基本生活。如果这个孩子再努力点或者争气点,拿奖学金或者打工什么的,家长一年花一万块就够了也不是不可能。那么我们按最多两万算,四年花八万。至于三本,可以说,我见过的,都是家里有钱的农村孩子去,没钱还要上三本的没见过。
      真的很贵了是吧?但如果这个孩子有出息,这笔投资对农民来说不划算么?对于一个穷人家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最多负债八万。但,如果这个孩子不去读大学,而是在家里务农娶媳妇呢?我老家十年前的价位,彩礼八万(但那时学费生活费也没现在高)。最近听说的价位彩礼十八万,不到二十万,但也绝不是十五六万能打住的。这可是送出去然后很大可能拿不回来的。供孩子读书,基本算有个机会免费换非农户口,然后,有个大学生的牌子,不论在本地找,还是孩子有本事拐回来个城里媳妇,彩礼绝对不会按老规矩走,而是别人看上升值潜力主动降价甚至不要价了。
      而三本,真正的穷人,没心思让孩子读那个。而能读三本的孩子的家庭,基本上不差那几个钱,甚至,比城市中等生活水平的人收入还高呢。某次火车上,我遇到两个刚读三本的孩子,手里拿的是苹果最新款的手机平板。更别提衣着穿戴了。我猜连玩的带衣着穿戴一身也够普通人家孩子一年学费加生活费了。
      所以真正的农村穷人家孩子,占的都是一本二本和专科的名额。三本那些孩子,即使不读书,他们的父母也有钱给他们买来进城的的名额。只不过,通过读书来的更正规也更让那些家长省心并且有一些知识积累也是更好的投资选择罢了。
      我们先不提,这些有智力和水平考上一本二本的农村孩子是否真的能比城里孩子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或者不能。那么他们不考大学呢?我们先剔除家境好又聪明的。只提提案里家里供不起但又聪明会读书的。这些人,不读大学之后会是什么境地?他们不读大学,那必然是要结婚的对吧。他们家里很穷,连读大学的钱都负担非常重对吧?那么连大学的负担都那么重,还娶的起老婆么?娶不起老婆的结果是什么?光棍晃悠到30岁左右,然后花钱买个越南的?朝鲜的?泰国的?老婆?
      大概提案的人又会说,有脑子读大学没脑子自由恋爱么?姑且不提读大学和自由恋爱之间有没有通用的方法论。但自由恋爱不代表不需要花彩礼。自由恋爱从建国前的解放区就开始了,但农村娶老婆要彩礼这种事从我懂事以来只有涨价的说法没有降价的说法。而听过一些老话,□□时期不清楚,至少□□后,彩礼兴起后就没绝过。
      不鼓励农村孩子读大学,呵呵。基本可以说,绝了穷人的孩子以最快速度改变自身处境的一条路。当然,很多女性会说,那又怎么样,读出来不是祸害我们城里女孩么?凤凰男和孔雀女的故事还不够多么?我也觉得很多论坛上故事里的孔雀女很可怜。但再可怜是家庭矛盾不是社会问题。孔雀女自身刁蛮起来就能反客为主。如果农民们集体没有了这条向上的路,那么多聪明人要是真拧成一股绳,思路跑偏做些事情,到时孔雀女还是不是孔雀女都难说了。
      其次,农村大学生是城市人的压力。城市人有没有想过,自身也是农村人的压力呢?我上篇说了,□□时期,某人口大省农民们没办法“出去吃饭”。但,我看的正史里,或者说,类似正史的传记之类?很认真细致的描述了当初怎么保证城市人的吃饭问题,怎么调粮如何如何。同时,某次我在某贴里的回复,有四五个回复我的当地人的说法都是:我就是某“市”的我怎么没听说?然后同样是正史,说某省官员犯了一个错误,明知是灾害了,还不断向农民征粮。现在想,把一件事推到一个官员身上是非常干净利索的事情。可以不必考虑社会阶层整体利益的问题。以我在东北对□□的认知,东北人,都已经天天喝稀的吃猪草(到农村有时看到某种野草老人会说,当年就吃这东西,现在这东西猪都不吃),当然还不到草根树皮的程度。基本上,从东北调粮也是有数的。这些有数的,必然首先供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其次才可能轮到其他省份。本次人代会,某个前官员说,90年代北京经历过一次米荒后来协调吉林省解决问题。那么,□□的时候,北京就没有米荒么?建国以来的大城市,没有一个是能靠着周边产粮就能自给自足的。或者说,从历史上的大城市开始就这样的,京杭大运河,最大的功能就是运粮。
      那么灾害的时候,抛去官员为政绩的历史定论:那么在那样一个人口大省,有那么几个成规模的城市,城市里的工人有非常好的组织性。发生灾害后,国家没粮为他们解决问题,那么两个选择:1.饿死城里人,农村人有维持最低活着水平的粮食;2.饿死农村人,城里人有维持最低活着水平的粮食。如果是我我也选2。原因有二:饿极了城里人比农村人暴?**动的可能性大危险性高,工人有很好的组织性而农民没有;城里人出事压不住而农村出事或可压住,城里人暴****动首当其冲就是关键的政府,而农村人可以挡住他们进城。当然,还有一条,如果最后为死难人数造假的话,死在城里的不如死在乡间的好瞒,因为农村很多人不识字未必懂得上户口之类。不过这个只是个玩笑罢了。顺便笑话下当初探讨到底饿死多少人的那些,认为数字过多的,扯出各种证据来证明当初的数字里有包括自然死亡那些,还有建国初人的平均寿命不高,体质不好条件一差了就死了根本不能算灾害数据里呢;认为数字过少的,GCD伪造数据啊伪造数据。
      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而在灾害年头,反而农民没得吃,这就是现实。而且是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的真实。我觉得这个事实,和不鼓励农民的孩子上大学这个提案对比来看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当然,不鼓励农民的孩子上大学还有另外一层现实意义:现在缺农民工啊?农民的孩子都去上大学了哪里找农民工去?那么城里的孩子,就天生不该进工厂么?一个现在的教育方向有偏,没有培养出足够的工人的问题为何偏偏问农民要?这也是一种习惯性思路吧。
      从上一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以来,我可以这么说:从建国到上一届开始着手三农以来,只有城市向农村伸手的,就没真正反哺过。缺啥拿啥,好东西却一定要独吞。缺劳动力会找农村,缺管理者才不会哩。城里人才不会说,我这缺人才啊,农村人多考大学啊。反而是,大学要扩招:我这的升学率必须达到百分之多少多少哈。至于大学没有那么大的招生能力,可以挤压其他地区招生名额么。
      等下,跑个题先。历朝历代的经济崩溃朝代覆灭不会就是这么玩完的吧?我很久以前就有过一个想法,把阶级斗争之类的思路丢掉的话,朝代的崩溃与覆灭的本质可能是农村无法养活城市了。但是,之前没记下来过,要不是想到这里,还真把这个思路忘了。我想,这个思路,应该适合宋朝与明朝这两个受军人影响最小的政权时代。目前没办法证明的一个论断。
      这个话题的最后:我就是一俗人,既然已经做了饥荒中不会被饿死的城市人,才不会回头做可能被饿死甚至被吃掉的农村人哩。

      之后是本篇正题,梦的灵感。本也是这个提案引发的,脑残又充满自私自利主义的提案的提出人竟然是全国人大代表,哈。让我在午睡时发了一梦。和一个模糊的人,探讨土地革命时代的民主问题是否落到实处的问题。印象中首先发问,这个人大代表是民选的么?那么他成为人大代表的过程合理合法,他或者她成为人大代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个提案是符合城市人短期利益的,如果成功降低了城市人在读书方面的竞争水平,但大部分人并不关心农民的孩子读多少书。但农民工问题,是解决一些资本家和政府领导者在赚钱和GDP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这个提案的发起者,很可能代表的是这两方面的利益。那么,就是一个并不代表大部分利益的人大代表提出了一个饮鸩止渴的提案。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官员和资本家也是人民。他们也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声的权利。OK,这某种意义上符合民)*&……主的逻辑。那么,人民是否天生愿意让官员和资本家代表自己?我想,根据中国现在各种阶层人数比例,以及社会矛盾等问题,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那么在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他们怎么升上来的?
      我的梦给了我一个答案。梦里,那个看不清面目的人问我,你在所有执行民)*&……主环节的事项里是怎么表现的。不论大学还是工作,所有关于上级的评分都给优。如果有涉及选人的事项,我会悄悄问问有没有内定是谁,如果有,就选内定那个,没有就乱画。关于选人的问题,我倒是不知其他人怎么办理。但是,评分问题,从大学以来,我就没见过和我不一样的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大众心理。这种大众心理的普及,所以能有能提出那么缺德的提案的人大代表是人大代表。
      那么,在这种心理下的民*(&)主,是否还是民*(&)主?我承认,土地革*(&)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但,如果人民的思维,城乡皆同,古今皆同——因为在□□的治下,赞同民*(&)主选举的人是好的,赞同土地革*(&)命的人是好的,并且□□有枪可以保证这点,因此,在革*(&)命老区,农民们能实行民*(&)主选举,并选出亲近□□的村长来?
      以上的讨论都在梦境之中。

      再八卦点笔记的奇闻轶事。也是这两天忽然想起在某南宋笔记里看到一个真实事件。北宋某官员告病隐退回家之后,每天要求自己的家人和庄户练习跑步,是当时其家乡的一大怪事。没几年,蒙古打过来,中原人各种逃难,当地,就他家人和属于他的庄户逃出来十之八九,其他的,能逃出来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就不错了。
      若干年前,我看这一小段的时候,想的是:这人穿越的吧?这几天不知怎么把这段想起来,琢磨琢磨不太对味,如果这人只是一个正常人,没有凭空预知能力,没有穿越,再推理这段文字。
      他是一个聪明人,体制内的聪明人。他组织长跑就是为了组织大家逃难。他知道蒙古会打过来并且朝廷没有还手之力。笔记里的记载,让我似乎觉得他隐退的时候至少四十岁以上。但看太久了不能作准。假设他四十岁,那么,猜测他至少为朝廷工作三年以上。这三年猜他看清了朝廷和蒙古的现实状态。他很爱这个国家,所以,不打算做亡国奴或者转投对手,因此组织家人练长跑。
      以他对国家的爱,他在为朝廷工作的时候,没有提出过蒙古会打过来的可能性不大。但结果可能是,他的意见没人接受,最后他称病隐退。不论从政府到民间,没人相信他的言论。然后蒙古打过来了,宋朝变成南宋。他和他的家人及听他说话的庄户,成功逃难成为南宋的平民。
      以他积极带领家人和庄户练长跑的心态,猜他在朝廷里的政见必然不是一味求和或者迁都等待挨打。
      我也只能猜到这些。

      最后,我承认我的言论有挑拨城市农村关系嫌疑。但在城乡二元论的背景下,即使国策里工人农民是统一战线,但事实就是市民和农民的利益有相当的矛盾性。两个集团算不上是同一个阶层。对于政府和资本家等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物们,他们也许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大概因为,站在十层楼的人,看待站在一楼和二楼的两个人没什么区别。但事实可能是,一个政府摆不平其他阶层的矛盾,可能闹点大病小病,摆不平农民和市民的整体的利益关系,可能就是在找死。当然,摆不平一个国家整体的吃饭问题,死的不能再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章 梦的灵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