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关于军队的变迁 ...

  •   军队是国家的暴力机关。历史书上这样说。
      上古太远,也没有什么记录。商朝文献太少说起来似乎也有那么点底气不足。
      从春秋战国开始说。根据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考据,严格说春秋时期是华夷杂处。那时各国有各国的文字,虽都是象形,但文字还没有统一。笔者大胆揣测,所谓华夷,不过是农耕与游牧之分。
      春秋战国,不仅华夷交战,诸侯国内部也进行着分裂与吞并。那个诸侯国也没有吃下天下的本钱。于是各种战争的目的,就是战利品。而军队作为战利品的获得者,必然会分掉最大的一块蛋糕。
      本来战争就是为了钱,让这些兵将打仗的过程中不抢别的国家可能么?所以春秋战国的兵书,注重军纪严明,但没有不扰民这一项。
      秦统一过程中,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可能有水分。毕竟之后赵国还苟延残喘几年。说秦朝兵将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也不可能。
      第一次说军队秋毫无犯,是刘邦在项羽进咸阳后为了和他区别赢得民心的举措。也就是项羽的兵,打仗素质可以,但做人不行。同时,似乎也说明,也就在进咸阳的时候,刘邦略约束了手下的兵,平时管不管不清楚。
      但那时军队的地位是很高的,秦始皇修长城征的是民夫而不是军人兼职。
      汉朝军功可封侯,但文官封侯是不容易的,并且似乎任何朝代文官得贵族封号都不容易,即使掌握实权。
      魏晋南北朝,军人一般只祸害对手的人,少有祸害自家人的。不是完全没有,但整体氛围不是特别坏。至少,当老大的人,不很过分,三国魏蜀吴,玩了多少阴谋诡计,打仗到底都是带粮草的。

      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初年,中国的军队,到底都是农耕文明的军队,对外征战即使抢掠,对内还是相对老实的。而且,那时军人的待遇也是实打实的。

      唐太宗带来贞观之治,也带来唐朝尚武的风气,甚至有文人“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感叹。唐太宗有一项青史美名——天可汗。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极好招牌。但天可汗改变不了游牧文明的本质。或者说无法让他们理解农耕文明的经营方式。在天可汗的招牌下,游牧文明依靠打仗的本事成功融入国家机器之中,军队是最好的场所。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本身一个集团随着时间开始成长成熟最后会腐化堕落,更何况进来一批之前相当一部分生活来源是靠抢劫的?并且皇帝还倚重这个集团?所以安史之乱后,各地虽仍供着皇帝,但藩镇林立,国家渐渐分崩离析。
      武者以悍勇为善。在唐朝后期的藩镇,就已经流行杀头目取而代之。军中上将,政府要员且如此,这些军政权又怎会良善对待百姓。唐中晚期节度使喜食人肉不止一例。五代十国,也有做不长的国主好这一口。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头目都是妖魔鬼怪的时候,能指望下面的小校是人么?能在群魔乱舞的时代立住脚的,难有好人。这时的兵,从唐晚期起,就不止抢外人,还抢自家了。
      五代至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好了点,郭威,史书称此人出身贫寒,心地仁慈,后宫除了皇后无人。他对兄弟们都很好。所以没有取消他们的兵权。而继位的他妻子娘家侄子柴荣,因他没孩子。柴荣是个能干的,不然郭威不能立他。他太能干了,就知道不能在玩军政权这一套了,五代一直民不聊生,必须有足够的休养生息。而那时军队的习惯不仅对财政还是对社会的自然经济都是极大的破坏。对于那时的政府来说,没有一个信仰教这些兵们文明起来,对百姓好起来。那唯一的道路就是削军权了。柴荣一直在考虑这事,也因此在一些书中指他对前朝老人刻薄。然后事情没办成就一病死了,留下娇妻幼子,赵匡胤黄袍加身。然后就是杯酒释兵权。最后遗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杯酒释兵权这事,赵匡胤只是做成那个。在当时,不论谁想建立一个略富有的稳定的国家,都得做。我想,郭威这个皇帝,实在是私心最少的一个,后宫不要妃嫔,自己没孩子,连继位,都挑的妻子的娘家侄儿。而这个妻子娘家,势力也是不行的,否则不会那么容易就让赵匡胤陈桥兵变了。印象中,在哪里看过一个说法,郭威这个人,已经很注意任用文官和恢复经济,对昔日的兄弟是“礼待”。他只是心慈没赵匡胤那么狠。还有,世宗柴荣,到底也是郭威教出来的。赵匡胤,说不定也只是沿袭这两人的治国方略。而且,不能说这个方略是完全错误的,在军人掌权,士大夫和平民一样不如猪狗的时候,士大夫阶层还是很纯洁的。所以宋朝最初,或者直到中期,士大夫阶层应该还是对得起自己的工资的。可不论哪个阶层,沾染权力久了都会堕落。但军人开始回复了农耕文明军人的本职,用于守卫家园,对百姓秋毫无犯。出了真正受百姓爱戴的岳家军。但这无法挽回一个王朝的颓势。

      如果说,有唐一朝,是军人集团逐渐显示出其最恶劣的一面。有宋一朝,是士大夫阶层逐渐腐化堕落显示出其最无能的一面。

      上一句跑题。宋之后的元朝,其政权与军队也仍然保持了游牧民族本色。忘记看哪本野史,说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蒙古兵的抢劫行为来着。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劫掠是不可饶恕的犯罪。而对当时的蒙古王公来说,劫掠只是忆苦思甜,顺便充实下自己的财富。那么,朱元璋登基之后要毁掉助他登基的刀简直是一定的,这不仅仅是千秋万代的问题。宋朝就是前车之鉴。但,唐朝中后期那种状态,还不如宋朝呢。而用来接替这把刀的,除了文官,也没有其他了。
      清朝,野史只看到了他们前期多么威武雄壮做了多大贡献。但实际打天下的过程,和元朝差不多。出兵没粮,就地解决。游牧文明都这样的战争方式。但入关后,做了很好的约束。只是,以前是全国之力供一家,清朝时全国之力供一族。我印象中,直到末期,清朝八旗子弟才没有白领的钱。我一直质疑康乾盛世是否真的胜过之前所有皇朝初定开始繁荣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所有朝代政府机构都还没有臃肿,并且也维持着有效的运转职能,也就是政府负担其实是差不多的。差不多的经济社会范围,假设养政府的钱是差不多的开支。再多余的开支就是养贵族了。而宋明两代,只养皇帝一家就完了,并且出了几服之后好像就没资格到政府领钱了。而清朝,给八旗的钱似乎一直是实打实的,印象中老舍还经历过?我没看过具体数据,也不知道八旗整体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别说做官当兵什么的,那些似乎是另有俸禄的)。白养一个民族的人,和白养一家最多百人的可能比起来,哪个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更重些?有那么大一笔钱,不分配给有关社会生产的人,按照我眼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这个据说空前绝后的盛世似乎要打个问号呢。
      最后,称赞当代我国的军队,是在目前历史长河中,定位最优的军队。当然,也听过部队和老乡捣蛋的一些小故事,说一点没出现过历史上的喝兵血的陋习也不可能。不过,从建国到现在,可称赞是对外有力对内良心的绝赞的部队了。虽然目前和美国比实力还不行,不过逐鹿全球还不急。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章 关于军队的变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