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二章 ...

  •   不过短短一日的工夫,长孙晟将军逝世的消息就传遍了大隋各个世家大族,甚至连一向同他私交甚好的启民可汗在得知这一噩耗后,不免悲痛万分。

      扶风郡太守府

      早起用膳后的李渊看着从洛阳飞鸽传书来的邸报,大叹三声可惜,便使人唤夫人窦氏前来议事。

      “夫人,长孙将军昨儿故去了,你筹备一份厚礼,连夜派人送到洛阳去。”李渊把邸报递给窦氏,想了想便嘱咐便这么嘱咐着。

      窦夫人微皱着眉,放下手上的邸报,抬头看着李渊:“阿郎,妾瞧着还是让二郎跑一趟洛阳吧,不管怎么说,二郎都是长孙家的郎子。现在长孙将军故去,妾以为二郎于情于理都该到他的灵前祭拜一番,也算是全了礼数。”

      “哪里是什么郎子,不过是当时的一句戏言罢了,怎能作数?”对于窦夫人的一番劝诫,李渊丝毫不以为然,颇显烦躁的应付着,只是当夫人神情一敛,一向对窦氏极为敬重的李渊连忙改口道:“孤知晓几个孩儿中,夫人是最疼二郎的,现在长孙晟已去,长孙家唯一能有点样子的长子行布,也在隋汉王的造反中因牵连而被杀,现在的长孙家,二郎摊上了,不是助力,反而是累赘。

      “妾以为,大丈夫行于世,自然该当一言九鼎才是。既然当时定下了这门亲事,那不论长孙家如何,我们李家在这个时候反悔,岂不是有落井下石之嫌。”他们家怎能因长孙家门第渐微,而背信弃义,窦氏明白李渊的想法,只是她有她的坚持:“更何况,妾觉得,长孙家的姑娘绝对配得上我们二郎。”

      “夫人!”李渊对于窦氏这种态度感到有些恼怒,情急之下,嗓门也洪亮不少:“孤难道不是在为二郎着想吗更可况,夫人你也看到了,邸报上写着长孙家的三子把继母以及继母高氏所出的子女都赶出长孙家了。这样以来,这位长孙家的姑娘也不过就是顶着长孙这个姓氏罢了,世民娶了这样的女子,于未来他跻身官场之时,没有半点助力。”

      窦氏神情不变,保养得宜的脸蛋勾起一抹自信笑容:“妾的儿子,以后自有一番本事能立于天地,若是只想着靠女子出头,那他也不配做妾的儿子。”

      “哎”,夫妻十余载,李渊又怎么会不清楚窦氏固执的性格,更何况夫人的智慧一直远在寻常女子之上,长叹了一声,李渊想了个折中的法子:“既然这样,夫人还是招二郎来问问吧,不管如何,以后也别落了怨恨才是。”

      窦氏点了点头,吩咐在门外守着的侍女去找二郎——李世民。

      而此时,十一岁的李世民正跪坐在书房中,笔直着背脊,端正的姿势,而浓墨浸润的笔尖则于纸上如行云流水般肆意的行走着。

      这是他最近新得的一版《兰亭序》,自由酷爱书法的他自然将其视为珍宝,每日早晚必要誊写几遍,试图能悟得更多的奥妙。

      毕竟,书法之事,技巧虽重要,但更多的也是靠个人的悟性。

      只是,门外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兴致,手腕的一瞬停滞毁了一幅难得的一副好字,李世民不悦的把未干的纸揉成一团,扔了出去。

      “二郎君,主人和夫人请二郎君速去书房。”听到是芸娘的声音,李世民闷闷不乐的收起了他刚才的怒气,对着门外应了一声,也就赶忙放下纸笔,稍微一整仪容后,跨着步子走出了屋子。

      “芸姨,阿耶阿娘找我,可是为了何事?”李世民把最近和自己相关的事情仔仔细细捋了一番,还是没能想出到底阿耶阿娘找他是为了什么事情,按理说即使是为了三弟四弟前两天闯祸的事情,也找不上他呀
      “婢不知,等到了书房,二郎君也就知道了。”芸娘浅笑着看着李世民,心里暗叹:几个郎君里,独二郎君样貌最为俊美,也是最随夫人的那个,怪不得夫人总对他偏爱几分。

      有些事情虽然从不流于表面,但她们这些从小跟夫人一同长大的人岂会不知?

      窦氏的陪嫁丫鬟芸娘,即使是李家窦氏所出的几个子女都要对她礼遇三分。

      在到达书房后,李世民先是跟李渊窦氏请安,而后,在李渊的叙述中,他知道了几年前像是戏言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知道了因长孙将军逝世后,长孙家的动荡。

      “世民,不管怎么样,当年跟长孙家姑娘定下婚约的是你,现在究竟要如何,也都凭你自己的决断,若要悔婚,孤让你阿娘亲自去同长孙夫人说清楚,若是不变,那几年之后,你依照礼制把长孙姑娘迎娶进门便罢。”这个儿子自幼在几个兄弟里面,文才武略都是个拔尖的,除了四郎元吉还小,不能定论之外,三郎玄霸有勇无谋,而大郎建成不是不出色,而是始终被世民压了一头。

      在双亲的注目下,李世民显的有些矛盾,十一岁的他不再是懵懂小儿,在同女子交往方面,他也不再是完全不懂的毛头小子。

      其实娶谁人为妻他并不在意,毕竟即使与未来的妻没什么感情,他也能把喜欢的姑娘娶进家门。

      只是内心里,他还是希望能娶一个像阿娘这般识大局,懂大体的贤内助,这样也能让他以后不用在后院的事上太过费心。

      甫一定下心思,李世民就郑重的对着坐在上首的阿耶和侧首的阿娘回答道:“儿听闻当年独孤皇后在嫁与先帝之后不久,由于其父独孤信在同宇文护的斗争中失败被杀,使得独孤一族一朝落魄,而独孤皇后更是成了父母双亡的罪人之女,但是先帝并未因此而对他有所轻视,更是数十年待之如一日。儿自不敢与先帝比肩,只愿效其皮毛,或许给不了如先帝一般的白头之约,但该有的敬重也不会少。”

      听着二郎提起姨母,李渊无奈的摇了摇手;“罢了,罢了,这回你就带着你母亲备下的厚礼去一趟洛阳,到长孙将军的灵前祭拜一番。”二郎都拿姨母独孤皇后出来说事,他这一时间想反驳也无处下手,只得听之任之。

      “二郎,你这回前去洛阳,若是长孙夫人有需要帮助的,你也要多帮忙些。”窦氏别有深意的叮嘱着。

      李世民应下后,就急忙回房整理行装,而窦氏在同李渊说了下礼单的事情后,也就准备前去亲自打理,在临出门时,她回头看着在处理公文的李渊说道:“几个郎君,妾向来都是一视同仁,虽然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但也尽量不偏不倚,以后那些伤人心的话,还望郎君不要再提起了。”

      平心而论,窦氏知道她是对世民多了几分偏爱,这不仅仅因为二郎是几个郎君中像她的,也是因为二郎一直是最爱学习的那个,儿子愿意学习,她这个做阿娘的就愿意倾囊相授。长子建成也是个极为聪慧的,无论样貌,还是行为处事各个方面,他都更像他的阿耶,因此他阿耶对他的宠爱也超过了其余诸郎君。

      “是孤失言,还望夫人见谅则个。”李渊故作玩笑的朝着窦氏鞠躬作揖,倒是把原先一本正经的窦氏逗的满脸透红,娇羞,恼怒全随之而来,一气之下,在那么多下人面前被李渊调戏的她顿觉脸上挂不住,连忙甩门而去。

      女儿家的娇羞,面若桃李的透红,都把李渊迷的神魂颠倒,恨不得立马抛下手上的重要公文,品尝一番夫人的美味。

      长孙晟的逝去给李家惹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而大隋的另一户望族,那与长孙家有着姻亲关系的高家却是一个极大的噩耗。

      在终南山隐居了十余年有着极好脾气的高士廉,在得知唯一的嫡亲妹妹和两个外甥外甥女被赶出长孙家的事后,也不免气的拿起悬于墙上的宝剑,打算纵马飞奔洛阳城,打算为妹妹讨个公道。

      鲜于氏看到一向温润和煦的夫竟这般怒气冲冲,赶忙上前拦住他:“俭郎这是做什么去?长孙将军已逝,你就是拿着这把刀前去长孙家又能讨到什么说法?更何况你这样前去闹事,让阿妹知道了,她又怎么会好过?论官阶,我们家没有长孙家来的高,论关系,我们也管不到长孙无宪的身上,最后也只能是平白让人看了一场戏。”

      “夫人,他长孙家门第是高,可我高家也不是任人耨捏的主,他当年就那样把我那傻阿妹求娶去了,这些年还不知道我那阿妹在他长孙家受了多少委屈,他当年亲口对我承诺要好好待我阿妹的,赶出家门,这就是他所谓的承诺吗?”高士廉知道这些事情其实怪不到长孙晟的身上,只是失去理智的他还是无法克制着心底的那份喷涌而出的怒气。

      “俭郎,其实我倒是觉得阿妹母子几人从他们长孙家出来未必不是好事,阿妹是继妻,进门的时候,前头夫人的几个儿子都长大了,阿妹也管不了他们,以前有长孙将军在,还能护得阿妹一时,可现在长孙府中换人当家做主了,若是阿妹母子三人还在哪里呆着,以后还指不定得受多大委屈。倒不如,我们把阿妹接回家住,总比在长孙家看着长孙安业的脸色度日好。”身为女人,鲜于氏想的更多,也更清楚女人在后院里的情况。

      原本怒气高涨的高士廉顿时没了刚才的怒气,他本来就是个极为冷静的人,也做不出拿着刀上门要打要杀的样子,宝剑被扔在了地上,“哎,当年真不该答应阿妹嫁到长孙家去。”长孙晟倒是两眼一闭的走了,可他那死心眼的妹妹怕是要守一辈子的寡,可怜他这年纪轻轻的妹子.......

      “俭郎赶紧去洛阳吧,他们母子三人都没受过苦,这要是一天天的耽搁,怎么受得起啊。”鲜于氏轻声安慰着情绪低落的夫,又不乏提醒之意。“其余的倒是好办,只是无忌外甥终究是长孙家的人,妾怕阿妹因为这个会不肯跟俭郎你回来。”毕竟是长孙家的儿子,要是离开了长孙家,不仅代表了放弃长孙家的一切,说不得还会被抹去族谱上的痕迹。

      “俭儿,俭儿,快去把你妹妹给接回来。”门外一阵急匆匆地脚步声,还没等高氏夫妇反应过来,只见本该睡下的老太太痛哭流涕的被侍女搀进了屋子,“当年就不该随着那丫头任性,瞧瞧她到头来这日子过的........”想起现在女儿没着没落的,高母就抑制不住的担忧与哀伤。

      “阿娘,你放心,我这回就是拽,也会把阿妹母子几人给你平平安安带回来的。”高士廉知道,往日的孰是孰非都已经不重要了,现在阿妹和两个外甥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

      就着夜色,高士廉带着一队下人往洛阳城的方向飞奔而去。

      而正当整个大隋都因长孙将军过世而或多或少感到忧伤的时候,大隋的敌人突厥人则正在悄悄庆贺着,欢呼着......

      启民可汗坐在帐中为一直以来的对手以及好友的逝去而悲伤,在他下手,几位突厥的重要将领正聚在一堂,商讨着未来的形式。

      “当时大汉臣服于大隋本不过就是权宜之计,现在既然长孙晟已亡,说不得正是攻打大隋的好时机?”一个将领进言道。

      此言一出,其余的人纷纷表示赞同,毕竟他们突厥同大隋势必一战,既然那个诡计多端的长孙晟不在了,他们也就没有必要再对大隋卑躬屈膝了。

      启民可汗静静的听着大家迭起的议论声,神情有些迷离,最后,一只酒壶扔在了地上:“本可汗当时说过要臣服大隋,也是因为没有大隋的相助,也就没有本可汗今日的地位,中原有句话叫:喝水不忘挖井人,这人情本可汗当是还了,至于以后.......

      这晚,夜色正浓,月上柳梢头。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二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