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 13 章补全 ...

  •   婚礼的热闹是不用说的了,林海的面子、荣国府的招牌以及苏家的声望,只此三样,扬州官场上的人差不多都到了。金陵甄家素与贾家交好,也派了人前来贺喜,场面竟比当初贾琏娶王熙凤还要大。
      虽然是二次娶亲,贾琏心中依旧激动,他早就从妹妹咏春那打听到那位苏姑娘是个绝色美人,性子也是极温柔平和的。等到盖头掀开,红烛下雪肤花貌的新娘子含羞带怯得瞟了他一眼,这一眼的风情把贾琏迷了个神魂颠倒。
      苏皖柔嫩壳装老鬼,作为一个宅斗经验丰富并取得最后胜利,狡猾跟狐狸有得拼的老鬼,那个令她借尸还魂重生于世的神秘人交代的任务,在她了解了荣国府状况后,真想大笑之声,这简直不要太容易Y(^_^)Y。
      婚后第二日,用过早饭,贾琏引着苏皖柔与贾珍夫妻见礼。贾珍心里如何尚不知道,面上却还守礼,只在贾琏介绍时看了一眼,等苏皖柔与珍大嫂子尤氏见礼毕,二人又赶往林府去拜见姑父林海。
      林海给了丰厚的见面礼,说了两句话便让他们去与妹妹们见面,究竟也没什么可多说的,互相重新见礼后,贾琏携娇妻回去了。
      六月底,玩得乐不思蜀的贾珍接到家中仆人送来的急信,贾蓉之妻秦氏病重,贾珍与尤氏接到消息忙忙赶回京都。
      八月初,林海离开扬州去了修真界。
      八月中,全国各地举子们进京参加秋式大比,正值考完等待发榜之时,随着皇宫午门前登闻鼓敲响,一场震惊朝野的大风暴正式拉开序幕。
      登闻鼓是供无权无势有大冤者告御状伸冤曲的,一共有两面登闻鼓,一面在午门,一面在都察院,乃开国之初,太祖所设,午门登闻鼓响,皇帝预亲自御审。

      检察院登闻鼓响,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三个中央重要的司法机关,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使会同审理,最后皇帝裁决,已经和告御状相差无几,可谓是无限近似于告御状。

      并且,和历朝历代不同,以前各朝各代敲登闻鼓,无责也要先杖一百,说不定还要滚滚钉板,来显示一下状告人的冤深似海,和告状的勇气,人没死,就能告状了。

      太祖认为这完全不合理,身为开国之君,就是有这点好处,自己拼死拼活打下来的江山,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完全没有祖宗家法压着,所以他就把规矩给了,登闻鼓就杵在京师,老百姓想怎么敲就怎么敲。
      老百姓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让他们知道,如果遇到冤屈,去哪里申诉就好。
      登闻鼓,更像是对百官的威慑,特别是每次上朝,都能看到午门的登闻鼓闪着金光的时候,它都会提醒百官,谨言慎行。

      一般而言,敲检察院登闻鼓能解决的事,绝对不会去敲午门登闻鼓,除非迫不得已,没有人喜欢越级,因为那会得罪一大批的人,代表告状的人,已经不再信任三司会审,或者他状告的人里就有三司会审的人。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被状告之人,状告之事,都不会小。
      登闻鼓敲响时,景帝正在上朝,鼓声响起,帝与百官尽皆震动,景帝命御前待卫长将人带上殿来。
      当众人看到这个鸣冤者时都不免意外:面容清朗、身材修长挺拔、着一身雨过天青色锦缎书生长袍,不过二十出头的模样,捧着一只锦盒,儒雅俊秀,真是好一个翩翩美青年。干净整洁,与众人想象中狼狈憔悴的形象全然不同。
      景帝问他有何冤?青年自称展云逸,向瑞景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后,举起手中锦盒:“草民展云逸受扬州巡盐御史林海林大人之托,为数年前扬州乃至江南被冤之官员鸣冤,锦盒中是林大人费数年之功收集的证据。这些证据有详细纪载了真犯银钱往来的帐册、信件。”展云逸话一出口,百官骚动起来。
      内侍将锦盒捧至景帝面前,景帝打开盒子拿起一个小册子慢慢翻看。展云逸继续说道:“原本按照林大人吩咐,是让草民拿着证据去求见宁亲王,请宁亲王转交皇上,是本民自做主张敲的登闻鼓。”
      景帝闻言扬了扬眉:“哦,那你自做主张敲登闻鼓是为什么?”
      展云逸道:“实不瞒皇上,当初林大人找到草民,希望草民借着上京赶考将证据平安带上京城呈交御前。草民当时十分犹豫惶恐,此事干系重大、牵连甚广,若卷入其中不知会遭遇什么?是林大人的八个字震撼并惊醒了草民,林大人说‘国之兴亡、人人有责'。”
      国之兴亡、人人有责
      这八个字一出来,震动了殿中所有人等,景帝反复念了几遍,不由大赞:“好,好个国之兴亡、人人有责,林海真乃忠正能臣也。”
      展云逸闻言却是一脸悲色:“林大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牺牲重大,为了查彻此案追回国库税银,自到任后一直都不曾放松追查,因此事,林大人之发妻嫡子先后遇害,就连林大人自己也身中剧毒命不久矣。草民敲鼓实出自私心,不愿此等忠臣为国为民付出一切却不为人知,其后人还要受欺。”
      景帝听到有人谋害朝廷官员已是大怒,听到最后一拍御案:“林海为国立此大功,他之后人谁敢欺?”
      展云逸道:“林大人之命已是油尽灯枯无可挽回,其一子一女皆尚年幼,一旦林大人去了,林家数代积累的财产就要由这两个小儿女继承,犹如稚儿抱金行于闹市。草民生长于民间,听过亦见识过人心的险恶,由不得草民不担心。”
      景帝注视着展云逸,半响方才说道:”你尽可放心,朕绝不会让忠臣之后受委屈。”
      展云逸伏身磕头。
      景帝又命宁亲王协同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审理此案,又令礼部侍郎、御医人等赶往扬州救治林海。

      因为证据确凿,前太子之子理亲王、八王爷濂王、九王爷鲁亲王被圈禁,大量官员抄家入狱,金陵甄家首当其冲,太上皇有心想保,然而看着证据所记,众人的累累罪行,也只得算了,他毕竟是个帝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人动摇国本,那怕是自己的嫡孙亲子也不行。
      因为案件之重大、涉案官员之多以及主使人等的身份之贵重,令到这件大案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后世被不断演绎。那句“国之兴亡、人人有责”被刻在石碑上,景帝下令:一快立在国子监门前,一块立于宫门前。林海之名遍传天下千古流芳,林家清名万世所扬。
      九月初一,在礼部官员的见证下林海对家产进行了分配:白银五十万给林家宗族,用于族内子弟求学或祭祀;一百万献给国库,为国家、为百姓尽最后一分力(这一行为深深感动了天下人);二十万给岳家,女儿黛玉和儿子安玉的一应用度都从这里出;剩下的财产(具体多少没说)女儿黛玉六成,儿子安玉四成,安玉冠礼前其财产由他的姐姐黛玉代管;最后,因一双儿女尚幼且体弱多病,令他们只守百日孝既可。
      九月初三,林海“病逝”。
      景帝旨:林海赐溢号“忠正仁德公”,接国公礼葬;夫人林贾氏追封一品德华夫人;嫡女林氏封公主,赐号端和;庶子安玉赐三等男爵位,冠礼后承爵;侧室沈氏封六品安人。
      锦帝对林家封赏之厚,令天下人称颂。
      林海葬礼由礼部官员主持,江南官场只要走得动的都来了,还有无数的文人才子,那一句“国之兴亡、人人有责”,令天下人对林海敬仰钦佩。
      上饶鹅湖书院书院院长冯长华素与林海交好,前来祭拜时许多书院学生也跟随前来。
      冯长华祭拜完欲离开时,林黛玉言道:“世伯素与父亲交好,曾邀请父亲前往书院讲课,父亲也是答应的,可惜因身体之故不能应诺,父亲深以为憾事。父亲临终前作文章一篇,命我交给世伯,也算是送给天下学子的最后一份礼物。”说完令桃衣(桃华)将装着文章的细长锦盒交给冯长华。
      冯长华打开盒子取出一卷纸缓缓展开,灵堂上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的看着他,希望能知道这位天下人敬仰的忠正仁德公,他最后留给天下学子的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冯长华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
      前面的,咏春都是有听没有懂,直到冯长华念到:“制出将来之少年华夏者,则华夏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华夏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华夏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华夏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华夏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天下则国胜于天下,少年雄于天下则国雄于天下。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华夏,与天不老;壮哉我华夏少年,与国无疆! ”
      听到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天下则国胜于天下,少年雄于天下则国雄于天下”一语时,顿时无语了-_-|||
      林妹妹,你也太狠了,这篇文章叫什么?谁写的?她是不知道,但这绝逼是前世某个时代的大能写的。林妹妹,乃这是赤裸裸的抄袭啊Orz
      不用说,这篇文章再次令天下人震动不已,尤其是少年学子们。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天下则国胜于天下,少年雄于天下则国雄于天下”被他们反复念咏,胸中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鹅湖书院书院院长冯长华请了最好的工匠,将这篇文章刻在石碑上,立于学院门前,天下学府纷纷效仿。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篇文章的意义越来越为世人所明了,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学子,涌现了无数人才,林海成为了世人心中的又一位圣人。

      因为林海只令守百日孝,林黛玉说:“我长了这么大,深受父亲疼爱呵护,却不曾在父亲跟前尽过孝,我真真不是一个好女儿,这百日孝我想要在父亲身边守着。”说着便流下泪来。
      虽然还没有经过正式的仪式册封,但景帝旨意已昭告天下,公主的金印金册以及仪仗也已由内务府送到,黛玉已经是公主了,而且这是孝道,众人只有赞成并听从。
      贾琏没有得到林家产业,但对他来说,这趟扬州之行,他个人所得远比来时所预想的要大得多。八月末,苏皖柔诊出有了一个多月的身孕,把贾琏喜坏了,他与王熙凤成婚数年只有一女,早盼着要个儿子了。
      林海作为贾琏的姑父,他的葬礼贾琏不可能不管,苏皖柔纵然身怀有孕,多多少少也要帮些忙,不可能置身事外,贾琏为此几乎不曾愁白了头,小心翼翼百般呵护,总算度过了头三个月的危险期。
      黛玉要在父亲身边守百日孝,贾琏夫妻也跟着住在苏州林家祖宅。
      等到黛玉出孝之时,已经是年关将近,今年势必是要在苏州过年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京中传来元春封妃的消息,贾琏接到消息便想返京,但既不能丢下已经贵为公主的黛玉不管,也担忧怀孕的妻子受不住日夜兼程赶路的辛苦。
      苏皖柔很快就发现贾琏的心思,这晚贾琏照例过来探视(为了孩子分房了),苏皖柔趁机说:“我有些话想跟二爷说,可是又怕二爷生气。”贾琏一手搂着她一手轻轻抚着尚未出生的孩子,温柔的说:“咱们夫妻一体,有什么不能说的。”苏皖柔轻轻依偎在贾琏怀里,小心翼翼看了他一眼道:“我与夫君是在这扬州成的亲,家里头的人都还不曾见过,为了将来回到府里不给夫君丢脸,我没少跟夫君打听府里的情况,就是我身边的人也常跟夫君的人打听。不瞒夫君说,就这些打听来的事也叫我深为咱们大房忧虑。”
      贾琏听得一愣,疑惑道:“不是挺好的吗?有什么可忧虑的?”苏皖柔摇摇头叹了一口气:“我可不觉得有哪里好,夫君自己也说了,如今府里虽说是你和凤姐姐在管事,可帐册子和库房钥匙却都是二太太管着,你和凤姐姐也就只是管事跑腿而已,就连正房正院也是二房叔婶住着,咱们老爷太太都住在花园子隔出来的偏院,旁边就是马棚子,可是不是?”贾琏点了点头说是,苏皖柔道:“这就是了,咱们大房袭爵承重,是荣国府名正言顺的主人,可为什么名正言顺的主人住偏院,而将来一旦分家就得搬出去成为旁枝的二房住正院?夫君和凤姐姐如今是替二房管家,这个替字有意思?你可是承重孙,凤姐姐是承重孙媳,掌管家大权、主府中内外事务不是份所应当的吗?怎么听你们的意思,竟是二房才是主家,财产也都是二房的,那咱们大房呢?”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3章 第 13 章补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