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2、人无横财不富8 ...

  •   从八月十二日开工至九月三日上梁,期间仅有二十一天,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内,陈喜梅两排高地基大瓦房的工程已经下来一半,后面只有搭顶、泥墙、通电、打家具这四项大工程。
      上梁前一天,陈喜梅拎着一大塑料包的水果硬糖走亲窜朋,挨家挨户的散糖,并眉开眼笑的稍上一句话:“明天上午,我家房子六点零六分开始上梁,有糖有烟有馒头,记得去捧捧场呀!”
      对于上梁时日的挑选,陈喜梅和赵远山两人可是煞费苦心,日期是农历的八月初八,时间是六点零六分,寓意着发财大顺、美事成双。
      虽然工人需要上班,学生需要上学,但第二天六点还没有到,天色尚已大亮,闻讯而来的木船社众人将陈喜梅的主屋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家四姐弟远离人群,站在后排房屋的院墙根下眼瞅着跟老赵家不对付的人也跑来凑热闹,赵霙毫不吝啬的撇着嘴骂道:“还真是不抢白不抢啊,这群不要脸的也真舍得一张张的老脸。”
      赵霞倒是在人群中发现了高宝,扭头问着赵雨壮:“小高宝怎么过来了?小弟,你告诉他的?”
      赵雨壮点点头:“肥水不流外人田,高宝人粗皮糙不怕撞,让他去跟别人抢去,抢到了还不得分给咱们姐弟四个。”
      赵雨虹惊奇的问道:“他倒是肯哦?”
      “他敢不肯!”赵雨壮一副笃定的模样:“我昨个就跟他说好了,否则他不是木船社的,我凭什么告诉他一个外人啊?”
      赵霙捂着嘴巴吃吃的笑起来:“刚才还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一句话的功夫,高宝就变成外人了?”
      赵雨壮瞄了赵霙一眼:“肥水不流外人田是指我们姐弟四个,你可别弄错了。”
      吃了赵雨壮一根大钉子,赵霙气的扭头不理赵雨壮,讨好似的跟身边的赵雨虹说笑去了,赵雨壮懒得搭理自己缺根筋的三姐,看到高宝突然转头向自己招手,于是对着高宝展露笑脸笑了笑。
      上一次,木船社西面的三间瓦房上梁,因为房屋不是用来住人,陈喜梅为了省钱就放了六个大响炮,给围观的人群每人发出一根烟就草草结束了上梁仪式。
      这一次,是赵远山和陈喜梅夫妇给一家六口建的第一个安乐窝,因此夫妻二人花下血本,一切按照当地传统来上梁。
      六斤水果硬糖、二十包大前门、一百六十八个白面馒头、两匹大红布、四根大花签、十二根大鞭炮和两挂小鞭炮早已准备妥当,人头颤涌,声音喧嚣,就等吉时一到开始上梁。
      六点零六分,赵远山敲响堂锣,工人们听到指令,一个小工开始放大鞭炮,一个小工开始放小鞭炮。在堂锣声、鞭炮声和欢呼声的交杂之下,数名工人将一根粗大的顶梁木逐渐拉上房顶架在房屋的尖顶上,然后在顶梁木的正中央挂上一匹红布,接着用事先准备好的两分钱硬币当作铁钉一样将红布嵌在顶梁木上,最后用红色丝线将花花绿绿的大花签绑在顶梁木的两端,上梁仪式终于进入令人最期待也是最高|潮的部分。
      陈喜梅一马当先,在赵远山之前端着盛满糖果、香烟、馒头的搪瓷脸盆,踩着大木梯,率先登上房顶,围观的人群瞬时爆发出一阵阵的尖叫:“跟弟子,这边,这边!”“梅丫头,我这边,我这边!”
      只见陈喜梅一脚踏着顶梁木,一脚踩着红墙砖,每听到地下有人呼叫,也不管是糖果香烟还是馒头,就往脸盆抓起一把,随即用力的扔出去,引起底下人的团团哄抢。
      看着乱哄哄的场面,赵雨壮脑袋里晃过上辈子的一九八四年的上梁场景,那时,两间大瓦房周边也是围观了一大圈的木船社的人。只是,放炮仗的不是工人而是陈喜梅,钉红布的也不是工人而是赵远山,最后只有赵远山提着竹篮向底下围观的人群散糖和馒头。赵家四姐弟当时混在围观的人群中哄抢赵远山扔下的食物,赵雨壮千辛万苦的抢到一颗糖果,还沾着泥星子就迅速拨开糖纸果断的往嘴里一丢,赵雨虹傻不拉叽的被人撞倒在地,哭的满脸泥浆。
      现如今,陈喜梅早就给四姐弟预备了一斤花生牛轧糖,所以四姐弟根本没必要参合到人群中疯抢,只有壮实高大的高宝上跳下窜的跟着从房顶上散撒下来的食物奔跑,等到上梁仪式彻底结束,鼻青脸肿的高宝献宝一般的高举着抢到的一个馒头、一把糖果还有一包香烟一路向四姐弟这边狂奔而来。

      ××××××××××
      吃螃蟹有“九母十公”之说,意思就是九月吃母蟹十月吃公蟹,究其原因却是十分的简单,只要住在长江边,基本上都会知晓:九月是母蟹的蟹膏最肥的季节,十月是公蟹的蟹油最多的季节。
      木船社中的住家中秋节的食谱有两样是必不可少的——板栗烧鸡和清蒸大蟹。
      上周周末,赵雨壮和高宝进象山摘了一布口袋的野栗子回来,陈喜梅全部送给了刘兰英,因为今年的中秋节,老赵家的一家六口要留在陈守仁这里过,当然板栗烧鸡变成了野栗子烧鸡。
      新房上梁之后陈喜梅就没有继续去卖熟食,而是第二天上午骑着自行车来到高资镇上买菜顺便打听消息。
      将自行车停在周大牛的猪肉铺板跟前,陈喜梅直接对周大牛开门见山的问道:“大牛,你还认识镇|江市里收螃蟹的蟹贩子?”
      自从老赵家的日子蒸蒸日上之后,从前两周一次的打肉调剂生活的日子变成两三天就打一次,加上前后两次建新房的事情,陈喜梅买肉更是勤快,陈喜梅早就成为周大牛的大客户,听到陈喜梅的问话,周大牛迅速的递出一根香烟的问道:“镇上的鱼贩子也收螃蟹的啊,陈大姐怎么不去问问他们?”
      陈喜梅接过香烟,朝相隔三四十米远的几个鱼贩子吐出一口吐沫的骂道:“这群生儿子没□□的黑心货,把价格压得死低,渔业大队的人都被这群没□□的给坑死了,把外面的人全部挤走,只允许他们的人去收鱼。”
      高资镇上的几个鱼贩相互勾结,组成一个利益小团体,高资农村养鱼的农户和渔业大队想要卖鱼必须经过他们的手,如果有外地弄不清状况或者胆肥不知天高地厚的鱼贩到高资当地来收鱼,一旦被他们知晓,他们就会花钱顾流氓等外地鱼贩将鱼收上来后堵在回程的半道上,将鱼车推翻,将人打个半死,几次下来,再也没有外地鱼贩敢到高资来收鱼。
      一九八三年的第一次严|打期间,几个打人的流氓被关进大牢吃牢饭,鱼贩们花钱消灾封堵住了这几个流氓的嘴,免于一难。所谓“恶人自有恶果”,一九九六年的第二次严|打期间,有人匿名举报鱼贩,鱼贩们被定性为“□□组织”,包括下乡收鱼的一共九人全部一锅端,赵雨壮听闻渔业大队放了一整天的鞭炮。
      周大牛不想招惹麻烦上身,但他也担心陈喜梅胆大包天的去招惹那几个狠角色,于是小声的劝道:“陈大姐,你可别想不开呀,你又不养鱼不捕蟹,平白去招惹这群狠角色干啥?”
      陈喜梅拿过案板上的火柴盒,抽出一根火柴划着,点燃手中的香烟,甩给周大牛一个不屑的眼神,说道:“谁说我要去招惹他们的?”
      周大牛不解的问道:“那你想怎样?”
      “不怎样?”陈喜梅原本想让周大牛的大姐周丽蓉引荐一两个比较厚道的鱼贩,只是突然间灵光一闪,改变了原来的想法,笑道:“听说你大姐在宴春当采购员,把她引荐给我吧。”眼见周大牛要开口争辩,陈喜梅连忙堵住他的嘴,继续说道:“大牛,这个你放一百个心,绝对不会给你和你大姐惹上半点麻烦。我呢,就是想每年这个时候赚点小钱,弄点大螃蟹送过去。”
      宴春酒楼是镇江百年老字号的酒楼,始建于一八九零年,创建伊始选用名儒吴季衡的一副嵌头联“宴开桃李园中一觞一咏,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头两个字起名,距今一百二十多年。宴春酒楼以供应镇|江地方特色菜肴、特色早点闻名遐迩,其中以水晶肴蹄、蟹黄汤包、熟制蟹油、清蒸鲥鱼、清蒸刀鱼、白汁回鱼最具有代表性。
      周大牛笑了起来:“陈大姐,你可真会钻营!”
      陈喜梅陪笑着丢过火柴盒:“到底行还是不行,给个准话给我!”
      周大牛一手接过,回答道:“我每天五点半骑车给我姐送肉,陈大姐,你明天五点半在邮局门口等我。不过,我可丑话说在前头,我只引荐,成与不成我可不敢打包票。”
      陈喜梅吸下一大口烟,爽利的笑道:“就说大牛兄弟靠得住,成与不成做大姐的都不会亏待你!”接着用夹着香烟的右手指着一片猪肉说道:“给我来两斤五花肉!”突然想到什么,陈喜梅赶紧改口:“来十二斤,切成六份,给我用荷叶包好!”
      “好嘞!”周大牛拿起砍骨刀,用刀锉打磨了几下刀刃,大笑着问道:“陈大姐,切这么多份,你这是打算送人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