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1、理想的破灭 ...

  •   年轻的时候,脑海中总会冒出许多的理想,就像碳酸饮料的泡泡,一嘟噜一嘟噜的贴着玻璃壁,尽管这其中多半在岁月面前不堪一击,或者也可称之为是冲动,但总有那么一两个是内心深处真正想要完成的目标。道路曲折,前途也未必光明,懂不懂得享受过程里的快乐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毕竟,理想的实现并不容易也不简单。
      在李锐的小说《万里无云•行走的群山》中,主人公张仲银就是那样一个充满了理想的青年,徒步走了整整两天山路才走进五人坪,却被吕梁山区愚昧不化的生活环境,渐渐磨去了昔日的一腔热血,成了真正的耆耆老者,双鬓的霜色只是衣服一样的装饰,可眼神里的死灰气正是内心的一种映射。人未老,心先老。这要比年龄的老去更可悲。
      想想当年,他刚从师范学校毕业,那时的激情那时的热情……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如果仅仅是因为邢燕子和瓦尔瓦拉•瓦西里耶芙娜这两个被党中央宣传的要学习的典型的话,那他根本就没有必要沿着乱流河的荒水逆流而上,艰辛都显得十分多余,搞教育事业在哪儿还不是搞么?!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穷乡僻壤必不会少。何必吕梁山?何必五人坪?
      吕梁山的崇山峻岭,苍凉而又荒芜,那是快被文化所抛弃的遗迹。嵌在山坳里的五人坪更是墨星一点,常被历史忽略,甚至于中国地图,有时也不会勾出这一笔。可见,张仲银选择燃烧理想之火的地方有多闭塞,群山环绕,几乎与现世隔绝。他希望将知识撒进这片古老的土地,继而看到幼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浓荫匝地,一木续衍成林。但事实上,他从未真正的融入这片土地,那种隔阂,由始至终。
      也许,是他的理想太过理想化了,以至于在他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时候,他不会放下身段的去解决,仍是保有身姿的去俯视群山,仿佛佛陀置于云顶。但佛陀那是在普度众生,虚幻世界里的遥不可及,而他,则是悲悯本身境遇,自怨自艾。他心里面没有那种救世者的大慈悲,也没有舍身奉献的那种不问结果的无私精神,他只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了牺牲。既然是牺牲,理应就要有价值,那价值的标准也是由他的心尺而定:唤不醒民众他就认为是他们没有文化,所以他同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也变得理所当然。民众不会理解他,正如他不会理解民众一样。无形之中,他将自己提升了,这才有了他的孤独他的高傲。
      也正是这种孤独与高傲,让他坚持在五人坪撒播教育的种子,日复一日,直到北京知青李京生和刘平平的到来,才打破了张仲银的这种心理优越的平衡感。他不再是十里八乡唯一的读书人了。并且在李刘的面前,他体内的自卑因子时不时地还会作祟,这也令他和李刘二人的相处不是很融洽,有点格格不入。应该说,他本质上还是个书生,酸腐吧,不然他也不会为了那旋风的再一次席卷而认了造神案,白白坐了八年牢。
      八年的时光一晃而逝,却是人生里的重大变革,但吕梁山依旧贫穷,五人坪依旧古朴,就连那村口的老神树,也依旧干裂如昔。时间是不是根本就没有走过?张仲银出狱了,刘平平、李京生相继离开了……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只是孤独高傲的心没有了。八年铁窗,慢慢磨平了理想的棱角,他的激情他的热情,也都跟着冷却了。
      曾经像一个革命烈士赴刑场一样的走向监狱,何等的昂扬斗志?他是不怕吃苦受累,只要理想能够实现,否则他必不会跋山涉水,可生活在五人坪的人们就像那棵老神树,岁月轮转而心智不变,永远的没文化。他也许是清楚了自己的牺牲毫无意义,便也有一日是一日的昏昏度日了。其实出狱后的一切状态文中并没有交代,不过是字里行间的回忆里揣度而出,终究是两个人呀!如隔世相逢,自身亦不相识。
      张仲银,真真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在理想主义的镜子里被美化了,所以容不得悖逆理想主义的言语行为,那所有的所有统统归属于没有受过教育。可若村民们有文化,还需要他张仲银千里迢迢的赶来么?他把事情想的太好也太简单了,自然也就错了真正想要改变那片贫瘠的土地的决心动力与方式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八年以后的他,会逐渐的失去了当初的风采,他越来越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五人坪的村民了。
      而《万里无云》所讲述的,也就是这第二次的造神运动,与第一次主动完全不同的被动,结果却相同。张仲银又一次的要面临坐牢的噩运。他不过是翻了翻辞海,同那一场火灾偶然的挂了钩,也不知道算不算冤枉?或许,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前后两次他心态上的差异,他早已不是当年的热血青年了,因为在理想破灭之后,他将自己当成了祭礼献上,抑或包括灵魂,生死成了客观现象,其实主观一致。
      浓墨重彩的一场祈雨,通过荷花、荞麦、翠巧、满喜等人的口吻一一道出,那过程立体生动,仿佛一个戏台子就在眼前,那样近又那样远。众人的回忆里,都隐约透露着当年种种,以致会产生一种错觉:当年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偏偏谜底揭晓,平静一如干旱的天。不是不失望。
      但这样的写法,也总是会联想到《竹林中》,一样的事不一样的人口述,那思想内容也会大相径庭的,每一个人物的心理都被剖析的淋漓尽致,可《万里无云》却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男男女女的性格有时都会混淆,大概是人物太多的缘故吧,故事又相对芥川龙之介要复杂了许多,毕竟第二次的表面下裹着的是第一次的本相,抽丝剥茧,原就是要追溯一个人的转变。
      那第一次的本相又是什么?张仲银的理想……理想果真那般的脆弱,又怎么会成为理想呢?!无论是谁要实现理想,还是理想通过谁得到了实现,那都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鲜花在彼岸盛开,也许终其一生都不能够欣赏到。怪只怪,张仲银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也许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真正的弄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不过是受了周围大环境的影响,误认为自己将要做的应该是什么。
      其实这世上,像张仲银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到底没有让吕梁群山行走起来,因为他已陷落在吕梁的千山万壑里,寂灭了,无声无息。所以,他的人生是悲剧式的,想来还是源自他本身的个性,不过他敢于为理想献身,也大胆的走出了第一步,这也值得敬佩了。就算是最后他的理想破灭了,可有过理想的追求总要比碌碌一生强多了。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究竟能留下什么?或者说,什么才是永恒?不解,始终不能解。大概这个答案,永远也不可解吧,因此才需要理想来陪衬人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