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热闹 ...
-
初春的时候,东羌先零部落一度包围了祋栩。祋栩是边境小城,等到祋栩被包围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先零部落已经又劫掠了云阳。此前鲜卑仍在不断犯境,步步紧逼,战事在前一年底的时候铺展的最开,战火烧过了二十余座城池。
正月里,人们还都沉浸在鲜卑之犯终于解决的喜悦里,带着年味儿,正难得有些欢天喜地的过日子。
只是,当然,陈蕃、窦武、李膺等人绝不会为此感到开心,只因战事稍解,又有人提出要和亲。
大概因为这件事,李膺的身体在狱中落下的病根又彻底发作了一次,躺了两三天,虚弱了月余,正月初的时候连带着之前没好透的病慢慢好了起来。说起来,距党锢之祸事发也已有一年,狱中宦官子弟大多被捞了出来,留一些家里不太有势力又牵涉较深的扔在大狱之中不见天日。
那已是李膺力所不能及,他也就不再内心纠缠此事。窦武已经还朝,皇上对于太学生的态度也缓和了一些,因此杜密来阳城也来得越发频繁大胆。城中很多百姓大多心里也清楚了这些天天造访李膺宅院的是什么人,宦官的眼线们干着急,却最终因为当初圣旨只是“废除”,并未明言不可结交他人而无可作为。
然而鲜卑那边尚未完全了结,东羌又叛变,让大病初愈的李膺着实捏了一把汗。谢胜大多数时候陪着,偶尔烧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让李膺把玩。这样又陪了十天半月后终于有了消息,他去卫骅店铺拿信笺的时候正赶上店里人多。
卫骅招呼着谢胜,说是他买的东西在里屋,让一起进去拿。谢胜前脚跟进去,就被卫骅塞了个竹笛在手里。
“外屋有两个人我看着像阉人的线人,你拿了东西就快走。”卫骅说着又塞了个不知道装着什么的锦盒给他。
“东西在竹笛中?”
谢胜说着就想办法把一个纸卷弄了出来,让正好回过头看见的卫骅一下急了眼:“你在这里就打开看是做什么!”
“你还没看过?”
“那边送来的时候专门吩咐了一句是军情相关,我觉着这话里搞不好有话,就想着可能是让经手人不要看的意思。”
“不会,”谢胜摆了摆手,“杜大人当面与我们谈这些都谈得,会不让你看个纸条子?不过是要你小心罢了。”
说着打开了纸卷。
两人先是闻见一阵沁香,字条展开到底后,可见尾部用淡墨勾了一朵写意梅花。那纸条上面只有两行字,一行写着“段颎大捷,叛羌平定”,一行写着杜密下次来阳城的大概时间。
卫骅当即喜形于色,若不是碍于屋外之人恐怕就要大笑出来。谢胜攥着纸条儿的手有些抖,脸上却是带着笑的。
然而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他笑着皱了一下眉,回头对卫骅道:“你让杨公子下次小心一点,这青阳山画笺他倒也敢用?”
他从刚才就张口想交待这个,只是瞬间因那两行字太过心喜,到口边的话就给卡在了半路没出来。
这画笺对着光还能看见一个水印的“杨”字。
谢胜连连摇头,将字条誊抄了一遍后把原先的字条扔进了那座错金博山炉里,顺手点燃了香灰。旁边的卫公子只道是高兴,也没有怎么多虑就老老实实答应下次一定提醒来送信的人。
只是那时候两人尚且不知道,四个月后迎来的杜大人带又来了一个几乎要让人心灰意冷的消息。——并不是说这消息有多惨淡,而是它将将是一盆浇在火苗上的冰水,袭击的是人心中刚起的、正开始温暖起来的希望。
夏季,四月,先零部落向关中的三辅城大举进攻,击溃守边精锐,杀一千余人。
关中,精锐。
足以让人浑身都冰冷下来。
天色是在谢胜招呼着匠人开窑的时候,突然暗了下来。起初谢胜和窑工只是觉得有些不对,可疑问的话尚未有说出来几句,天色就已经暗道不寻常的程度。谢胜随即抬头看了一眼,心里知道,这是又日蚀了。
时事动荡,日蚀之事时有发生,人们反倒不再过多惶恐。
有个窑工甚至觉得日头正大的时候出现了蚀食之相倒也乐得阴凉。这边日蚀,那边开窑的时辰却耽误不得,好在天色虽暗但也是看得见的,谢胜便连忙招呼着几个人把窑开了。他从这批瓷器里挑了个釉色算是均匀上乘的,拿着就去了李膺住的院子。
他到的时候,天刚刚亮起来。管事见是他只开了个门就退了,谢胜熟门熟路走到了正厅,却见李膺已经布好了茶水等着他。
谢胜心里惊了一下,再次意识到李膺到底是个怎样聪敏的人。
“先生这是?”
“知道你要来。”李膺笑着答了句不出谢胜所料的话,示意谢胜像往常一样自己寻了地方坐,“天相不过预警,你当然明白这点,所以你来,还是因为战事罢?”
谢胜也笑了笑,旋即想明白了,自嘲着摇了摇头:“瞒不过先生的眼。只是若说是因为战事……只怕真的还是方才日蚀吓到了我。”
李膺并未说话,只是饮了一杯茶。谢胜见此便叹了口气说了一句:“我终归还是没有沉住气……”
一时间,屋里屋外都只能听见稀疏的蝉鸣。
“阿胜,你还年轻,年轻人就该沉不住气的。”李膺无意识抚摸着腰带上挂着的一块玉佩,“我年轻的时候,周甫年轻的时候,都是沉不住气的。我在朝的几年里,见过太多天相了,前脚来的官员上奏说是因为水患,后脚跟来的官员可能就奏说是因为边境战事,甚至见过有人把蚀相硬生生解释成了大吉——这些,都是沉不住气的人,可能一句话说错,就要削官杀头,并不少见。”
李膺抬头看了下首坐的年轻人一眼:“这些没人比你更清楚。”
这一句话声音不大,听在谢胜耳里却如同惊雷一般让他心跳如鼓。他并不震惊李先生知道了,只是因为这句话里的话和所谈世事不谋而合,让他一瞬间觉得有些挣脱不开。
世事轮回,怎么最后好像都要绕到那同一个圈子里去?
“先生,先生所言极是……”他闭上了眼平静思绪,喝下了一口茶,“国无安宁,边境战乱,这二者孰因孰果,可能世人大多都看错了。”
听到谢胜的这句话,李膺放茶杯的手,竟是抖了一抖。
他大概许久没有被激发出来这种心情,胸怀天下已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可做得久了,也就只剩下艰难中的坚持,却忘记了初心中的那腔热血。他若说是在做,不如说是在撑。
如果不出意外,此时京城里,国丈窦武应当正在拟表上奏,正是以这次日蚀为借口,奏请当今圣上赦免太学生乱党。而且以窦大人的性子,这奏章怕是要和官印一起呈上去。皇上应当不会不同意,到时可说是大赦天下,牢狱里的那些太学生也就能出来了。
虽然仕途理应无望,但性命可保。
这次日蚀前三天,陈蕃便已经按照一本书中看到的算法将其推算了出来。太学生被赦免后,李膺他们才能放开手脚,和阉人斗一斗,说不定可以还朝。
俦策这些,他本没有过多想法,只能说是身处困境便想方设法解决困境,甚至有几分被动。可下首年轻人的一句话却突然让他对结果和未来产生了期待。这种期待是他许久不曾有过的,因为在这些事情中浸淫的久了,就不愿再多说希望,不愿总想大汉盛世,只觉得尽自己所有力气为国谋福,一处算一处,一日算一日。
周甫总说自己最近老的有些快了,果真有几分道理。
因为这次谈话,李膺也就愈发喜欢谢胜这个年轻人,若不是碍于其家世,举荐为官总是少不了的。日蚀之后等消息那几天李膺心情出奇的好,甚至有次出了宅院,跑去谢胜管的那个民窑里看了看烧瓷。
青青黄黄的釉水被均匀地泼在成型的瓷罐上,罐口这种难上的地方在最开始要倒浸入釉水上釉。这种瓷罐大多是量产,谢胜手里也有些做的精细的,要用毛刷一点一点往上淋。有时候为了装饰,还要在上釉前将麻绳扣在瓷胚上按一按,围出一圈花纹来。
李膺甚至有时候觉得,也许这一抔瓷土之中真的有个宽广天地。
终于在八日之后,一道圣旨下来,说要大赦天下,改年号“延熹”为“永康”。太学生乱党二百余人都遣回各人故乡,姓名列入名册,分送三府记录。这些人一出来,阳城便热闹了起来。渐而开始有人正大光明地递名帖请求拜会李膺,杜密每十日必来一次。李膺的宅院开始聚了些人吟诗作对,讨论文章。
至此,第一次党锢之祸除。
只不过窦国丈还朝之后一直没有得到机会来见见李膺,只因这永康元年的下半年,实在是“热闹”得很。
八月时六州水灾,海水倒灌。十月,东羌先零部落再次进攻三辅,大战一触即发。此次则为张奂领兵,大破先零部落,斩首领及俘虏一万余人,幽、并、凉三州叛乱终于一次肃清。张奂却因不会谄媚阿谀宦官而不得擢升加赏,兵权部分落在了曹节等阉人一党的手中。
此时已是腊月,仅仅这一年,东羌之乱两起两平。杜密干脆顶了个其他人的身份常住在了阳城李元礼的宅院中,对李元礼本人的说法是担心其不能与妻儿团聚心里落寞,所以来陪着过年。
谢胜听说之后笑了笑,转日便送了一套只供两人使用的茶具。茶具釉色清澈到惊人,而且有李杜二人见所未见的好看青色。茶碗碗底有个印章,不难看出刻的是“谢胜私印”。放茶具的锦盒中另有一张字条,上面写了“青瓷”二字。李膺一看便没忍住笑了出来,心里明白这是阿胜那小子烧出了一种新瓷在炫耀。
尤其那茶碗,扁平宽口,瓷胚极薄,釉色晶莹似玉,实在可人。
杜密看了也惊奇,连说了数遍:“阳城竟还有这等才人。”
日子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往前过,二十八那日,宅院里的管事正招呼着少有的几个下人贴窗花、蒸面食,却被急促的敲门声给截住了。管事赶忙去看门,来人看穿着便知道是京城中的,神色凝重得太不寻常,腰上那块上好玉玦更让管事没敢拦他。
玉玦一般只有王侯佩戴,满者为环,缺者玦,本意实在警示其不可自满不可自以为是。即使并非皇族,也只有极被倚重的大臣才能获赏赐后佩戴。
杨赐习武,走得脚下生风,管事小跑着才赶在对方之前把这人进来的消息告诉了李膺。李膺听后微微颔首,心里知道出事了。
李杜二人把杨三公子迎进来,关上了门甚至把人直接引入了内厅。
杨赐这才咬了咬牙,看了当世李杜一眼。
“二位先生,皇上驾崩了。”
永康元年腊月二十八,桓帝刘志崩于德阳殿。二十九日,尊皇后窦妙为皇太后,临朝主政。大年初二,在窦武的举荐下,皇太后窦妙在禁宫中决定皇位,命曹节及羽林军等一千人前往迎接刘宏。后立为灵帝,即位时本年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