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马无夜草不肥5 ...
-
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漂锅盖。
先说第一怪,香醋摆不坏。醋是中华传统酸性调味品,具有两千六百年的酿造历史,古代人给酸醋冠以“食总管”的美称。山西的老陈醋以酸闻名,而镇江的香醋却以香驰名,素有“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而味鲜”的美誉,愈放愈香,时久而味不变,故而称为第一怪。
镇江关于香醋的酿制,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是杜康的儿子黑塔创造出来的。杜康发明了酿酒后,发现镇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地带,其地好水优,利于酿酒,就举家迁往镇江的小鱼巷,开了个前店后作的小糟坊,后院酿酒,前铺卖酒。黑塔力大无穷,为人却憨厚勤劳,家里的重活粗活全部包揽。此时还不知道酒糟的用处,黑塔就把酒糟放进大缸里,然后倒进去两担长江里的龙窝水【打着旋的江流水】。因为干活干的累了,黑塔就捧起自家的酒坛子喝上一大坛子的米酒,便呼呼大睡。梦中,一位老翁对黑塔说:黑塔,到了第二十一天,日落酉时,你将造出调味浆。黑塔醒来后,却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老翁,心想是大梦一场,就没有在意。谁知道,到了第二十一天,日落时分,整个小酿酒坊满屋飘香。杜康父子很是纳闷,找来找去,却发现大缸里面的酒糟变成了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的调味浆,黑塔这才记忆起那个神秘的老翁,于是告知了杜康。杜康立刻拉着黑塔叩首朝东而拜,认为这是神仙的点化。起身后,杜康说道:“这个调味浆叫什么好呢?”黑塔则说:“酒糟泡了整整二十一日,到了酉时浆水才这么好吃,这二十一日加酉时不正好是醋字么,不如就叫做醋吧!”至此,杜康父子造酒酿醋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酿醋的时间还是二十一天。
整个镇江地区酿醋的工厂加家庭作坊,大大小小不知凡几,其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恒顺酱醋厂的恒顺牌香醋和陈醋,只是恒顺酱醋厂不仅仅只生产醋产品,还生产酱菜和酱油。每年过年前几天,整个镇江市区的市民都会蜂拥而出,人人拎着大方壶,排起长龙一般的队伍在恒顺酱醋厂大门口的门市部前打酱油,这个传统延续了数十年,已经成为镇江的过年习俗。
再说第二怪,肴肉不当菜。肴肉读成宵【第二声】肉,而不是读成佳肴的肴,是镇江独有的用猪蹄做成的熟食。肴肉,肉色光滑,皮白晶莹,卤冻透明,肉质清香而醇酥,肥而不腻,瘦不嵌齿,因而称之为“水晶肴蹄”,更有诗人交口称赞道:“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口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到瑶池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路经镇江,谁知闻到肴蹄的香味,忙不迭的下了神驴,化为凡人大快朵颐,连蟠桃大会都给忘了。
水晶肴蹄的工序繁复,仅加工的工序就有十四道之多,然而跟吃肴蹄的讲究相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为了适应不同人的口味需要,充分体现水晶肴蹄的色、香、味、形的特点,根据肴蹄的不同部位,可以切成各种肴蹄块:前蹄爪部分上边的两块肉切成片状,形如眼睛,食之筋纤柔软,味美鲜香,叫眼睛肴;前蹄爪旁边的肉,切下来弯曲如玉带,其肉极嫩,叫玉带沟肴;前蹄爪上,肥瘦兼有部分,真味清香,叫三角棱肴;后蹄上部一块连同一根细骨的净瘦肉,叫添灯棒肴,香酥软嫩,为最爱吃瘦肉的人所欢迎。旧时镇江人喜欢将肴蹄装盘当早点吃,故有“肴肉不当菜”之说。
最后说第三怪,面锅里面漂锅盖。这就是镇江顶顶有名的“锅盖面”,相传古时张家小面店的张嫂为了让大锅里面的面条快点煮熟,误将汤锅的小锅盖放到了大锅里面,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味效果。
锅盖面用的面条是纯手工制作,称之为“跳面”或者“小刀面”。把揉好的面团放置在案板上,有由人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或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条有纤细的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既韧道又有嚼劲,味道独具,最大的优点就是煮不烂。
锅盖面分为白汤面和红汤面,白汤面里最有名最美味的就是白汤碎肉面,汤料是大骨汤,碎肉是大骨头上剃下来的连筋瘦肉,搭上青菜、青蒜之类的青头,配上茶香干,撒上点胡椒,闻一闻就令人垂涎三尺。
××××××××××
船舶学院的对面就是工人文化宫,改革开放业已过了六个年头,文化宫原本光溜溜的两侧早已变成一排溜的小商铺,光就“镇江锅盖面”的小吃店就有两三家,服务对象大多以船舶学院的师生为主。
上辈子赵雨壮全国各地去过不少,连号称面都的山西太原的各色面条都品尝过,但还是执着的认为自己家乡的锅盖面要冠绝中华。或许是因为赵雨壮的乡土情结太重的缘故,才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不可否认锅盖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连三下江南的乾隆爷吃后都念念不忘。
不管是道教中的小五荤还是佛教中的小五荤,韭菜、蒜和葱都榜上有名,姜、葱、蒜等等这些调味品都是引起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源头——香料。只要温度适宜,韭菜一年四季都能收获,就是农家人说的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镇江锅盖面中的青头调料要么是韭菜要么就是大蒜。
赵雨虹和赵雨壮姐弟俩各要了一碗长鱼【黄鳝】丝面,赵雨虹要求放韭菜花,赵雨壮则要求放蒜花,两人吃得啧啧有声,最后连红汤都喝得一滴不剩。此时小饭馆不时兴用餐巾纸,赵雨虹用手捏子给赵雨壮擦嘴的时候,赵雨壮很不文雅的打了一个大饱嗝。
两碗长鱼面,花去了陈喜梅留给赵雨虹的一块钱中的一半,如果有粮票的话,只需要四两粮票加两毛钱,赵雨虹想想还是用粮票比较划算,跟赵雨壮唠叨着如果母亲留下粮票该有多好。
赵雨壮没有搭这个腔,就陈喜梅每个月都要去国营粮店买“黑市米”的情况下,想想家里也不可能还有剩余的粮票,赵雨壮拉着赵雨虹出了小吃店,沿着街道往东门方向走。
赵雨虹看行进的方向不是马路斜对面的船舶学院大门,于是扯停赵雨壮训道:“小壮,你这是往哪里跑?妈不是让我们留在船舶学院门口等她的?”
“妈一时半会也回不来,我们难得来一次市区,大姐你就不想见识见识?”在赵雨壮的记忆中,东门原本是镇江市区的商业繁华地段之一,东门大商场的昌荣堪比大市口的商业中心,虽然最后随着整个东门地区的萧条而沉寂。
赵雨虹犹豫了好一阵,内心虽然十分渴望去转一转,但一想到陈喜梅如果发现两个孩子没有听话的等她回来,那等待两人的狂风暴雨将是何等的猛烈,赵雨虹咬着下嘴唇的回答道:“妈如果先到了,发现我们不在,我肯定要吃不了兜着走。”
赵雨壮看着赵雨虹的面部表情,知道大姐内心其实早已动摇,于是谆谆诱导道:“大姐,肯定不会让妈发现的,我们就走到东门转一圈就回来,最多二十分钟。”
“可是,还有两个背包还没有卖掉啊?”赵雨虹还想临死前挣扎一下,只不过口气完全不一样。
“还可是什么呀?!早上不是已经卖掉一个了!”赵雨壮决定再加上一块砝码上去,于是掏出自己私藏多日的过年时陈喜娣悄悄塞给他的一块钱,用食指和大拇指捏着钞票的一端在赵雨虹眼前晃来舞去:“抓紧点时间吧,大姐,我可以请你吃好吃的!”
一块钱对于老赵家的孩子来说是个很大的数目,赵雨虹一把抓住赵雨壮挥舞着钞票的手,不悦的问道:“小壮,老实说,你这钱是哪里来的?!”
赵雨壮没有意识到赵雨虹的口气中的不善,还想跟她开玩笑,说道:“大姐,看到有钱,瞧你激动成啥样啦!”
“你还有心思跟我打马虎眼!”赵雨虹皱起眉头,加重手上的力道,凶相毕露的喝道:“说!这钱到底从哪儿来的!”
“大姐,你弄疼我了啊!”赵雨壮想用另一只手掰开赵雨虹紧握住自己手腕的手,很不高兴的回答道:“这钱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是过年的时候姨娘偷偷给我的!”
“那你不早说!”赵雨虹松开手,舒出一口气,她刚才一直担惊受怕,就怕自己的弟弟不懂事,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偷父母的钱。
赵雨壮翻了一个白眼给赵雨虹,觉得自己挺无辜的:“我也不知道你会往那个方向想啊!你也不瞧瞧我的品格有多高贵,会做出那种下三滥的事情么?”
赵雨虹觉得赵雨壮还真是个人才,给自己辩解的同时还不忘自我吹捧一番,于是笑道:“好啦,好啦,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你不是要去东门看看的嘛,那还不快点走。”
刚才的误解似乎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一般,姐弟两人边走边笑的向东门进发,赵雨壮觉得自己的这一块钱必须要花的物有所值,所以买了一包棒棒糖和泡泡糖。泡泡糖八分钱一个,赵雨壮买了五个,自己姐弟四人一人一个,还有一个打算留给傻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