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将军 ...
-
光阴辗转三年,在我能够熟练背下一本本兵书时,一直集中在东南静河的战火终于蔓延过来。
新安五年,权臣荐离投降烨城郡王,沈太后自缢深宫。自烨城郡王占领都城始,天下诸侯人人忧心如焚,纷纷打着“打倒反贼苏令,匡扶天佑江山”的旗号,结盟联军,就连偏居边地的青安也不例外。
一封封拜帖如雪片送进崇山峻岭的青安——天下皆知,青安守将萧尽云手中握有边陲十万将领,乃宣宗心腹。当日诸侯纷乱,他独坐偏远,而今沈妃已逝,他也是时出来匡扶天佑社稷。若得他同盟,自是如虎添翼。
诸侯眼下当务之急就是阻止烨城郡王登基称帝。
那日,萧兰成回到营帐,一夜孤灯未眠。我陪他在帐外喝酒,酒酣之际,他问我,“为何天下纷争总不停息?”
末了似玩笑道,“不如我们逃吧?”
一壶酒尽了底,显然有些醉了。
可即便是醉了,这也不该是一个即将挂帅出兵的将军,应有的疑问与想法,哪怕只是酒后胡言。只是我知他一向良善,否则当日路经邕州亦不会救我,若不救我,就不会有以后的以后。所以我摇头,“不能逃的,成王败寇,我们不想死,就只有争。”
唯有争,才能活下去。诸侯争权,商贾争利,百姓争命,不争,又怎么活下去,活不下去,又谈何为生。只是争到最后,天下兴亡都做了土,兴,是百姓苦,亡,也是百姓苦。
萧兰成叹息一声,似有些清醒过来,拍拍我的肩道,“父亲已经答应与东青侯领兵进京,共诛逆贼苏令,过几日可能就要走了,我怎么可能会逃?”
过几日就要走?心内一动,不禁油然感慨,“这一走——”
“这一走,山迢路远万里行,生死不明。”萧兰成站起来,望向天边。
天上依稀几颗星子,天高云阔,气朗星疏,却是难得的好天气。只可惜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东青侯熟悉地形山势,熟悉京都一带的每一座城池,而萧尽云兵贵神速,短短不过七个月,就已拿下阻挠进京的十一座城池,一时天下哗然,烨城郡王苏令终于将原本六月的登基大典延迟到第二年夏,一心一意对付联军。
两军相峙,以静河为界,烨城郡王亲自镇守静河北岸玄元城。
其他诸侯见大势已去,纷投两家,至新安六年春,天下大势渐渐转为东萧联军与烨城郡王两家对立之势。
战火一起,往昔宁静的军旅岁月宣告结束。萧兰成一日比一日变得忧虑,眉心皱在一起,是化也化不开的愁。我不知他忧愁何来,问他,他也只是笑笑,说没事。
时日一久,我便不再问,毕竟如今这样的局面,与我而言,是天大的机遇。
萧兰成已是将军,再不能同我一帐,夜里他找我下棋,问我对当今局势可有什么看法。
我心有壮志,话至一半,却常常不知如何接下去。他志不在战,只因他是萧家长子,承担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负担。他不知,他弃如敝履的身份,在别人眼里是一辈子都祈求不来的福分。
我安慰他,等战争结束就好。
“战争结束?”他眼里一瞬间迸发出光,却又瞬息寂灭下去,“我是萧家长子,结束了又能如何?”
“结束了我们就回青安,做一辈子的好兄弟。”我这样对他说,心里却不是这样想,但我知道他喜欢这样听。
他果然高兴,眉眼慢慢笑开,“青安是个好地方。”
我打趣他,“哪有像你这样的将军?”
他便收敛笑容,肃穆威严道,“沈千户,还不速速集合!”
我配合他站起来,响亮亮应一声“是”。心底却是蓦然一凉,从小长大的地方,再寒苦,回味起来也总有无穷的记忆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